基于多智能体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智能体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分布式发电技术凭借其灵活、高效、清洁的特点近些年来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与发展,分布式电源(Distribution Generation,简称DG)与配电网联合供电被认为是未来电力行业的主流趋势。但是DG本身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配电网电压越限,降低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策略,用于优化配电网中的电压。首先介绍了智能体技术以及多智能体系统,根据多智能体系统的控制结构、通信方式、开发平台等方面的具体特性,总结出多智能体技术运用在含DG的配电网中的优势,为本文将多智能体技术运用于配电网电压优化问题上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其次研究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位置、接入容量、接入功率因数对配电网电压分布以及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引入了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指标Lij来衡量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从而确定系统电压最薄弱点。通过仿真实验表明只有合理选择分布式电源的容量、接入位置以及以合理的功率因数接入才能发挥出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节点电压的支撑作用,否则将会出现电压越限的问题。最后针对以上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造成的电压越限问题,结合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指标Lij确定系统电压最薄弱点,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策略,用于减少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的冲击,解决电压越限问题,提高配电网的电压静态稳定性。构建了含DG总控智能体、配电网智能体以及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调压智能体的三层控制结构,利用多智能体协调控制算法,采用基于斜率调节的DSTATCOM与DG协调控制策略,对系统中电压最薄弱点进行无功补偿达到系统电压的稳定。通过对以上协调控制方法与结构,采用IEEE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多智能体协调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 配电网 电压稳定性 多智能体 无功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2-16
- 1.2.1 分布式电源的发展12-14
- 1.2.2 DG并网对电压的影响14-15
- 1.2.3 含DG的配电网电压优化15-16
- 1.3 本文工作安排16-18
- 第2章 多智能体技术18-26
- 2.1 多智能体基本知识18-23
- 2.2 多智能体与电网结合的可行性23-24
- 2.3 多智能体应用在含DG的配电网中的技术优势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分布研究26-34
- 3.1 含DG的配电网电压分布计算26-28
- 3.2 仿真分析28-33
- 3.2.1 DG接入位置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29-31
- 3.2.2 DG容量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31-32
- 3.2.3 DG功率因数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32-33
- 3.3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研究34-42
- 4.1 配电网电压稳定性指标34-37
- 4.2 DG接入对电压稳定性影响仿真分析37-41
- 4.2.1 DG接入点对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影响38-40
- 4.2.2 DG接入容量对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影响40-41
- 4.3 本章小结41-42
- 第5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配电网调压策略42-55
- 5.1 多智能体的协作任务求解机制42-44
- 5.1.1 协作任务求解机制的内涵及意义42-43
- 5.1.2 协作任务求解模型43-44
- 5.2 多智能体的协作机制44-45
- 5.3 基于多智能体的配电网电压控制模型45-46
- 5.3.1 基于多智能体的配电网结构45-46
- 5.3.2 基于多智能体的配电网电压协调控制结构46
- 5.4 基于斜率调节的DSTATCOM控制46-48
- 5.4.1 含DG和DGTSTCOM的配电网结构46-47
- 5.4.2 基于斜率调节的DSTATCOM控制策略47-48
- 5.5 多智能体电压协调控制算法48-51
- 5.5.1 问题阐明48-50
- 5.5.2 智能体协调控制方程求解50-51
- 5.6 仿真分析51-54
- 5.6.1 仿真模型及参数51-52
- 5.6.2 电压薄弱点判定52-53
- 5.6.3 DG和DSTATCOM同时接入配电网53-54
- 5.7 本章小结54-5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55-58
- 6.1 总结55-56
- 6.2 展望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3
- 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江,杨东勇;基于强化学习的多智能体协作实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尹世涛;高慧敏;曾建潮;;基于算法集成的调度系统多智能体实现框架[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张庆民;薛恒新;刘明忠;刘路冰;徐欣;;基于多智能体的分销链预测优化模型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年12期
4 谭应清;吴磊杰;;Q-学习在多智能体博弈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S1期
5 王超;赵晓哲;康晓予;;面向编队协同防空决策的多智能体规划方法[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01期
6 张家明;;基于多智能体的制造联盟协同采购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7 王建彬;李震;庞军;;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企业框架的构建与实现[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文广;屈胜利;;目标跟踪多智能体一致控制[J];宇航学报;2010年09期
9 肖丽;廖晓峰;韦鹏程;李华青;;采用广义线性局部交互协议的二阶多智能体网络一致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10 刘逸;慕彩红;寇卫东;;简单多智能体进化算法求解高维数值优化问题[J];科技视界;2012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王月海;王鸿雁;;基于反思——模仿的多智能体协作策略[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梁泉;许晓鸣;张钟俊;;一种新型的多智能体系统开发环境结构[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3 张根林;李怀祖;;基于多智能体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建[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邱国霞;张志涌;马洁;李茂;;多智能体的竞争合作策略[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三)[C];2005年
5 王莉;蔡颖;范海蓉;;基于多智能体可重构生产系统研究[A];企业应用集成系统与技术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铁军;赵海文;李慨;沈志忠;;基于多智能体的机电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的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谭树彬;刘建昌;;带钢轧制流程多智能体控制策略研究[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丽;洪奕光;;利用动态多智能体覆盖跟踪动态目标[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9 任锐;王晓丽;周浔;;基于势函数的多智能体编队控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雷曜;;多智能体模拟框架中的复杂人模型[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颜秉光;哈尔滨:清洁卫生机器人会自动扫地更会自动补给[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汉明;基于角色的多智能体社会模型研究与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刘海斌;基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分布式组织协调工作机制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苏厚胜;多智能体蜂拥控制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韩伟;电子市场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学习与协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扬;网络环境下多智能体协调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宏涛;基于协进化机制的多智能体系统体系结构及多智能体协作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7 孙凤兰;多智能体网络的一致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候健;分布式多智能体协调控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9 纪良浩;多智能体网络的一致性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谭拂晓;多智能体网络系统一致平衡点与合作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多智能体分层牵制蜂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吴祁阳;即时战略游戏场景中多智能体模型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裴一飞;有向数据链故障情况下多智能体网络的有限时间编队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白洁;模糊多智能体模型的同步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全平;基于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虚拟人群行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谢中凯;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罗超;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炉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戴俊;基于采样控制和量化通信的多智能体一致性问题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李歆;多智能体交通拥堵自组织控制策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庆飞;信息丢包下多智能体的一致性与锚点选择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智能体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8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