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伺服系统电流环设计与优化
本文关键词:永磁伺服系统电流环设计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永磁同步电机 自抗扰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控制延时 参数辨识
【摘要】:永磁同步电机较其他类型电机,在功率密度、效率、体积、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因而在需求较高精度的伺服场合,例如机器人、数控机床、电梯、导航等应用中逐渐成为主流选择。为确保性能并满足具体应用的需求,永磁伺服系统必须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以及高稳态精度。作为伺服系统最内环的电流环则是保证整体系统性能的基础。而在电流环中存在的扰动、因数字控制带来的控制延时等因素将对控制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非线性控制器——自抗扰控制器替代传统的PI控制器。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跟踪微分器(Tracking Differentiator,TD)、非线性反馈律(Nonlinear State Error Feedback,NLSEF)和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通过对扰动进行估计并直接补偿,并据此配置合适的反馈控制率可以获取较好的控制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自抗扰控制技术在PMSM伺服系统电流环中的应用,设计了电流环一阶自抗扰控制器。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扰动并前馈补偿的方式消除扰动的影响。随后,在对数字控制延时环节和控制器结构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针对延时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器。使得电流响应在表现出良好抑扰性能的同时能明显消除延时环节的影响且可大幅扩展电流环的带宽。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有效性。随后,考虑到电机运行过程中会存在参数变化将恶化控制器性能这一问题,对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进行了参数鲁棒性分析,确定对控制器性能影响最显著的电机参数。并据此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对电机磁链以及最为影响控制器性能的电感参数项进行在辨识。并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参数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 自抗扰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控制延时 参数辨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41;TM921.5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注释表10-11
- 缩略词11-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发展现状13-16
- 1.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13-14
- 1.2.2 国内外交流伺服系统发展现状14-15
- 1.2.3 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策略15-16
- 1.3 自抗扰控制16-17
- 1.3.1 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提出与发展16-17
- 1.3.2 自抗扰控制在电机控制的应用17
- 1.4 本文主要工作17-19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与自抗扰控制原理19-28
- 2.1 引言19
-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19-22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19
- 2.2.2 永磁同步电机旋转坐标系下模型19-22
- 2.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22
- 2.3 自抗扰控制器原理22-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PMSM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设计28-48
- 3.1 引言28
- 3.2 电流环PI控制器的缺陷28-31
- 3.2.1 控制延时的影响28-30
- 3.2.2 电流环的扰动30-31
- 3.3 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31-41
- 3.3.1 电流环数学模型31-32
- 3.3.2 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设计32-34
- 3.3.3 整体结构及性能分析34-36
- 3.3.4 仿真及实验验证36-41
- 3.4 基于延时环节的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41-47
- 3.4.1 针对延时环节的改进型ADRC设计41-43
- 3.4.2 仿真与实验验证43-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鲁棒性分析及参数辨识48-60
- 4.1 引言48
- 4.2 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48-52
- 4.2.1 电流环自抗扰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48-50
- 4.2.2 仿真及实验验证50-52
- 4.3 电感参数辨识52-58
- 4.3.1 基于模型自适应的参数辨识方法52
- 4.3.2 基于MRAS的电感及磁链辨识算法设计52-55
- 4.3.3 仿真及实验验证55-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0-62
- 5.1 全文总结60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68
- 在学期间获得的荣誉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恩庆;肖维荣;;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简化[J];自动化仪表;2007年05期
2 高杨,吴丹,易旺民,司勇;自抗扰控制器在非圆车削中的应用[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10期
3 于希宁;尹水红;闫智辉;杨洁;;自抗扰控制器的发展及其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4期
4 邱兆军;肖维荣;;自抗扰控制器在无主轴凹印机套色控制的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7年08期
5 王燕波;包钢;王祖温;;自抗扰控制器在气压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苏杰;张兰珍;李向菊;;自抗扰控制器的分析及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08年06期
7 马幼捷;刘增高;周雪松;王新志;;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解析[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赵金海;;船舶航行自抗扰控制器的仿真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8期
9 李述清;张胜修;刘毅男;周帅伟;;航空发动机自抗扰控制器简捷设计与应用[J];航空发动机;2012年03期
10 张奇志;王钊;;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柴油机转速控制[J];电子测试;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远灿;韩京清;;自抗扰控制器在空间降噪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2 韩京清;张文革;高志强;;模型配置自抗扰控制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钟庆;吴捷;;并联型有源滤波器中的自抗扰控制器[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孙秀霞;王春山;陈金科;;自抗扰控制器在某型飞机飞行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刘翔;包启亮;;机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的自抗扰控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惠兴;琚莉;王慧晶;孙鹏;;压电执行器自抗扰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方法[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贾冬;赵江波;王军政;任广通;;结晶器振动电液伺服系统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8 王清;宋年年;王佳庆;姚菁;;优化自抗扰控制器在主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赵仁涛;李华德;苗敬利;郝智红;杨立永;;自抗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雪松;丰美丽;马幼捷;刘增高;;基于LabVIEW的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贝家来;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在粗纱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明革;基于现场总线的自抗扰控制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永贵;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姜涛;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船舶航向自抗扰控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3 王德民;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操纵自抗扰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董振晔;基于自抗扰的板球系统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余佩玉;无轴承异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刘亚旋;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7 周斌;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于文彬;自抗扰飞行控制器参数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9 杨嘉庚;航天器相对运动姿轨耦合跟踪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程丕建;电力系统负荷频率自抗扰控制器参数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787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8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