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谐振耦合多载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5:22

  本文关键词:谐振耦合多载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电能传输 谐振耦合 功率分配 最佳传输状态 逆变电路


【摘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使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谐振耦合式无线输能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中远距离能量传输,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和研究意义。目前对单个负载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分析及装置应用较多,然而,多载式系统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多载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包括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实验部分通过设计变换电路模块及硬件平台的搭建对系统进行效果验证和性能分析。在系统模型建立方面,给出了两种不同建模方法,由于耦合模理论在参数设计问题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所以从等效电路理论进行系统建模,通过公式推导和仿真分析得出了系统的功率及效率传输特性。具体分析了系统谐振耦合模块中的谐振频率、电感线圈、传输距离以及负载电阻参数对系统传输特性的影响。在系统理论分析方面,首先通过对单载系统研究得到系统的最佳传输距离及最佳负载值,通过分析频率分裂问题以及电容补偿问题得到补偿拓扑结构的选择方法;其次通过对多载系统的研究得到系统的距离和耦合系数选择范围,提出了系统最佳传输状态以及功率分配研究方法,经推导得到多负载系统最佳传输状态条件和功率分配通用式。在系统实验测试方面,设计了变换电路模块及对应的驱动电路,通过测试得到半桥逆变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效果部分成功点亮了不同位置下的两负载端的灯泡,数据测试部分得到距离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其中同轴异侧两负载的最优距离是15cm和17cm,效率最终达到为42.43%;同轴同侧两负载的最优距离是13cm和26cm,效率为38.21%;测试部分验证了系统的传输特性和功率分配与理论的基本一致性。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 谐振耦合 功率分配 最佳传输状态 逆变电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1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应用前景14-15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15-17
  • 第二章 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17-29
  • 2.1 谐振耦合无线输能理论17-20
  • 2.1.1 场的概念17-18
  • 2.1.2 线圈模型18-19
  • 2.1.3 谐振电路19-20
  • 2.2 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分析20-24
  • 2.2.1 传输系统的最佳频率范围20-21
  • 2.2.2 传输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21-24
  • 2.3 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分析24-28
  • 2.3.1 谐振电路耦合模理论分析24-27
  • 2.3.2 谐振耦合系统电路模型分析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单负载谐振耦合系统研究29-42
  • 3.1 传输系统的影响因素29-33
  • 3.1.1 距离对传输系统的影响29-31
  • 3.1.2 负载对传输系统的影响31-33
  • 3.2 频率分裂33-36
  • 3.2.1 频率分裂现象33-35
  • 3.2.2 抑制方法35-36
  • 3.3 补偿拓扑结构性能分析36-40
  • 3.3.1 无补偿时的反映阻抗36
  • 3.3.2 系统的补偿分析36-40
  • 3.4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多载式谐振耦合无线输电系统研究42-55
  • 4.1 多载式谐振耦合无线输电系统构成42-44
  • 4.2 系统参数关系与性能分析44-48
  • 4.2.1 传输距离对系统的影响44-46
  • 4.2.2 耦合系数对系统的影响46-48
  • 4.3 系统的传输最佳状态以及功率分配的研究48-54
  • 4.3.1 最佳传输状态的研究48-52
  • 4.3.2 负载功率分配的研究52-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多载式谐振耦合无线输电系统的实验分析55-70
  • 5.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55-60
  • 5.1.1 驱动电路55-59
  • 5.1.2 死区电路59-60
  • 5.2 实验平台60-63
  • 5.2.1 实验装置60-62
  • 5.2.2 电路测试62-63
  • 5.3 系统的实验数据与分析63-69
  • 5.3.1 单载系统测试与分析63-64
  • 5.3.2 多载下系统测试与分析64-69
  • 5.4 本章小结69-7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0-72
  • 6.1 总结70-71
  • 6.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作者简介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辉;杨宇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特征模发射最小化误码率优化功率分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李国彦;张有光;;协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自适应功率分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余官定;罗海燕;赵志峰;张朝阳;;认知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4 夏珩;魏丹;伊海霞;徐吉汉;黄河;裴锋;周玉山;;电动四驱混合动力车的功率分配策略[J];机电工程技术;2012年07期

5 陈征;刘念;路欣怡;肖湘宁;张建华;;考虑换电储备的电动汽车光伏换电站动态功率分配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4期

6 付昭旺;于雷;寇英信;徐安;;混合编队协同空战电子支援干扰功率分配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06期

7 于宝明;汤滟;刘磊;顾斌;;基于放大转发模式的配电监测传感网的功率分配优化[J];低压电器;2011年20期

8 吴水军;束洪春;董俊;谭昆玲;;动态潮流中两种不平衡功率分配方法的比较[J];云南电力技术;2006年02期

9 徐杰;;一种基于反向POE技术的功率均衡方案[J];信息系统工程;2012年03期

10 戎一龙;;飞机并联交流电源系统功率分配[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忠;;浅析全固态调频广播发射机中的功率分配与合成技术[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2 周磊;谢小强;徐锐敏;;基于T型结V波段四路功率分配网络[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周雄弟;赵新胜;;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种新的联合调度与功率分配方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冯然;徐锐敏;谢小强;;一种新型毫米波空间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陈祥;陈巍;;时变衰落双向中继下行信道的信道容量和功率分配[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宋延涛;杨守义;梅亚楠;;基于认知OFDM网络的次优化功率分配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川;张勇;谢小强;;一种新型基于波导的Ka波段三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刘双;谢小强;谢俊;;改进型四路H-T功率分配/合成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潘成康;蔡跃明;徐友云;;MIM0多用户接入和干扰回避[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水平;王志刚;李平;徐锐敏;;基于介质集成波导(SIW)的三路零相位功率分配/合成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管理研究中心 朱凯;HSDPA组网及管理需求[N];人民邮电;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卫恒;基于协作的无线窃听信道安全通信与功率分配[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杨洁;中继协作通信系统中功率分配及能量效率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孙斌;分布式MIMO雷达目标定位与功率分配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张国立;现货市场功率分配问题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5 罗荣华;认知无线网络中功率分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张南;无线协作网络的性能及功率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庞立华;无线协作传输中的资源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啜钢;基于两跳协作通信系统中断概率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杨世永;多用户认知信道的容量域和功率分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NGUYEN TRUNG TAN;无线协作中继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大仪;毫米波波导多路功率分配合成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林炳辉;异构无线网络协作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功率分配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芬;基于CDMA架构的安全无线携能通信系统[D];上海大学;2015年

4 徐岩;隧道协作通信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田坤;异构无线网络协作通信系统中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琪琪;LTE-A CoMP传输调度与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周建国;半自治分布式紧凑供电系统的功率分配与电能质量控制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杨景瑞;全双工中继中的功率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月霞;无线网络协作中继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李家香;无线异步定位网络的功率分配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9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19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