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的设计与优化
本文关键词: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的设计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数值模拟 支撑结构 连接体 优化设计
【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转换装置,具有高效清洁、燃料灵活、结构简单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之一。连接体作为SOFC的重要组成部件,除了可以连接相邻单电池的阳极和阴极,起到集流作用外,还可为反应物和生成物提供通道,避免燃料气与氧化气的直接接触。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电池的输出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由于SOFC工作在高温、封闭的环境中,单靠实验研究成本太高、实施困难。相对而言,基于有限元法的数值仿真则比较经济、容易实施。因此,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平板式SOFC二维及三维模型,并以提高SOFC性能为目标对电池的连接体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探究电池设计对电堆性能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气体浓度分布、电极电势分布以及温度分布等方面,对阳极支撑SOFC和阴极支撑SOFC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计算发现,阴极支撑SOFC电堆7033 A m-2的平均电流密度相对于阳极支撑SOFC电堆5580 A m-2的平均电流密度高出了近二十个百分点。而且在最优rib情况下,对于任意的接触电阻和pitch宽度,阴极支撑SOFC电堆的性能都优于阳极支撑SOFC电堆的性能。2.针对目前传统连接体与柱形连接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对电极中气体浓度分布、接触电阻以及pitch宽度的分析,明确了rib尺寸设计对电池性能影响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pitch宽度和接触电阻,存在一个最优rib使其输出电流密度最大。如果rib尺寸选择不合理,由小接触电阻产生的性能优势将显著降低,甚至完全消失。通过优化发现,对于给定的pitch宽度,最优rib与接触电阻间近似成线性关系。最后给出了rib优化公式及相关线性参数。3.为进一步提高SOFC的输出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连接体——交叉形连接体。为验证该新型连接体在性能方面的优越性,分别从电极电导率、孔隙率、输出电压等方面与传统连接体、柱形连接体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Taguchi试验设计对该新型连接体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该连接体的各方面性能都优于传统连接体和柱形连接体,尤其是在阴极电导率较小时、孔隙率较大时以及输出电压较低时,这种性能优势更为突出。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数值模拟 支撑结构 连接体 优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6
- 1.1 引言12-13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13-20
- 1.2.1 SOFC反应原理13-14
- 1.2.2 SOFC常见构型14-16
- 1.2.3 SOFC支撑结构16-18
- 1.2.4 连接体18-2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4
- 1.3.1 SOFC发展概述20-21
- 1.3.2 连接体结构设计综述21-24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24-26
- 第2章 SOFC不同电极支撑结构对比26-40
- 2.1 模型27-32
- 2.1.1 控制方程27-30
- 2.1.2 边界条件30-32
- 2.2 数值实现32-33
- 2.3 结果与分析33-39
- 2.3.1 气体浓度分布34-35
- 2.3.2 电势分布35-36
- 2.3.3 温度分布36
- 2.3.4 rib宽度的影响36-37
- 2.3.5 接触电阻和pitch宽度的影响37-39
- 2.4 本章总结39-40
- 第3章 SOFC传统连接体优化设计40-54
- 3.1 模型41-46
- 3.1.1 几何模型41-42
- 3.1.2 传质模型42-44
- 3.1.3 导电模型44-45
- 3.1.4 边界条件45-46
- 3.2 数值验证46-48
- 3.3 结果与分析48-52
- 3.3.1 rib宽度对电池性能影响48-50
- 3.3.2 rib尺寸优化50-52
- 3.4 本章总结52-54
- 第4章 SOFC柱形连接体优化设计54-66
- 4.1 模型55-58
- 4.1.1 几何模型55-56
- 4.1.2 气体输运方程56
- 4.1.3 导电方程56-57
- 4.1.4 Butler-Volmer方程57-58
- 4.1.5 边界设置58
- 4.2 结果与分析58-64
- 4.3 本章总结64-66
- 第5章 SOFC新型连接体设计与优化66-88
- 5.1 模型66-69
- 5.1.1 几何模型66-69
- 5.1.2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69
- 5.2 不同连接体设计性能对比69-76
- 5.2.1 阳极浓度过电势分布69-71
- 5.2.2 阴极电势分布71-72
- 5.2.3 电导率的影响72-73
- 5.2.4 孔隙率的影响73-75
- 5.2.5 pitch宽度和Vop的影响75-76
- 5.3 交叉形连接体结构优化76-85
- 5.3.1 阴极连接体多参数优化77-82
- 5.3.2 阳极连接体多参数优化82-85
- 5.4 本章总结85-8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8-90
- 6.1 论文总结88-89
- 6.2 研究展望89-90
- 参考文献90-9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96-98
- 致谢98-99
- 详细摘要99-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光熙;杨莹;王丽南;郎成;盖啸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研究进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金光熙;杨莹;马作军;孙健育;;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卢凤双;张建福;华彬;蒲健;李箭;张敬霖;张建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材料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8年06期
4 程继贵;齐海涛;何海根;高建峰;;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连接体材料的研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0年12期
5 徐序;罗凌虹;胡玮琪;吴也凡;石纪军;程亮;;陶瓷涂层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J];佛山陶瓷;2013年12期
6 程伟华;涂丹丹;;非平衡状态下的连接体问题[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年03期
7 韩敏芳;李震;杜晓佳;陈鑫;;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合金连接体涂层材料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8 陈建林;陈荐;何建军;任延杰;邱玮;周鹏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铁素体不锈钢连接体的导电/保护涂层[J];材料导报;2012年01期
9 张辉;王安祺;武俊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保护膜层研究进展[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2年05期
10 张卫伟;詹肇麟;;涂层材料在固体氧化物电池金属连接体上的应用[J];热加工工艺;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桂燕;路璀阁;肖延蒙;徐经伟;杨卫;;以苯磺酰基为连接体的多核离子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杜永峰;李春锋;;基于随机响应的高层连廊结构连接体刚度优化[A];结构及多学科优化工程应用与理论研讨会’2009(CSMO-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晶波;李征宇;石萌;王滨夫;黄宇;文辉;;高层大跨连接体结构的动力计算和抗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4 林世友;刘晓泉;;巨型钢结构连接体高空安装施工技术[A];施工机械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六辑)[C];2005年
5 王宇;冯昱;李焕荣;任铁真;;以发光分子为分子连接体的c-轴取向L型沸石单层薄膜及发光[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慧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材料连接体研究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华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材料的氧化和导电性以及表面改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文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材料表面改性与新合金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磊;全瓷桥参数优化设计与疲劳寿命的概率可靠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体表面双层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高祥;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的设计与优化[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3 肖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铁素体连接体材料的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继斌;某超高层双塔刚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分析和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徐平;下颌后牙三单位全瓷固定桥不同连接体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王晓春;金属连接体溶胶凝胶法涂覆MnCo_2O_4膜工艺与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7 王峰;SOEC连接体材料LaCrO_3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李晓萌;义齿CAD/CAM系统后牙固定桥的设计与固定桥连接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谢恒;分布式环境下计算结果重用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5年
10 王莹莹;SUS430连接体LSM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673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7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