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策略 伺服控制系统 模糊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工厂”,再加之伺服控制系统在制造业中重要的地位,国内已有大量的工科院校、自动化研究所以及相关企业致力于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自身优越的性能,相对低廉的价格逐渐作为被控对象成为伺服系统中的主力军。从研究的起步至今,虽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愈来愈成熟,但是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为了追随发达国家的脚步,这要求更多的从业人员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当中。性能优越的伺服系统不仅在制造业,甚至是国防、航空航天均意义重大。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研究的情况,初步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接着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确定本系统的控制策略(矢量控制),根据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结合数学坐标变换(Clark、Park等)给出了系统矢量控制的总体方案;随后详细的介绍了对矢量控制能否成功实现起决定性作用的SVPWM的原理及其调制方法;为了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设计了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完成对系统的三闭环控制;之后完成了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核心控制板、主功率电路的设计以及初始化主程序、中断服务子程序的设计,并且在Simulink中对系统各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最后,根据设计方案,搭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并且进行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跟踪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运行平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策略 伺服控制系统 模糊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41;TM921.5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伺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10
- 1.3 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10-11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1-13
- 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13-24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13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13-17
- 2.2.1 电机的坐标系13-14
- 2.2.2 ABC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14-15
- 2.2.3 dq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15-17
- 2.3 矢量控制策略17-19
- 2.3.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17
- 2.3.2 矢量控制的方式17-19
- 2.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19-22
- 2.4.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原理19
- 2.4.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的实现19-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3 伺服系统数字控制器的设计24-39
- 3.1 PID控制策略24-26
- 3.1.1 经典PID控制原理24-25
- 3.1.2 数字PID控制策略25-26
- 3.1.3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26
- 3.2 模糊逻辑理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26-31
- 3.2.1 模糊逻辑理论(Fuzzy Theory)26-28
- 3.2.2 模糊控制系统及其设计方法28-31
- 3.3 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实验31-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设计39-56
- 4.1 系统总体硬件结构39
- 4.2 TMS320F2812主控芯片简介39-41
- 4.3 系统核心控制电路设计41-45
- 4.3.1 系统核心控制电路总体结构41
- 4.3.2 电源电路41-42
- 4.3.3 外扩RAM电路42-43
- 4.3.4 复位与晶振电路43-44
- 4.3.5 仿真接口电路(JTAG)44
- 4.3.6 串口通信电路(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44-45
- 4.4 主功率电路45-50
- 4.4.1 主功率电路总体结构45-46
- 4.4.2 整流滤波电路46
- 4.4.3 逆变电路46-48
- 4.4.4 光耦隔离电路48-49
- 4.4.5 制动电路49
- 4.4.6 辅助电源电路49-50
- 4.5 检测电路设计50-52
- 4.5.1 电流检测电路50-51
- 4.5.2 位置及速度检测电路51-52
- 4.6 系统软件设计52-55
- 4.7 本章小结55-56
- 5 系统的仿真实验56-66
- 5.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的仿真实验56-59
- 5.2 系统整体仿真结果及分析59-65
- 5.2.1 空载减速仿真实验62-63
- 5.2.2 突加负载仿真实验63-65
- 5.3 本章小结65-66
- 6 系统的调试及实验66-72
- 6.1 实验及结果分析66-71
- 6.2 本章小结71-72
- 7 总结与展望72-75
- 7.1 总结72-73
- 7.2 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7-78
- 致谢78-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云;;同步电机的调频同步启动[J];中国设备工程;2007年04期
2 许峻峰;张朝阳;冯江华;王志民;伍理勋;郭淑英;;电动公交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实验研究[J];大功率变流技术;2008年06期
3 ;贝加莱隆重推出8LT系列三相同步电机[J];自动化仪表;2008年07期
4 ;贝加莱推出8LT系列三相同步电机[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8年07期
5 薛薇;郭彦岭;陈增强;;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分析及其电路实现[J];物理学报;2009年12期
6 李岩;;对《降低同步电机总装下线率》成果的评价[J];中国质量;2009年11期
7 唐丽婵;齐亮;;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装备机械;2011年01期
8 岳明;;永磁同步电机的快速启动方案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4期
9 董磊;马文忠;胡慧慧;;同步电机并网发电实验装置的开发[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年04期
10 陆华才;;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介绍[J];电机技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星;叶云岳;范承志;;复合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分析[A];2006年全国直线电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贤兴;霍群海;;优化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仿真[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张瑜;路尚书;李崇坚;赵晓坦;李凡;段巍;安虹;雷鸣;;三电平同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介绍[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瑜;路尚书;李崇坚;赵晓坦;李凡;段巍;安虹;雷鸣;;三电平同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介绍[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本振;柴凤;程树康;;径向和切向结构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尹忠刚;钟彦儒;张瑞峰;曹钰;;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新颖控制策略综述[A];第三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孙永海;刘建明;高建民;;一起同步电机不能拖动负载的故障探讨[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机械电气卷)[C];2012年
8 王丽梅;;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9 龙晓军;于双和;杨振强;杜佳璐;;基于自抗扰技术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方法[A];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1年
10 朱洪成;谢宝昌;;独立变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A];第十八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永法;F2TP永磁同步电机掀起节能革命[N];中国纺织报;2007年
2 罗晖;尤尼康欲领航国产高端变频器市场[N];科技日报;2008年
3 世淮;变频器发展趋势浅析[N];中国电力报;2006年
4 杨雄飞;轧机高效传动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邱鑫;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唐校;基于60°坐标系SVPWM的永磁同步电机高效率直接转矩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星;车用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机电耦合非线性振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曹海川;电感集成式高速无槽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牛里;基于参数辨识的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杨晓辉;数控机床中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李玉猛;五相双转子永磁同步电机设计及其电磁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虎;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力矩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贾广隆;复合转子定子电励磁无刷同步电机设计与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彦岭;永磁同步电机的混沌控制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2 曾文涛;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严沛权;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洪杰;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5 陶泽昊;基于磁通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速度跟踪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田永新;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焦山旺;具有容错能力的永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8 成传柏;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模糊PI弱磁算法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9 石敏;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仕聪;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平面欠驱动2R机械臂的非线性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1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2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