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稀土离子掺杂能量转换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0:14

  本文关键词:稀土离子掺杂能量转换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稀土离子 薄膜材料 太阳能电池 上转换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并且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所以材料的研究开始向着新型能源和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最近几年稀土掺杂能量转换薄膜在新能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薄膜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结合方式简单,掺杂均匀,基于薄膜基质的稀土掺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利用稀土掺杂能量转换的薄膜,与太阳能电池简单结合,从而拓宽电池在不同光区的光谱响应。本论文以稀土材料为基础,对薄膜材料进行掺杂并研究薄膜的光学性质并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工作如下:我们利用新颖的超声喷雾热解法,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制备了稀土Er3+, Yb3+共掺杂ZnO薄膜。对不同的退火温度下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晶程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薄膜的光谱测试发现我们制备的Er3+, Yb3+共掺杂的ZnO薄膜具有上转换效应,能将红外光转换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可以吸收的可见光。我们还发现,引入薄膜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在980nm激光器激发下能产生内光电效应。研究了透明能量转换TiO2薄膜的制备,通过溶胶凝胶法对样品进行不同稀土离子的掺杂,发现Er3+, Yb3掺杂的和Tm3+, Yb3掺杂的TiO2薄膜具有荧光效应,均具有将红外光转变成可见光的能力。通过XRD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薄膜的结晶度增强,不同稀土掺杂的TiO2薄膜的透明度很高,在可见光区透过率基本都保持在80%以上,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光学薄膜。采用高温裂解的方式,从三氟乙酸稀土盐中制备了小尺寸NaGdF4:12%Er3+@NaGdF4:10%Er3+的核壳结构粉末样品,通过XRD和TEM观察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使用环己烷和酒精将样品调配成分散性好,喷墨打印机可以使用的打印墨水。并通过喷墨打印机将样品均匀的在非晶硅电池上形膜,发现薄膜的上转换效应能够提高非晶硅电池的效率,改善电池的性能。这一结论证明上转换薄膜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结合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使得电池的效率从6.514%增加到8.147%。
【关键词】:稀土离子 薄膜材料 太阳能电池 上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4.41;TB38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专用术语注释表8-9
  • 第一章 绪论9-22
  • 1.1 稀土掺杂材料以及应用9-11
  • 1.2 稀土掺杂能量转换薄膜及其制备方法11-19
  • 1.2.1 稀土掺杂能量转换薄膜机理以及应用11-16
  • 1.2.2 薄膜制备方法概述16-19
  • 1.3 稀土掺杂能量转换薄膜的研究现状19-20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20-22
  • 第二章 Er~(3+),Yb~(3+)共掺杂能量转换ZnO薄膜的制备与研究22-32
  • 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23-24
  • 2.2 样品的结构表征和分析24-26
  • 2.3 Er~(3+)-Yb~(3+)共掺杂ZnO薄膜的性质以及应用26-31
  • 2.3.1 Er~(3+)和Yb~(3+)共掺杂ZnO薄膜的光学性质以及能级分析26-28
  • 2.3.2 Er和Yb掺杂ZnO薄膜基于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28-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Yb~(3+)-Re~(3+)(Re=Tm,Er)掺杂TiO_2能量转换薄膜的制备以及光学性质研究32-41
  • 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33-35
  • 3.1.1 实验材料以及实验仪器33
  • 3.1.2 制备以及表征方法33-35
  • 3.2 样品的表征及分析35
  • 3.3 不同稀土掺杂样品的发光性质35-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NaGdF_4:Er~(3+)@NaGdF_4:Er~(3+)核壳结构薄膜的打印制备以及应用研究41-50
  • 4.1 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以及表征方法42-43
  • 4.2 样品的结构表征和分析43-44
  • 4.3 样品的光学性质以及成膜后应用研究44-49
  • 4.3.1 纳米核壳结构的光学性质以及打印成膜44-46
  • 4.3.2 喷墨打印纳米核壳结构样品成膜后应用研究46-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0-52
  • 5.1 研究总结50-51
  • 5.2 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56-57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57-58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霞;;全国光学功能薄膜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年度标准化工作会议暨行标审查会在济南圆满举行[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1期

2 ;美国成功发明出可变色薄膜材料[J];河南化工;2013年07期

3 刘江龙,邹至荣;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薄膜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1991年10期

4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第44次活动[J];学会;2001年04期

5 王怀文,亢一澜,富东慧;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技术进行薄膜材料断裂问题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2期

6 夏德宏,吴永红,李树柯;薄膜材料的热辐射穿透深度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7 胡江川,王万录,马平,陈松林;几种紫外薄膜材料的阈值场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8 史芳;赖欣;崔春华;何见超;毕剑;高道江;;功能薄膜材料的环境协调性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9期

9 龙斌;;韩国开发出使薄膜材料领域研究成果最大化的高速研究技法[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1期

10 叶志镇;张银珠;黄靖云;汪雷;;以科研促进《薄膜材料技术与物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施立群;承焕生;王建中;李嘉庆;张杰雄;;核分析技术在薄膜材料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维民;翁立军;薛群基;;空间润滑薄膜材料与技术[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刘书田;许卫凯;董炎章;;左手薄膜材料的设计优化[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蔡s,

本文编号:721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21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