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负荷的智能配电网负荷调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柔性负荷的智能配电网负荷调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动汽车 智能空调 直接负荷控制 粒子群算法
【摘要】: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的日益突出,电力有功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和化石能源短缺使得依靠传统的常规机组提供电力平衡资源的做法不再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池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向需求侧挖掘提供电网所需辅助服务的潜力成为可能,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和智能空调负荷作为利用上述技术的代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根据使用的规律性,电动汽车和空调负荷的无序自由使用将造成该类负荷在电网负荷高峰期大规模集中接入地区配电网,必然加大电网的峰谷差和调频调峰压力,再加上电动汽车开始充电和空调负荷开启时间上比较接近,风力发电又具有反调峰特性,电力不平衡将更加严重。为此,需在保证用户舒适度的情况下,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和空调用电负荷进行有序的调度,尽可能的消除自身和风力发电造成的系统功率不平衡。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和智能空调制冷负荷,分析了单个负荷的工作原理、负荷特性。然后根据负荷的自由使用规律,使用蒙特卡洛随机抽样建立了两类负荷大规模并入电网后的聚合功率统计模型,以某地区的常规负荷作为参照,分析了两类负荷对总负荷的影响程度。其次,提出了柔性负荷与可再生能源调度模型。对柔性负荷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使用奇异值分解(SVD)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按照波动大小分为两类,将波动较大的一部分分配给多个柔性负荷作为消纳任务,根据约束条件以最小化对任务跟踪误差建立了负荷调度模型;介绍了粒子群算法,对粒子群迭代公式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基本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优问题进行改进;以某地区电网为例设置了仿真算例,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了各个柔性负荷在各时刻的最优用电方案。最后,提出了以电动汽车作为控制对象的单个柔性负荷按照用电计划有序充电调度模型。模型以对用电计划的跟踪误差最小为目标,采用基于CPLEX算法在MATLAB的YALMIP工具箱平台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在满足用户使用的前提下,该有序使用方案能够较好的完成用电计划,从而间接的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进行了平抑。
【关键词】:电动汽车 智能空调 直接负荷控制 粒子群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3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产业相关政策及当前研究现状14-16
- 1.2.1 新能源汽车政策14-15
- 1.2.2 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协同调度研究现状15
- 1.2.3 智能家居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研究现状15-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可调度负荷特性18-35
- 2.1 引言18
- 2.2 单个负荷负荷特性18-24
- 2.2.1 单台电动汽车负荷特性18-21
- 2.2.2 单台空调负荷特性21-24
- 2.3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24-26
- 2.4 聚合负荷特性26-30
- 2.4.1 电动汽车群负荷特性26-27
- 2.4.2 空调负荷聚合特性27-30
- 2.5 仿真实例30-33
- 2.6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可调度负荷参与电网调频协同控制策略35-41
- 3.1 引言35
- 3.2 柔性负荷定义35-36
- 3.3 电力系统频率调整36-38
- 3.3.1 电力系统调频分类及调频现状36-37
- 3.3.2 可再生能源的波动分析37-38
- 3.4 柔性负荷直接负荷控制参与主体38-39
- 3.5 分层调度体系结构39-40
- 3.6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目标负荷曲线生成41-50
- 4.1 引言41
- 4.2 奇异值分解的基本理论41-44
- 4.2.1 奇异值分解理论的数学原理41-42
- 4.2.2 Hankel矩阵的构造42-43
- 4.2.3 截断型矩阵的构造43-44
- 4.3 利用奇异值分解对可再生能源出力进行分离44-49
- 4.3.1 采用Hankel矩阵44-48
- 4.3.2 采用截断型矩阵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基于柔性负荷的负荷调度控制策略50-62
- 5.1 引言50
- 5.2 数学模型50-51
- 5.3 粒子群算法简介及改进措施51-56
- 5.3.1 粒子群算法简介51-53
- 5.3.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53-56
- 5.4 仿真分析56-61
- 5.5 本章小结61-62
- 第6章 按计划用电的电动汽车群有序充电控制策略62-69
- 6.1 引言62
- 6.2 负荷充电控制模型62-65
- 6.2.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62-64
- 6.2.2 求解流程图64-65
- 6.3 CPLEX及YALMIP工具箱介绍65
- 6.4 算例设计65-68
- 6.5 本章小结68-69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77-7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清,徐衍亮,安忠良,许家群,齐瑞贵;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环境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章超,易家玉;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迅猛[J];大众用电;2000年09期
3 章超;开发电动汽车市场前景广阔[J];大众用电;2000年09期
4 ;戴-克公司第四代电动汽车[J];重型汽车;2000年04期
5 ;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业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切入点[J];电器工业;2001年12期
6 徐新明;环保电动汽车时代谁执牛耳[J];发明与革新;2001年04期
7 焦庆丰;电动汽车前景广阔[J];大众用电;2001年03期
8 刘茂理;云南需要电动汽车[J];云南交通科技;2001年01期
9 丛晓杰;电动汽车:推动世界的绿色动力[J];中国石油;2001年09期
10 豪彦;21世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三)——电动汽车[J];汽车与配件;200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翔;;电动汽车是未来的趋势[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贾爱芹;;浅谈电动汽车推广的实现途径[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伦景光;;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6 张炳力;赵韩;;贯彻“汽车新政”加快安徽电动汽车工业的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张杰;;电动汽车发展需要更多“绿灯”[A];西南汽车信息:2013年第7期(总第328期)[C];2013年
8 姚勇;刘林生;顾健辉;陈林;李科江;赵晓;;电动汽车发展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对策[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蒋惠琴;欧万彬;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引领城市低碳交通的未来[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晓勤;鲁植雄;逄小凤;;浅述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陈兴安;电动汽车引领奥运时尚[N];中国经营报;2002年
2 贾俊国;公司推动电动汽车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座谈会在上海召开[N];国家电网报;2007年
3 孙逢春;助推电动汽车发展意义重大[N];国家电网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葛胜征;奥运会 世博会重点采购电动汽车[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辉邋李层;发展电动汽车 国网抢得先机[N];中国电力报;2007年
6 记者 张静;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召开[N];经济日报;2009年
7 孙萌萌;工信部召集各方落实电动汽车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杨冬;电动汽车能否顺利驶入“产业化时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9 柯芸;应加快建立电动汽车研发支撑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凤宇;电动汽车中国汽车业的新机遇[N];中国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超;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电磁耦合机构能效特性及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张虹;考虑电动汽车聚合站的主动配电网动态优化调度[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宋世欣;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及硬件在环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张迪;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徐浩;面向规模化电动汽车入网的充电站布局优化及有序充电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斌;电动汽车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电磁热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方支剑;计及电池与电网影响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邵艾博(Khalid,Muhammad Shoaib);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一体化管理对多模微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瑜俊;电动汽车储能特性及其配置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强浩;计及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凌峰;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润;电动汽车入网对电网负荷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俊秋;电动汽车充放电容量预测及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薛红红;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之协调充电策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恬;我国当前电动汽车潜在消费者的识别与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唐升卫;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王传能;电动汽车换电站优化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张晨曦;电动汽车入网技术及社会综合效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何清晨;适用于城市通勤的个人电动汽车设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张敏;计及规模化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的配电网效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5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1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