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电—热耦合应力下高频变压器绝缘局部放电特性与损伤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强电—热耦合应力下高频变压器绝缘局部放电特性与损伤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频变压器 局部放电特性 强电-热耦合应力 反应分子动力学 裂解
【摘要】:高频变压器作为一种高度可控的新型智能输变电设备,在未来输电领域尤其是柔性直流输电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高频变压器复杂苛刻的运行工况,其聚酰亚胺(Polyimide, PI)绝缘在长期强电-热耦合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放电、过热等缺陷以致绝缘失效,严重威胁其运行可靠性。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强电-热耦合应力对高频绝缘局部放电特性影响及绝缘损伤微观机理尚不明晰。因此有必要根据高频变压器的实际运行工况,研究高频正弦电压下PI绝缘的局部放电特性及热应力下的微观裂解机理,揭示强电-热耦合应力对高频绝缘特性的作用机制。本文建立了用于模拟频变电-热复合应力的高频电压下电热联合实验平台。采用宽带脉冲电流传感器进行泄漏电流测量,基于Lab View平台的局部放电数据采集系统控制示波器将所测数据实时传递到计算机进行存储。采用小波阈值滤波法和相位开窗取点法提取局部放电信号,引入平均放电次数、平均放电幅值及φ-q-n放电密度谱图表征高频电压下的局部放电特性。利用所建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频率和温度下的局部放电特性,通过对不同工况下放电数据与放电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高频正弦电压下,局部放电主要发生在正/负半周的快速上升/下降沿处,波形峰值处只有少量放电,而其它相位基本没有放电产生;当温度一定时,在10kHz-40kHz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升高,平均放电次数、平均放电幅值和最大放电幅值均呈下降趋势;当频率一定时,在30℃-16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平均放电次数、平均放电幅值均呈增加趋势,且温度对高频下局部放电特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低频;频率主要通过改变空气间隙中的残余电压来影响局部放电参量;温度则通过改变初始热电子发射概率和空间电荷的耗散行为来影响局部放电特性。本文还引入基于ReaxFF (Reactive force field)的反应分子动力学仿真手段,研究了高频致热效应对PI绝缘裂解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发现PI分子初始断键类型均为酰亚胺环上C-N键,而连接两苯环的C-N键断裂是PI分子主链断裂的主要原因;C02和CN是PI高温裂解的主要产物,同时也会生成H2O、CO、H2等小分子产物;C02的产生需要酰亚胺环中的1个C-N键断裂,且(-C(=O)-O-C-)结构有助于C02的生成;CN的形成则需要酰亚胺环中2个C-N键接连断裂及苯环发生脱碳反应。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从原子层面揭示了P1绝缘在高频致热作用下的劣化损伤机理。
【关键词】:高频变压器 局部放电特性 强电-热耦合应力 反应分子动力学 裂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8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6
- 1.2.1 高频绝缘局部放电特性方面11-14
- 1.2.2 高频绝缘微观损伤机理方面14-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7
- 第2章 强电-热耦合应力下局部放电测量系统17-25
- 2.1 电热联合实验平台17-18
- 2.2 放电数据采集和提取方法18-23
- 2.2.1 放电数据采集18-19
- 2.2.2 小波阈值去噪19-21
- 2.2.3 相位开窗取点21-23
- 2.3 局部放电特性表征方法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强电-热耦合应力下高频绝缘的局部放电特性25-37
- 3.1 实验方案25-26
- 3.2 不同电-热耦合应力下的局部放电特性26-30
- 3.2.1 频率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26-28
- 3.2.2 温度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28-30
- 3.3 频率与温度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机理30-34
- 3.3.1 频率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机理30-32
- 3.3.2 温度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机理32-34
- 3.4 强电-热耦合应力对绝缘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34-36
- 3.4.1 温度对表面形貌的影响34-35
- 3.4.2 击穿点的表面形貌35-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高频绝缘热裂解过程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37-51
- 4.1 仿真体系的构建与参数优化37-41
- 4.1.1 ReaxFF反应力场37-39
- 4.1.2 PI分子仿真模型构建39-40
- 4.1.3 PI裂解模拟细节40-41
- 4.2 高频绝缘劣化过程41-46
- 4.2.1 高频绝缘初始裂解规律41-44
- 4.2.2 高频绝缘裂解产物规律44-46
- 4.3 高频绝缘主要产物生成路径46-49
- 4.4 聚酰亚胺裂解的动力学分析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1-52
- 5.1 结论51
- 5.2 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月森;戚文艳;胡义涛;伍小杰;;复合电路的放电特性研究[J];煤矿安全;2013年09期
2 杨济三;并联间隙的放电特性[J];高压电器;1976年06期
3 王道夫;曾希安;;镉标准电池的放电特性[J];计量技术;1985年07期
4 张瑜;裴东兴;张红艳;;智能聚合物锂电池放电特性测试仪[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2年04期
5 徐强;湿度对正操作波放电特性及湿度修正系数研究[J];高电压技术;1987年03期
6 董丽芳;李树锋;刘富成;刘峰;刘书华;;介质阻挡放电中气流对放电特性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7 孙大明;关幸生;陈应山;;磁控式冷规的放电特性的研究[J];真空与低温;1988年02期
8 李和平;陈国旭;王志斌;葛楠;包成玉;;采用多电极结构的大面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英文)[J];高电压技术;2013年09期
9 罗毅,方志,邱毓昌;材料性质对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J];绝缘材料;2003年04期
10 姜慧;邵涛;于洋;章程;牛铮;严萍;;不同介质下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对比[J];高电压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天亮;李小松;刘景林;刘金宝;朱爱民;;50赫兹涡流滑动弧空气放电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2 董丽芳;李树锋;刘富成;刘峰;刘书华;;介质阻挡放电中气流对放电特性的影响[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建琪;何锋;;含辅助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单元放电特性模拟[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董丽芳;张彦召;赵增超;李雪辰;;气体流量对同轴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五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毕振华;戴忠玲;徐翔;李志成;王友年;;CF_4/Ar混合气体放电特性的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6 靳清;鲁娜;李杰;吴彦;李锻;;孔板低压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五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帅;;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中化学活性气体放电特性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8 张云;尤飞;陈海翔;张林鹤;朱霁平;周建军;;山火条件下高压输电线路放电特性的试验研究[A];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2年获奖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2年
9 宋慧敏;贾敏;吴云;李应红;梁华;;不同气压下纳秒脉冲表面放电特性和等离子体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李杰;李喜;谢宇彤;王远;江孝国;龙继东;章林文;;脉冲激励多层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新新;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陈波;大气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及放电参数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旭;强电—热耦合应力下高频变压器绝缘局部放电特性与损伤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哈远欣;介质阻挡放电电源和放电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岩;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放电特性三维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杰;重复频率亚微秒脉冲功率源常压空气均匀放电特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5 赵智亮;海拔4000m以上短间隙和绝缘子串放电特性及电压校正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王勐;碘甲烷混合气体DBD放电特性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赖饶昌;辉光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及其对涤氨纶织布的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冯迎春;有机物溶液中高压脉冲放电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文琴;大气压下水阴极放电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高斌;大气压氮氧混合气网—板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37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3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