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惯量弹性系统负载扰动观测器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惯量弹性系统负载扰动观测器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惯量系统 扰动观测器 机械谐振 干扰抑制 状态反馈
【摘要】:交流伺服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及运动控制领域。在轧钢机、机器人关节等常见的电拖机构中,普遍地存在着由于连接装置有限弹性引发的机械谐振以及负载变化造成的动态干扰现象。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设备本身的损坏,而且会严重地影响生产流程及效率、降低工件质量,恶化其控制品质,制约了工业装备制造的发展。所以解决抗谐振与抗干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影响。本文首先研究单惯量系统负载扰动观测器(Disturbance Observer,DOB),并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单惯量系统存在着因负载突变或其他外部影响引发的动态速降以及低速转速脉动问题。利用设计的改进型观测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DOB应用效果通过仿真予以验证。其次对轧机等传动设备进行双惯量建模,对相关机理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双惯量抗谐振与抗干扰存在的矛盾,通过仿真予以验证。为了解决此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观测器法状态反馈控制策略。传动机构负载端无相应的检测反馈设备,故采用观测器法获取负载端状态量。其目的在于抑制谐振造成的速度波动,增强负载突变时系统的抗扰能力,使其具有较好地抑制动态变化的性能。该方案是将分数阶扰动观测器(Fractional Order Disturbance Observer,FO-DOB)与状态观测器结合,本文对二者的机理与具体实现做了详细的研究及阐述,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在单惯量及双惯量测试平台上对上述算法进行验证。单惯量负载扰动观测器可有效解决其抗扰和低速脉动问题。针对双惯量系统设计的负载扰动观测器,不仅可有效预估系统负载端的状态量,而且可以解决抗谐振与抗干扰的矛盾,同时提升系统的谐振抑制与干扰抑制能力。
【关键词】:双惯量系统 扰动观测器 机械谐振 干扰抑制 状态反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该方向的研究及发展现状10-14
- 1.2.1 机械谐振抑制10-12
- 1.2.2 干扰抑制12-13
- 1.2.3 负载观测器的应用13-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5
- 第2章 单惯量系统负载扰动观测器设计15-24
- 2.1 机理分析与结构设计15-18
- 2.2 突加负载的动态速降抑制18-21
- 2.2.1 动态速降及影响18-19
- 2.2.2 突加干扰抑制仿真19-21
- 2.3 周期性转速脉动抑制21-23
- 2.3.1 周期脉动机理分析21-22
- 2.3.2 低速下转速脉动抑制仿真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双惯量系统抗谐振与抗干扰抑制矛盾分析24-32
- 3.1 双惯量系统分析与建模24-26
- 3.2 抗谐振与抗干扰抑制矛盾分析与仿真验证26-31
- 3.2.1 抗谐振与抗干扰抑制矛盾分析26-27
- 3.2.2 仿真验证27-31
- 3.3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基于观测器的双惯量谐振与干扰抑制研究32-49
- 4.1 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32-33
- 4.2 分数阶扰动观测器设计33-36
- 4.2.1 FO-DOB机理分析与设计33
- 4.2.2 分数阶算法的实现33-36
- 4.3 双惯量系统状态观测器36-40
- 4.3.1 状态观测器原理及结构设计36-38
- 4.3.2 负载惯量及传动轴刚度获取38-40
- 4.4 观测器离散化与极点配置40-43
- 4.4.1 观测器离散化方法40-42
- 4.4.2 观测器极点配置42-43
- 4.5 基于负载扰动观测器的仿真研究43-48
- 4.5.1 仿真平台及参数43-44
- 4.5.2 负载状态观测结果44-46
- 4.5.3 谐振抑制与干扰抑制仿真结果46-48
- 4.6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负载扰动观测器实物测试与验证49-63
- 5.1 测试平台及实验内容49-51
- 5.2 单惯量负载扰动观测器实验51-54
- 5.2.1 突加干扰抑制测试51-53
- 5.2.2 低速下转速脉动抑制测试53-54
- 5.3 双惯量负载扰动观测器实验54-62
- 5.3.1 抗谐振与抗干扰矛盾验证54-57
- 5.3.2 基于FO-DOB的谐振抑制测试57-58
- 5.3.3 状态观测器负载量估测58-60
- 5.3.4 谐振抑制与干扰抑制实验60-62
- 5.4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业勋;;观测器应用技术研究[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2 王建平 ,王金玲 ,穆道明;一种专家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及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1年06期
3 张化光,黎明;基于H_∞观测器原理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设计[J];自动化学报;2002年06期
4 肖本贤,郭福权,邓红辉,王群京;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轮廓误差耦合控制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4期
5 张绍德,陈主成;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陈谋;姜长生;吴庆宪;;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鲁棒H_∞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年04期
7 邓玮;高金峰;;实现混沌系统同步的自适应变结构观测器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12期
8 金辉宇;殷保群;唐波;;非线性采样观测器的误差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9 刘强;;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鲁棒高精度转速估计方法[J];工程设计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欢;高秀华;张小江;黄大巍;陈淑清;;状态反馈控制及观测器在多桥车辆转向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兴成;;两类混沌系统观测器的推广形式[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黄翼虎;贾喜梅;;基于模糊观测器的容错系统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韩忠旭;;代数比例相似观测器的定义及其数学分析[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元;孙晶鑫;谢彦红;;网络时延观测器设计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5 刘艳红;李春文;;一类广义非线性系统的观测器设计[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6 邢绍邦;赵克友;;一种新型异步电动机磁链观测器仿真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程鹏;陈小娟;;磁通观测器滑动模态的LTR设计[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8 胡陟;蔡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虚拟手术力反馈控制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天津)2013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张友;齐丽;张嗣瀛;;一类不确定线性中立系统的观测器设计与镇定[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张端金;张爱玲;;基于观测器的Delta算子系统故障检测[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洪彪;离散模糊奇异时滞系统的观测器设计及模糊关系的求解[D];山东大学;2015年
2 陈才学;基于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鲁棒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黄敢基;基于时变Lyapunov函数方法的几类观测器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剑慰;基于模型的飞行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贾庆贤;基于学习观测器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故障重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何忠伟;区间观测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璐;基于观测器的抗干扰控制策略研究及性能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朱芳来;非线性控制系统观测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
9 尹正男;具有鲁棒性的最优干扰观测器的系统性设计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柯;基于观测器的动态系统故障估计和调节[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燕;基于观测器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董新海;离散时间奇异时滞马尔科夫跳跃系统的观测器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陈振朋;基于观测器的航天器执行机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振;基于电池荷电状态估计的观测器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赵玉格;基于函数观测器的多个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D];温州大学;2015年
6 张超;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车辆侧向控制[D];山西大学;2014年
7 韩伟莎;基于LTR观测器的pH值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李薇;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观测器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9 胡悦;全姿态惯性稳定平台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闫光辉;几类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观测器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7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5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