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直线伺服系统谐振分析及其抑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9:16

  本文关键词:直线伺服系统谐振分析及其抑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直线伺服系统的机械柔顺性会造成系统在高速运动时机械刚度的不足,控制参数不合理以及运动过程中的负载质量的变化容易造成系统伺服动刚度的不足,从而使系统产生谐振现象,直线伺服系统谐振严重降低系统的动态性能。因此,需要设计谐振辨识及谐振抑制方案以提升直线伺服系统性能。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仿真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在对伺服系统谐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谐振进行辨识及抑制研究。首先,本文在实验室现有伺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起直线伺服系统控制模型,同时构建出系统机械谐振模型和伺服动刚度模型,根据机械谐振模型进行谐振特性分析,并且针对影响系统伺服动刚度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载质量和控制系统参数是影响伺服动刚度的主要因素。论文中对负载质量引起的系统谐振的辨识采用递推最小二乘辨识方法。对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的实验结果表明:递推最小二乘辨识法适用于伺服系统在线谐振辨识,具有收敛波动小,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因此,特别适用于直线伺服系统运行过程中谐振辨识。其次,在功率谱辨识的基础上利用陷波滤波器抑制机械谐振,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获得了较好的抑制谐振效果。针对伺服动刚度不足造成的谐振,在谐振辨识的基础上采用积分谐振抑制(Integral Resonant Control,简称IRC)方法进行谐振抑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平台测试的方法在时域和频域对IRC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IRC用于谐振抑制具有较理想的效果,能大大提高系统动态性能。最后,本文对实验室现有直线伺服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平台进行介绍,对搭建的实验平台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并且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直线伺服系统 机械谐振 伺服动刚度 陷波器 积分谐振抑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21.5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1-13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1-12
  • 1.2.2 国内概况12-13
  • 1.2.3 发展趋势13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4 本章小结14-15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15-20
  • 2.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原理分析16-18
  • 2.1.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工作原理16-17
  • 2.1.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矢量控制17-18
  • 2.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数学模型18-19
  • 2.2.1 初级电压方程18-19
  • 2.2.2 电磁推力方程19
  • 2.2.3 机械运动方程19
  • 2.3 本章小结19-20
  • 第三章 直线伺服控制系统20-24
  • 3.1 直线伺服控制系统设计20-22
  • 3.1.1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21
  • 3.1.2 位置环调节器设计21-22
  • 3.2 直线伺服控制系统调试22-23
  • 3.2.1 电流环调节器调试22
  • 3.2.2 位置环调节器调试22-23
  • 3.3 本章小结23-24
  • 第四章 直线伺服系统谐振原理研究24-37
  • 4.1 直线伺服系统机械谐振研究24-28
  • 4.1.1 直线伺服系统机械谐振方程24-26
  • 4.1.2 直线伺服系统机械谐振实验分析26-28
  • 4.2 直线伺服系统伺服动刚度研究28-36
  • 4.2.1 伺服动刚度模型28-29
  • 4.2.2 直线伺服系统控制参数研究29-31
  • 4.2.3 直线伺服系统负载质量研究31-32
  • 4.2.4 直线伺服系统负载质量对谐振影响实验分析32-33
  • 4.2.5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谐振模型辨识33-36
  • 4.3 本章小结36-37
  • 第五章 直线伺服系统谐振抑制研究37-48
  • 5.1 直线伺服系统机械共振抑制研究37-41
  • 5.1.1 陷波滤波器抑振原理37-39
  • 5.1.2 陷波滤波器抑制机械共振实验39-41
  • 5.2 直线伺服系统负载质量引起的谐振抑制研究41-46
  • 5.2.1 积分谐振抑制法抑振原理41-43
  • 5.2.2 负载质量引起的谐振抑制实验43-46
  • 5.2.3 IRC在线抑制谐振方案设计46
  • 5.3 本章小结46-48
  • 第六章 直线伺服系统软硬件平台48-53
  • 6.1 硬件平台48-49
  • 6.1.1 硬件设计总体方案48-49
  • 6.2 软件平台49-52
  • 6.2.1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49-52
  • 6.2.2 平台测试实验52
  • 6.3 本章小结52-53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庆鼎,蓝益鹏;永磁直线伺服系统二自由度H_∞控制器设计[J];控制工程;2005年03期

2 李洪奎,郭庆鼎;精密机床直线伺服系统摩擦引起的混沌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常雪峰;陈幼平;艾武;杜志强;周祖德;;一种高响应数模混合式直线伺服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24期

4 杨俊友;关丽荣;;数控机床直线伺服系统反推滑模控制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年12期

5 林健;汪木兰;李宏胜;;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直线伺服系统定位误差补偿[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年02期

6 赵希梅;孙显峰;刘浩;李洪谊;;周期性输入的直线伺服系统改进重复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3年02期

7 张婧;张松枝;;直线伺服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05期

8 孙宜标,关新,郭庆鼎,戴朝辉,田志勇;交流永磁直线伺服系统的滑模双自由度控制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9 孙宜标,郭庆鼎,孙荣斌;基于滑模和神经网络的永磁直线伺服系统控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蓝益鹏,郭庆鼎;直线伺服系统鲁棒H_∞控制器设计[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红伟;孙明轩;;基于理想积分误差动态的直线伺服系统设计[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少武;永磁同步直线伺服系统的参数自整定与抗扰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马航;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直线伺服系统扰动抑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3 吴建华;高加速度直线伺服系统的快速高精度定位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斌;直线伺服系统谐振分析及其抑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孙文义;永磁直线伺服系统非线性自适应鲁棒控制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桂宏;直线伺服系统的离散滑模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4 路丰瑜;高速直线伺服系统扰动抑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琳琳;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永磁直线伺服系统鲁棒控制策略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辉;离散变结构控制及其在直线伺服系统上的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7 于吉帅;永磁直线伺服系统电流环优化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8 苗红;交流直线伺服系统的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9 李晓慧;直线伺服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10 刘莉莉;直线伺服系统的学习前馈控制策略[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直线伺服系统谐振分析及其抑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82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