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同期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26 19:1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节能降损逐步受到企业和政府越来越高的重视。线损率作为影响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同时反映了供电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因此加强线损管理、完善降损措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随着电网的发展,配电网设备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高线损情况日益严重,配电网损耗作为电网损耗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供电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智能电能表的全面覆盖,供电公司实现了配电网(本文主要指10kV及以下配电网)同期线损率实时监测的功能,但在降损方面仍存在各种不足,如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供电半径大等现象屡见不鲜。论文以国网枣庄供电公司配电网为研究样本,采用有效的线损计算方法,针对理论线损开展计算工作,同时针对其配电网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开展降损措施分析和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几种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确定采用精确度较高的等值电阻法计算台区线损。结合枣庄地区电网特点和系统可获取数据情况,对等值电阻法计算公式中部分变量进行改进完善,并通过对部分台区线损进行计算的方式,验证改进后的等值电阻法线损计算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2.1 配电网各类元件损耗分析模型
2.1.1 低压配电网线路
2.1.2 配电网变压器
2.1.3 低压电缆及无功补偿电容器介质
2.1.4 环境温度影响因素
2.1.5 电能表
2.2 低压配电网线损常规计算方法
2.2.1 均方根电流法
2.2.2 电压损失法
2.2.3 等值电阻法
2.2.4 方法比较与改进
2.3 中压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
2.3.1 等值电阻法
2.3.2 前推回代潮流法
2.3.3 方法比较与改进
2.3.4 前推回代潮流理论线损计算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枣庄地区配电网线损现状
3.1 枣庄配电网设备运行情况
3.1.1 配电线路运行状况
3.1.2 配变台区运行状况
3.2 配电网理论线损情况
3.2.1 线损理论计算的目的
3.2.2 线损理论计算工具
3.2.3 理论线损计算结果
3.3 枣庄配电网同期线损情况
3.3.1 同期线损率计算原理
3.3.2 配电线路同期线损率完成情况
3.3.3 配变台区同期线损率完成情况
3.4 枣庄配电网线损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枣庄地区配电网降损措施
4.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措施
4.1.1 提高低耗能变压器占比
4.1.2 增大导线截面积
4.1.3 优化配电网运行方式
4.1.4 优化无功补偿方式
4.1.5 降低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
4.2 枣庄降损工作成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856818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2.1 配电网各类元件损耗分析模型
2.1.1 低压配电网线路
2.1.2 配电网变压器
2.1.3 低压电缆及无功补偿电容器介质
2.1.4 环境温度影响因素
2.1.5 电能表
2.2 低压配电网线损常规计算方法
2.2.1 均方根电流法
2.2.2 电压损失法
2.2.3 等值电阻法
2.2.4 方法比较与改进
2.3 中压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
2.3.1 等值电阻法
2.3.2 前推回代潮流法
2.3.3 方法比较与改进
2.3.4 前推回代潮流理论线损计算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枣庄地区配电网线损现状
3.1 枣庄配电网设备运行情况
3.1.1 配电线路运行状况
3.1.2 配变台区运行状况
3.2 配电网理论线损情况
3.2.1 线损理论计算的目的
3.2.2 线损理论计算工具
3.2.3 理论线损计算结果
3.3 枣庄配电网同期线损情况
3.3.1 同期线损率计算原理
3.3.2 配电线路同期线损率完成情况
3.3.3 配变台区同期线损率完成情况
3.4 枣庄配电网线损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枣庄地区配电网降损措施
4.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措施
4.1.1 提高低耗能变压器占比
4.1.2 增大导线截面积
4.1.3 优化配电网运行方式
4.1.4 优化无功补偿方式
4.1.5 降低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
4.2 枣庄降损工作成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856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85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