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面向主动配电网的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机理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8:09

  本文关键词:面向主动配电网的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机理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动配电网 载波通信 工频通信 自适应 多模式融合 应用分析


【摘要】:主动配电网是在主网配网协同控制基础上,具有分布式发电、储能、电动汽车和需求侧响应等电源负荷调控手段,能够针对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以经济性安全性为控制目标,自适应调节其网络、发电及负荷的配电网。主动配电网是建立在与其功能相匹配的通信网络上的,电力线通信利用现有的电力线作为数据传输通道,具有设备投入小,维护费用低等特点。本文在分析主动配电网通信架构以及通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载波通信速率快、以及工频通信距离远、可跨越变压器通信、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针对载波通信组网时路径搜索指令传输不可靠的问题,提出将工频通信与载波通信进行结合,形成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利用工频通信来传输路径搜索指令,以保证载波通信的可靠组网,并进行了组网优化算法的研究。针对主动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动作频繁、电力电子器件多导致谐波大的特点,对工频通信应用于主动配电网进行优化改进,提出通过时频分析确定调制信号时域后再进行数据解调的方法,这样就能够自适应主动配电网中工频通信收发端电压相位差频繁变化的情况,提高工频通信在主动配电网中解调的效果。最后针对面向主动配电网的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中可识别配网拓扑结构以及终端数据实时采集的能力分别分析其在配网重构以及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为今后主动配电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 载波通信 工频通信 自适应 多模式融合 应用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11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11-13
  • 第2章 主动配电网通信架构研究与通信需求分析13-19
  • 2.1 主动配电网的总体描述13-14
  • 2.1.1 主动配电网的基本概念13-14
  • 2.1.2 主动配电网的关键技术14
  • 2.2 主动配电网的通信架构14-16
  • 2.3 主动配电网的通信需求分析16-18
  • 2.3.1 主动配电网的通信技术分析16-17
  • 2.3.2 主动配电网的通信运行模式17-18
  • 2.4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与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19-27
  • 3.1 电力线载波通信基理19-21
  • 3.1.1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传输模型19
  • 3.1.2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传输特性19-21
  • 3.2 电力线工频通信的基本原理21-23
  • 3.2.1 电力线工频通信系统的结构21-23
  • 3.2.2 电力线工频通信的检测与传输特性23
  • 3.3 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技术23-26
  • 3.3.1 融合TWACS与PLC的整体方案设计23-24
  • 3.3.2 融合TWACS与PLC的通信组网方案设计24-25
  • 3.3.3 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25-26
  • 3.4 本章小结26-27
  • 第4章 适用于主动配电网的跨台区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方案27-36
  • 4.1 跨台区电力线数据传输系统结构27-28
  • 4.2 跨台区TWACS信号时域确定方法28-34
  • 4.2.1 用于同步检测和信号时域确定的前导信息编码调制28-31
  • 4.2.2 前导信息的接收与信号合成31-32
  • 4.2.3 同步检测32-33
  • 4.2.4 工频通信信号的时域确定33-34
  • 4.3 自适应主动配电网节点相位差的TWACS信号检测方案34-35
  • 4.4 本章小结35-36
  • 第5章 融合台区内TWACS的低压载波中继组网优化研究36-43
  • 5.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拓扑模型36-37
  • 5.2 PLC组网的必要性及工频通信特点37-38
  • 5.2.1 PLC组网的必要性37
  • 5.2.2 基于TWACS的路径搜索指令传输的可靠性保证37-38
  • 5.3 融合工频通信的载波路径寻优算法原理38-41
  • 5.3.1 算法的基本原理38-39
  • 5.3.2 融合工频通信的PLC组网初始化39-41
  • 5.3.3 初始路由表的通信质量优化41
  • 5.4 适应主动配电网信道环境的PLC“孤岛检测”解决方案41-42
  • 5.5 本章小结42-43
  • 第6章 结合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的应用研究43-49
  • 6.1 基于柔性开关的主动配电网优化方法分析43-44
  • 6.1.1 柔性开关的应用43
  • 6.1.2 柔性开关对通信性能的需求43-44
  • 6.1.3 柔性开关应用于配网优化的通信方式分析44
  • 6.2 主动配电网运行状态分析的数据挖掘分析44-48
  • 6.2.1 异常状态信息扰动分类45-46
  • 6.2.2 电力扰动数据分析46-47
  • 6.2.3 主动配电网数据挖掘通信方式分析47-48
  • 6.3 本章小结48-49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介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健,赖群;关于电力线上网[J];电力系统通信;2002年09期

2 孙昆秀;浅谈电力线上网[J];云南电业;2003年03期

3 唐潇霖;电力线上网:该不该跟进?[J];互联网周刊;2005年02期

4 乔维德;;电力线上网还遥远吗[J];农村电工;2006年05期

5 李根旺,赵富海;信号在电力线上传输应用中特性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09期

6 苏德辉;;利用电力线传输信号的报警器[J];有线电视技术;2009年03期

7 所强;;电力线通讯技术及其在农网中的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S2期

8 刘燕平,郭铁桥,唐中燕,高凤魁,李伟华;电力线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J];华北电力技术;1997年06期

9 吕健;程韬波;;利用电力线构建家庭智能网络[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年01期

10 刘宏立;电力线宽带上网技术[J];大众用电;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大永;;促进电力线发展的思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潘莹玉;;PLC技术及其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杨海;王朝廷;邹曦;王虎;;电力线宽带载波网络抄表技术概论[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联周 唐潇霖 久金;电力线上网离普及应用还有多远[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2 通讯员 潘海霞 徐恩伟;西门子配电力线传输协议被确认为标准提案[N];中国电力报;2012年

3 曾京文;电力线上网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电力报;2001年

4 陈昕文;电力线上网新看点[N];中国电力报;2004年

5 黄刚伟;首条电力线综合数据宽带网调试成功[N];人民日报;2004年

6 顿延玲;宝冶建设公司成功开发电力线组网技术[N];中国矿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雍忠玮;技术与市场谁选择了电力线上网?[N];计算机世界;2003年

8 武利;利用电力线开发通信市场[N];西南电力报;2001年

9 任续烨;华旗用电力线建局域网[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贾鹏雷;闪联借助电力线切入HDTV[N];计算机世界;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社文;煤矿井下电力线信息传输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晔;电力线多载波通信原型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臧丽炜;中压电力线地埋电缆宽带通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马文静;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接入层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杨君中;面向主动配电网的电力线多模式融合通信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5 高翔;基于电力线通讯的网络终端平台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陈诚;宽带电力线视频监控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11年

7 张志;电力线传播特性与传输技术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8 许博;基于直序扩频技术的电力线数字通信系统设计[D];四川大学;2005年

9 陈刚;电力线为媒介的现场组网技术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10 鲁翔;基于电力线的家庭以太网中继器设计[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15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15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