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动机为负载的非接触供电技术
本文关键词:以电动机为负载的非接触供电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非接触供电 电动机负载 LC/S补偿 稳压输出
【摘要】:自2007年以来非接触供电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以电动机为负载的非接触供电技术研究较少。电动机是强冲击、大范围功率变化的机电负载。因此,在用非接触方式为电动机供电时,供电电压易随电动机运行状态的变化而明显波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发射端采用LC补偿、在接收端采用串联补偿的方式,以实现发射线圈恒流特性、接收端稳压特性。介绍了LC/S补偿参数的设计方法,搭建了仿真和实验平台。分别利用LC/S和SS两种补偿方式对电动机直接起动和软起动过程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电动机起动前后,SS补偿方式发射线圈电流相对减小了6.03%,输出电压相对减小了22.48%;而LC/S补偿方式发射线圈电流相对减小了3.85%,输出电压相对减小了12.9%。由此表明,LC/S补偿方式具有更好的稳压和抗冲击特性,适于电动机类负载的非接触供电。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中电投吉林核电有限公司;
【关键词】: 非接触供电 电动机负载 LC/S补偿 稳压输出
【基金】:核电厂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究项目资助(2015-083-2HD-KJ-X)
【分类号】:TM724
【正文快照】: 0引言非接触供电以其无拖尾、非接触、安全、便捷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无线充电牙刷、无尾厨房、无尾电视、无线充电汽车等[1-4]。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非接触供电技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会像射频技术那样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跃;张欢;唐春森;陶维;马浚豪;;LCL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电路特性分析及参数配置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08期
2 黄麒元;刘娇娇;王致杰;;Kinetic电池模型在微电网调度的应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年04期
3 唐晓雯;姚钢;姚长征;周荔丹;;基于LCL补偿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5年10期
4 陈琛;黄学良;谭林林;闻枫;王维;;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时的电磁环境及安全评估[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19期
5 龚立娇;兰永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S1期
6 肖朝霞;刘杰;;基于微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S1期
7 宋凯;朱春波;李阳;郭尧;姜金海;张剑韬;;用于电动汽车动态供电的多初级绕组并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17期
8 姜杰;许宏;陈贵文;张太勤;;电压跌落时感应电动机反馈电流计算及转速影响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年23期
9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10 李斌;刘畅;陈企楚;林晶怡;邓小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J];江苏电机工程;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爱龙;基于LCL补偿的多负载滑动式感应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砚玲;黄立敏;刘野然;杨鸣凯;;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不同补偿拓扑下的鲁棒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2 潘振方;陈希有;牟宪民;周宇翔;吴茂鹏;;以电动机为负载的非接触供电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S1期
3 吴昱宁;;电磁感应式小型无线充电器设计[J];日用电器;2016年10期
4 赵争鸣;刘方;陈凯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20期
5 朱鹏;乔鸣忠;张晓锋;易俊;魏永清;;3次谐波电流注入对五相感应电机系统运行性能影响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20期
6 张泽然;陈希有;周宇翔;杨杰;;单线电能传输的实验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6年10期
7 李战赠;张永明;;需求侧视角下的建筑供配电系统架构研究[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6年05期
8 曾智强;郑心城;陈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J];电气开关;2016年05期
9 黄杰;聂蓉;;基于单片机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自动定位装置控制电路设计[J];轻工科技;2016年10期
10 侯佳;陈乾宏;任小永;;一种带电磁屏蔽的绕组混合绕制非接触变压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宗;韦钢;郭运城;范钧慧;;面向供电能力提升的配电网储能功率动态优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年19期
2 陈丽丽;牟龙华;刘仲;;光储柴微电网运行特性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年12期
3 罗斌;刘婉;钟晨明;宁峰;吴仕闯;;磁耦合谐振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的交叉耦合效应及电抗补偿[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08期
4 陈文仙;陈乾宏;张惠娟;;电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距离特性的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08期
5 张川;杨雷;牛童阳;张梦瑶;;平抑风电出力波动储能技术比较及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年07期
6 杨庆新;章鹏程;祝丽花;薛明;张献;李阳;;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关键基础与技术瓶颈问题[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05期
7 张剑韬;朱春波;陈清泉;;应用于无尾家电的非接触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9期
8 罗杨茜s,
本文编号:765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6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