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高功率密度DC-AC变流器并联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19:12

  本文关键词:高功率密度DC-AC变流器并联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航空、机场和船舶机车等场合中,对中频DC-AC变流器的功率密度、功率等级、体积和重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以研制两台6kVA高功率密度中频输出DC-AC变流器为研究目标,并通过并联控制实现了冗余和大容量供电。采用前级DC-DC和后级DC-AC两级变换结构,在进行电气隔离的同时,实现了高功率密度。首先,本文介绍了DC-DC变换器和DC-AC变换器的一些典型拓扑结构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根据项目要求提出了前级IPOS (Input Parallel Output Series)结构的ZVS (Zero Voltage Switching)移相全桥变换器、后级三相四线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两级变换方案。前级DC-DC部分通过高频变压器隔离可以有效减小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通过移相全桥的带载软开关特性可以使系统效率有所提升。后级使用三电平逆变器结构,有利于减小电磁干扰,降低输出电压谐波含量,所需的输出滤波电感体积和重量也有所降低,提高了装置的功率密度。其次分别对前级DC-DC和后级DC-AC系统进行电气参数和控制参数设计。前级采用模拟控制系统,两个移相全桥模块独立控制,通过合适的补偿环路设计实现系统快速响应解决了两级变换结构中间级电容容量较大的问题,能够在逆变器带负载情况下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后级采用数字控制系统,针对中频逆变电源的特点,采用带负载电流前馈的电压电流瞬时值双闭环控制策略,并将PR(Proportional Resonant)控制器应用于逆变器控制系统中。最后介绍了两台变流器组成的系统的并联控制策略,采用功率下垂控制方式进行并联,具有无互联通信线、可靠性高、冗余性好等特点,在分析后级逆变器并联环流和功率下垂特性的基础上,引入虚拟阻抗,实现了输出阻抗可设计的目的,减小了有功无功功率的耦合程度,抑制了并联系统环流,提高了功率均分性能。通过软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案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功率密度 移相全桥 T型三电平 PR控制 下垂控制 虚拟阻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2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2 隔离型DC-DC变换器简介12-15
  • 1.2.1 隔离型DC-DC变换器分类12-14
  • 1.2.2 典型隔离型DC-DC变换器简介14-15
  • 1.3 三相逆变器的拓扑简介15-17
  • 1.3.1 三相三线逆变器15
  • 1.3.2 三个单相构成的三相逆变器15-16
  • 1.3.3 分裂电容式三相四线逆变器16
  • 1.3.4 带△/Y0变压器的三相逆变器16
  • 1.3.5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16-17
  • 1.3.6 上下独立电源三相四线逆变器17
  • 1.4 多电平技术简介17-20
  • 1.4.1 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结构18
  • 1.4.2 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结构18-19
  • 1.4.3 级联H桥三电平结构19
  • 1.4.4 T型三电平结构19-20
  • 1.5 本文研究内容20-22
  • 2 IPOS移相全桥变换器分析与设计22-40
  • 2.1 整体结构设计22
  • 2.2 移相全桥变换器简介和主要问题分析22-28
  • 2.2.1 工作原理分析22-26
  • 2.2.2 ZVS软开关条件26-27
  • 2.2.3 占空比丢失问题27-28
  • 2.3 电气参数设计28-31
  • 2.3.1 器件选择28-29
  • 2.3.2 输入电容设计29
  • 2.3.3 隔直电容设计29
  • 2.3.4 变压器设计29-30
  • 2.3.5 输出滤波器设计30-31
  • 2.4 控制参数设计31-36
  • 2.4.1 移相全桥变换器模型31-33
  • 2.4.2 电压闭环控制设计33-36
  • 2.5 仿真与实验36-40
  • 2.5.1 仿真验证36-38
  • 2.5.2 实验验证38-40
  • 3 三相四线T型三电平逆变器分析与设计40-63
  • 3.1 T型三电平逆变器原理分析40-43
  • 3.1.1 工作原理分析40-42
  • 3.1.2 调制方式42-43
  • 3.2 电气参数设计43-46
  • 3.2.1 器件选择43-44
  • 3.2.2 输出滤波器设计44-46
  • 3.3 控制参数设计46-59
  • 3.3.1 三相四线PWM逆变器模型46-49
  • 3.3.2 比例谐振控制器特性49-53
  • 3.3.3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设计53-59
  • 3.4 仿真与实验59-63
  • 3.4.1 仿真验证59-60
  • 3.4.2 实验验证60-63
  • 4 变流器并联系统分析与设计63-82
  • 4.1 逆变器并联策略简介63-67
  • 4.1.1 有线并联控制策略63-66
  • 4.1.2 无线并联控制策略66-67
  • 4.2 功率下垂控制策略分析67-72
  • 4.2.1 并联系统环流分析68-70
  • 4.2.2 不同阻抗条件下的功率下垂特性70-72
  • 4.3 基于虚拟阻抗的输出阻抗设计72-76
  • 4.3.1 逆变器等效模型72-74
  • 4.3.2 基于虚拟阻抗的输出阻抗设计74-76
  • 4.4 下垂控制器参数设计76-79
  • 4.5 仿真与实验79-82
  • 4.5.1 仿真验证79-80
  • 4.5.2 实验验证80-82
  • 5 总结和展望82-84
  • 5.1 工作总结82-83
  • 5.2 工作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88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8-89
  • 附录:6KVA高功率密度DC-AC变流器样机照片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程;;两机并联系统的稳定性[J];电工技术;1991年07期

2 郭军,曾光明,赵炜,张国存;混合型发电机组用于孤立电站并联系统[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08期

3 王贤明;带有消耗量的并联系统流量分布的数学解析[J];化工学报;1982年03期

4 ;可靠性[J];战术导弹技术;1983年02期

5 孟玉珂;;依系统性能变环程度再次增加维修能力的并联系统可靠性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6 廖庆,文卫兵,任震;高压交直流并联系统的数字仿真[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6期

7 马长青;张民悦;李冬娜;;串、并联系统冗余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8 鞠洪新;丁明;杜燕;;逆变电源无线并联系统稳态频率无差的仿真实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李凤;;两同型部件的并联系统可靠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02期

10 刘海军,任震;高压交直流并联系统的预想事故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惊涛;朱秋花;应建平;;一种基于静态误差调节器的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其英;让UPS不再“势单力薄”[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科华给企业一个可伸缩的供电方案[N];计算机世界;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玮;UPS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代弘伟;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及其多机并联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蔡环宇;高功率密度DC-AC变流器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胡乃君;串联与并联系统中冗余元件的最优分配[D];兰州大学;2012年

4 徐超鹏;基于软开关与数字均流法的开关电源并联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郑铭海;不同条件下并联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7 夏斌;高频UPS并联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郑炎坤;数字化控制UPS并联系统及其稳定性分析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宇飞;基于最大均流法的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


  本文关键词:高功率密度DC-AC变流器并联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13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