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响应压电—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器设计制造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频响应压电—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器设计制造研究
【摘要】:无线传感网络、埋植监测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及恶劣环境工作微器件的能量供给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供电电池存在体积大、寿命短、环境适应性差、储能有限、需要经常更换、且更换过程复杂或者有线供电等缺点,已无法满足该类系统的自供电需求。提出一种将振动机械能高效转换为电能的压电-电磁复合式振动能量采集器,对自供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设计PZT基四螺旋梁、溅射Au线圈的质量块、Nd2Fe14B磁体为器件基础结构,当环境激励器件振动时,质量块带动四根螺旋状悬臂梁运动,其上制备的PZT压电薄膜层发生形变,压电层上下表面产生电势差,经上下电极引出收集压电电能;同时质量块带动Au线圈运动,切割Nd2Fe14B磁体的磁感线,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经线圈两端电极引出收集电磁电能。压电模块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器件谐振频率,模态分析其固有频率为163.6 Hz,适应于低频振动环境;加之磁感应线圈及Nd2Fe14B磁体的集成设计,为实现低频率响应、高电能输出复合式能量采集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压电、电磁发电机理的理论分析研究,选取机电耦合系数高、压电常数高、制造工艺成熟的PZT压电薄膜作为压电材料,剩磁高、矫顽力大、最大磁能积高的Nd2Fe14B作为永磁材料,电阻率较小、稳定性良好的Au作为线圈材料。经仿真分析及理论计算,优化结构尺寸,设计器件制造技术路线及相应加工光刻版。研究不同批次制备的PZT胶体及退火后冷却过程对基片薄膜的影响,采用sol-gel技术制得表面均匀致密、介电常数较高、厚度约为3μm的PZT压电薄膜。采用一系列MEMS微加工工艺,如光刻、刻蚀、薄膜淀积、剥离等,以及实时金相显微镜观察核验、与Nd2Fe14B磁体的微组装,实现了器件集成化制造,并搭建器件性能测试系统进行了初步测试及分析。
【关键词】:MEMS 压电 电磁 PZT 微加工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能量采集器研究概况10-17
- 1.3 论文研究内容17-19
- 2. 压电-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器设计原理19-27
- 2.1 微型能量采集器压电模块工作原理19-23
- 2.1.1 压电发电机理19
- 2.1.2 压电材料选取19-22
- 2.1.3 动力学振动模型分析22-23
- 2.2 微型能量采集器电磁模块工作原理23-26
- 2.2.1 电磁发电机理23-24
- 2.2.2 永磁材料选取24-25
- 2.2.3 线圈材料选取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3. 压电-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器整体方案设计27-40
- 3.1 基础结构设计27-32
- 3.1.1 四螺旋梁-单质量块结构设计28-30
- 3.1.2 磁感应线圈设计30-32
- 3.2 微加工工艺设计32-39
- 3.2.1 制造工艺技术路线设计32-33
- 3.2.2 结构掩膜版图设计33-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4. 四螺旋梁-单质量块结构微加工制造40-67
- 4.1 PZT压电薄膜的制备40-46
- 4.1.1 PZT压电薄膜制备方法研究40-41
- 4.1.2 溶胶-凝胶法制备PZT压电薄膜41-44
- 4.1.3 PZT压电薄膜性能测试分析44-46
- 4.2 四螺旋梁-单质量块结构MEMS加工工艺研究46-66
- 4.2.1 PZT压电薄膜图形化48-53
- 4.2.2 下电极Pt/Ti层刻蚀53-55
- 4.2.3 上电极Au/Ti及磁感应线圈Au/Ti生长55-56
- 4.2.4 绝缘层Si3N4沉积56-58
- 4.2.5 磁感应线圈端电极引出层Au/Ti生长58-59
- 4.2.6 悬臂梁结构正面刻蚀59-62
- 4.2.7 背面Si基底刻蚀62-64
- 4.2.8 划片64-65
- 4.2.9 取片65-66
- 4.3 本章小结66-67
- 5. 器件的封装及电学测试67-71
- 5.1 器件结构封装67-68
- 5.2 测试系统搭建及初步测试分析68-70
- 5.3 本章小结70-71
- 6. 总结与展望71-73
- 6.1 主要研究结论71-72
- 6.2 主要创新点72
- 6.3 未来工作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翔;王章涛;崔祥彦;邓振波;邱海军;;液晶阵列四次光刻工艺中光刻胶灰化工艺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2 张洪波;张启生;;不同光刻胶有效曝光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卢继奎;谷德君;;喷胶工艺中光刻胶热应力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2年02期
4 向东;瞿德刚;牟鹏;王汉;刘楠;;节省光刻胶的超声雾化喷涂工艺雾锥特性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5 陶世荃;朱伟利;;江师正型光刻胶全息特性的实验研究[J];感光材料;1982年01期
6 陆翡翠;;用光刻胶复制高精度黑铬度盘工艺[J];光学仪器;1982年02期
7 蒋廷楠;蒋朝江;;在圆光栅和度盘刻划中应用光刻胶的工艺装置[J];光学机械;1982年02期
8 施鹤信;;聚乙烯醇光刻胶的研制[J];航空精密机械工程;1989年04期
9 韩阶平,侯豪情,邵逸凯;适用于剥离工艺的光刻胶图形的制作技术及其机理讨论[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4年03期
10 邓群;;光刻胶采购量精准预测模型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婷婷;李波;李玉香;王卿璞;;超临界CO_2微乳液对高浓度离子注入光刻胶的清洗[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王力元;;193nm光刻胶用光产酸剂研制[A];集成电路配套材料研讨会及参展资料汇编[C];2004年
3 许箭;王双青;杨国强;;新型双酚A系列光刻胶的极紫外光刻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力元;王文君;张改莲;;193nm光刻胶适用硫摀盐光产酸剂的合成及性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穆启道;;我国超净高纯试剂和光刻胶的现状与发展[A];电子专用化学品高新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景华;贾少霞;李超波;夏洋;王守国;;常压射频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去除光刻胶前后的FTIR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7 邹应全;;在MEMS加工中光刻胶的应用[A];2014第十五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柯旭;巫文强;王跃川;;用于玻璃刻蚀的新型光刻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许箭;陈力;王双青;杨国强;;含双酚A骨架结构分子玻璃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极紫外光刻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晔;陈迪;张金娅;朱军;刘景全;;UV-LIGA中光源波长和曝光量对SU-8光刻胶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艳秋;光刻胶行业:“刻”不容缓[N];中国电子报;2002年
2 记者 李大庆;我第一条百吨级高档光刻胶生产线投产[N];科技日报;2009年
3 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陈昕;多方努力寻求高档光刻胶突破[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盈如;永光建立世界级光刻胶供货商地位[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莉;技术创新领跑微电子材料[N];苏州日报;2005年
6 吴坚;紧跟电子信息业发展步伐[N];中国化工报;2003年
7 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顾奇;TFT用感光材料国内外技术悬殊国内化学品企业努力追赶[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本文由永光化学电处技术发展部提供;光刻胶在LED工艺上的使用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4年
9 ;永光化学:生产基地渐入佳境 LED光刻胶独树一帜[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陈昕;TFT高性能光刻胶国产化势在必行[N];中国电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新江;基于变量分离理论的光刻成像快速计算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建国;耐高温紫外正型光刻胶和248nm深紫外光刻胶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唐雄贵;厚胶光学光刻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魏杰;激光光盘信息记录光刻胶的合成与感光[D];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
5 李木军;接近式光刻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张晓蕾;超声提高SU-8光刻胶/金属基底界面结合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国韬;曲表面光刻胶涂覆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放;基于紫外光刻方法构建超疏水微纳结构及导电图案[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武磊;ZnS光学元件离子束抛光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4 林庆浩;MEMS微型气体富集器的工艺制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陶焘;碘化铯荧光量子点增强光刻胶光刻效果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陈东红;低频响应压电—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器设计制造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王瑛;紫外厚胶深光刻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冬华;三苯胺多枝化合物为引发剂的光刻胶过程作用的研究与含三苯胺的化合物合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冯伟;含氟气体的去光刻胶工艺灰化率提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张春晖;光刻工艺中的曲面胶厚检测[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0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5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