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动态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1:05

  本文关键词:基于动态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压控制 协同控制 动态博弈 Ward等值 内点法


【摘要】:随着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快速发展,区域电网之间的耦合越来越强,各区域通过各种电压控制手段稳定自身的电压的同时,也会对相邻区域电网的电压水平产生影响。实现各区域电压控制之间的协调动作,能够有效提高电压控制效果,稳定系统电压。本文针对多区域电网电压控制之间的协调问题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绍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和电压控制的一些基本概念,总结目前电力系统协调电压控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长期电压稳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搭建长期电压稳定时间框架下的电力系统的详细数学模型。其次,对多区域电压控制之间的博弈现象进行了分析,将动态博弈理论引入到电压控制中,提出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方法,并在现有的最优协调电压控制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非零和、非合作、非线性二次型博弈类型,搭建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的博弈模型。该电压控制方法能够实现两个层面上的协调,一方面能够协调区域内各不同电压控制器之间的动作,另一方面能够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电压控制行为。再次,对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的求解算法进行探究,综合分析其模型的数学特征和多区域电网的特点,对模型进行一系列处理,将其化为易于求解的模型。结合分布式算法和最优化算法,提出用于求解该问题的基于Ward等值和原对偶内点法的两层迭代算法,并详细介绍了算法原理和计算步骤。最后,以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测试系统和由两个39节点系统构建的78节点系统作为研究算例,通过基于Ward等值和原对偶内点法的两层迭代算法求取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的纳什均衡策略,并对单区域最优协调电压控制、全网最优协调电压控制和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三种电压控制方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算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博弈理论的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长期电压稳定性,改善系统电压水平,并且相对于其他两种控制方法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其控制策略能够协调各区域间的电压控制,而且对于每个区域都具有说服力,各区域都会忠实地执行该控制策略,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电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电压控制 协同控制 动态博弈 Ward等值 内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1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2 协调电压控制研究现状13-19
  • 1.2.1 三级协调电压控制13-14
  • 1.2.2 最优协调电压控制14-17
  • 1.2.3 区域协调电压控制17-19
  • 1.3 博弈论在电力系统研究中的应用19-20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20-21
  • 第二章 长期电压稳定分析的数学模型21-32
  • 2.1 多时标框架下的电力系统模型21-22
  • 2.2 电力系统各元件模型22-28
  • 2.2.1 发电机的数学模型22-23
  • 2.2.2 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23-24
  • 2.2.3 有载调压变压器模型24-26
  • 2.2.4 可投切并联电容器组模型26-27
  • 2.2.5 综合负荷模型27-28
  • 2.3 网络模型28-29
  • 2.4 长期电压稳定的准稳态仿真29-31
  • 2.4.1 准稳态仿真的原理29-30
  • 2.4.2 准稳态近似后系统方程的变化30-31
  • 2.4.3 准稳态仿真的求解过程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多区域电网电压协同控制模型32-38
  • 3.1 多区域电压控制之间的博弈32-34
  • 3.1.1 区域电压控制之间的博弈机理32-33
  • 3.1.2 应用博弈论解决区域电压控制协调问题的原因33-34
  • 3.2 最优协调电压控制模型34-36
  • 3.2.1 电力系统的准稳态模型34
  • 3.2.2 最优协调电压控制传统模型34-36
  • 3.2.3 目标函数的改进36
  • 3.3 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的动态博弈模型3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多区域电压协同控制模型的求解38-54
  • 4.1 DGOCVC模型的转化38-41
  • 4.1.1 离散状态变量的处理38-39
  • 4.1.2 离散控制变量的处理39-40
  • 4.1.3 微分方程的差分化处理40-41
  • 4.2 内嵌离散罚函数的非线性原对偶内点法41-46
  • 4.3 纳什均衡的求取46-47
  • 4.4 多区域电网的WARD等值47-51
  • 4.5 基于WARD等值和内点法的两层迭代算法51-52
  • 4.6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算例分析54-68
  • 5.1 新英格兰10机 39节点系统算例54-62
  • 5.1.1 系统参数54-55
  • 5.1.2 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55-62
  • 5.2 78节点系统算例62-67
  • 5.3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6.1 结论68
  • 6.2 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附录74-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79
  • 附件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甸宗;美国评出20项本世纪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电力系统工程位居第一[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秦文萍;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中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17届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J];中国电力;2002年01期

4 赵丽平;2003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19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年06期

5 杨宇;赵玉霞;;电力系统中的混沌及其应用方向探讨[J];太原科技;2007年10期

6 侯建勋;;对数字电力系统的初步探讨[J];科技资讯;2008年33期

7 ;“嵌入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征文[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9年02期

8 ;“嵌入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征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7期

9 ;“嵌入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征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0期

10 ;“嵌入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征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红;;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周孝信;;面向21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王大光;;“大机组小电网”电力系统与大容量电力系统互联初步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张步涵;孙海顺;熊信银;尹项根;吴耀武;;《电力系统》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刘刚;张尧;;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教学实践性的探索——以《电力系统多媒体展示》软件辅助教学[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王德林;王晓茹;;基于连续体模型的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周孝信;;面向21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戴玉松;;关于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培养方向,学生实习中的一些问题[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吴静;;浅谈“电力系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参与者的改变:力争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型电力企业[N];国际商报;2007年

2 文锦;国产飞机航空电力系统将由陕出品[N];陕西科技报;2009年

3 鸿宾;IBM与电力系统“亲密接触”[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4 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陆延昌;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国际一流的电力系统[N];中国电力报;2001年

5 实习记者 秦韵;丹东自主研发电力系产品[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6 ;IBM与电力系统“亲密接触”[N];网络世界;2001年

7 本报记者 谢仁贵 金富怀;电力系统选手几乎囊括所在奖项的前三名[N];中国电力报;2000年

8 黄梅;推动全球电力系统技术创新[N];国家电网报;2014年

9 介曼莹 孟祥武;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N];中国电力报;2006年

10 记者 王海蕴;我国电力系统恢复研究全球领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征;电力系统优化调度及其决策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魏强;发电机转子角控制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晓东;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摇摆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古丽扎提·海拉提;基于Hamilton理论的广域电力系统时滞反馈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金晶亮;计及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环境经济调度建模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孙东磊;电力系统源、网协同调度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李晓明;多源发电过程分散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周欢;新能源电力系统源荷互动关键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9 刘美菊;电力系统混沌动力学行为分析与控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德林;电力系统连续体机电波模型与机电扰动传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晶晶;关于“电力系统与连接过程简介”的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吴佳妮;电力系统混沌振荡的模糊滑模控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马美玲;电力系统的混沌特性分析与控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许纹碧;随机复杂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彭紫楠;参数化法在电力系统鲁棒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朱祥胜;复杂运行工况下时滞电力系统随机稳定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康昊天;切换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颉迪;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江劲舟;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小干扰概率稳定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金挺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随机生产模拟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83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583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