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双功能氧电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14:37

  本文关键词: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双功能氧电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氧气电池 钙钛矿型氧化物 氧电极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氧析出反应


【摘要】:锂-空气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理论比能量(11400 Wh kg-1),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电池。若该系统能研制成功,将有希望取代汽油作为动力汽车的能量装置。近年来,科研人员虽然已经取得一些初步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可充电锂-空气电池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影响锂-空气电池实用化的最关键因素为阴极反应的动力学缺陷,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来提高阴极的反应动力学速率。本论文主要集中在空气电极的制备及氧还原/氧析出双效催化剂的基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制备了Ba0.9Co0.7Fe0.2Nb0.1O3-δ (BCFN9721)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氧还原(ORR)和氧析出(OER)的双功能电催化剂。一系列不同组分KB和BCFN9721组成氧电极的锂-氧气电池中,含有80%科琴黑(KB)和20%BCFN9721组成氧电极的锂-氧气电池具有最高的放电平台为2.63V。KB中增加20%的BCFN9721可以有效地减少极化,特别是OER。锂-氧气电池使用BCFN9721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电催化剂,在限制容量为1000 mAh g-1 electrode的条件下可以稳定充放电循环24次。BCFN9721催化剂可以显著减小充电极化,因此可以缓解由于碳的腐蚀和电解液的分解而形成的副产物。制备了三维大孔MnO2和LaNiO3-δ,并分别使用这两种材料作为锂-氧气电池氧电极催化剂,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对于使用三维大孔MnO2作为氧电极催化剂组成的电池,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3000 mAh g-1 electrode以上。在等容量测试过程中,该电池可以稳定循环十次,表明使用三维大孔MnO2催化剂应用于锂-氧气电池,促进了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的进行。对于使用三维大孔LaNiO3-δ作为氧电极催化剂组成的电池,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600 mAh g-1 electrode左右。在等容量测试过程中,电池可以稳定循环九次,说明该催化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池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的进行。
【关键词】:锂-氧气电池 钙钛矿型氧化物 氧电极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氧析出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6.54;TM911.41
【目录】:
  • 学位论女的主要创新点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7
  • 1.1 前言9
  • 1.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实际应用的重要标准9-12
  • 1.3 锂-空气电池的分类12-14
  • 1.4 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的研究进展14-24
  • 1.4.1 空气阴极16-20
  • 1.4.1.1 电极结构16-17
  • 1.4.1.2 催化剂17-20
  • 1.4.2 电解液20-21
  • 1.4.3 金属锂阳极21-24
  • 1.4.3.1 退化21-23
  • 1.4.3.2 表面改性23-24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24-27
  • 第二章 Ba_(0.9)Co_(0.7)Fe_(0.2)Nb_(0.1)O_(3-δ)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27-45
  • 2.1 引言27-28
  • 2.2 实验部分28-31
  • 2.2.1 试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28-29
  • 2.2.2 试验中所用的主要试剂29
  • 2.2.3 BCFN9721粉体和氧电极的制备29-30
  • 2.2.3.1 BCFN9721粉体的制备29
  • 2.2.3.2 氧电极的制备29-30
  • 2.2.4 锂-氧气电池的组装及评价30
  • 2.2.5 物理化学表征30-31
  • 2.3 结果与讨论31-42
  • 2.3.1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表征31-32
  • 2.3.2 电化学评价32-42
  • 2.4 本章小结42-45
  • 第三章 三维大孔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45-65
  • 3.1 引言45-46
  • 3.2 实验部分46-50
  • 3.2.1 试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46-47
  • 3.2.2 试验中所用的主要试剂47-48
  • 3.2.3 聚苯乙烯(PS)胶体晶体的制备48
  • 3.2.3.1 聚苯乙烯(PS)胶体微球的合成48
  • 3.2.3.2 聚苯乙烯(PS)胶体晶体的组装48
  • 3.2.4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48-49
  • 3.2.5 模板的填充49
  • 3.2.6 模板的去除49
  • 3.2.7 氧电极的制备49
  • 3.2.8 锂-氧气电池的组装及评价49-50
  • 3.3 结果与讨论50-54
  • 3.3.1 溶剂用量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影响50-51
  • 3.3.2 聚苯乙烯胶体晶体模板的SEM表征及TG分析51-53
  • 3.3.3 不同材料的三维大孔形貌分析图53-54
  • 3.4 电化学分析54-63
  • 3.4.1 三维大孔MnO_2氧电极的电化学分析54-59
  • 3.4.2 三维大孔LaNiO_(3-δ)氧电极的电化学分析59-63
  • 3.5 本章小结63-65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5-67
  • 4.1 结论65-66
  • 4.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9
  • 学术发表79-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酵用耐热溶氧电极的试制[J];医药工业;1976年08期

2 卢伟;;1978年度电解工业报告(节译)[J];无机盐工业;1980年04期

3 冯建兴,杨克莲,王燕;覆膜氧电极的微分脉冲极谱性能[J];分析测试通报;1984年02期

4 杨国义;;氧电极及其性能的探讨[J];氯碱工业;1986年06期

5 郝建军;;氧电极测氧反应杯的改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6 黄长保;张昊;;聚四氟乙稀氧电极在氯碱工业中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1987年02期

7 杜晓燕;禹萍;陈文华;许春向;;用氧电极电流法测定庆大霉素[J];化学传感器;1989年04期

8 金利通;戴隆金;方禹之;;氧电极的流动相关性及环状电极的研制[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07期

9 李长明;王宗礼;范玉章;查全性;;卟啉化合物对氧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Ⅰ)实验方法及中心金属离子、取代基和热处理对酸性溶液中催化性能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10 吴智远;周运鸿;高荣;;炭基氧电极开路电位的研究[J];应用化学;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艳艳;武巍;杨勇;;非水体系锂氧电池氧电极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杨振;;以半导体薄膜技术制作小型氧电极阵列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英文)[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冯绍彬;苏畅;冯丽婷;;氧电极的催化、阻化作用及其对金属腐蚀的影响[A];纪念《金属制品》创刊40周年暨2012年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范振英;;Clark氧电极工作原理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杰;张文强;于波;柯扬船;;Ba_xSr_(1-x)Co_(0.8)Fe_(0.2)O_(3-δ)制备及其作为SOEC氧电极材料性能研究[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2年

6 李佳涵;葛玉舒;张梅芳;刘义;;利用溶解氧电极表征线粒体的呼吸[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萌;铋酸银氧电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金属燃料电池和单液流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范慧;可逆燃料电池—电解池氧电极复合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3 刘浩;双效氧电极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庄树新;钙钛矿型La(1-x)Ca_xCoO_3双效氧电极的研究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许钦红;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双功能氧电极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2 孟娣;双功能氧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胡婕;纳米钙钛石型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氧电极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2004年

4 曹兴;氧电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可充锌—空气电池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曾晓国;泵氧电极导电性及电解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任志伟;燃料电池氧电极尖晶石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申义驰;CO_2-H_2O共电解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新型氧电极材料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8 赖渊;碱性燃料电池氧电极及Co-N/C催化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1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01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