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植入式医疗设备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5:04

  本文关键词:植入式医疗设备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磁谐振耦合 植入式医疗设备 仿真模型 倍压整流器


【摘要】:磁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线圈间谐振耦合进行能量传输的无线传输技术,在植入式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为生物医学设备能量供给的发展和技术研究带来了重要变革。随着植入式医疗设备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植入深度和集成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植入式设备的体积更小、无线能量供给要求更高。在经皮能量传输情况下,人体皮肤和其它组织对传输的能量产生损耗,降低能量传输的效率和传输距离。为了使植入式医疗设备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和更灵活的电源配给,本文在分析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植入式医疗设备中的应用进行设计,改进了线圈结构和功率接收电路。本文通过对两线圈和四线圈磁谐振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等效电路理论分析,推导出能量传输效率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由谐振线圈的规格所决定的线圈品质因数和线圈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耦合系数。通过对能量传输线圈结构的分析和实验结果对比,采用四线圈结构,通过调整各线圈回路的补偿电容使传输系统工作在磁谐振耦合状态下,能增大谐振线圈电路间的耦合系数,并隔离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对能量传输的干扰和影响。为了降低接收电路的接收电压降和更便于管理体内功能模块的电源供给,通过倍压电路作为接收整流器以降低电压降和提升电压基准。本文通过仿真软件建立不同的线圈结构模型和不同状态的经皮无线能量传输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在微小功率接收线圈应用中,磁谐振式系统提升了经皮能量传输的效率和传输距离,倍压整流电路能稳定输出纹波较小的电压,满足体内各功能模块的应用需求。
【关键词】: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磁谐振耦合 植入式医疗设备 仿真模型 倍压整流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24
【目录】:
  •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植入式医疗设备供能方式的发展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0-12
  • 1.2.1 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供能方式的发展10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无线电能传输的分类12-14
  • 1.3.1 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12-13
  • 1.3.2 磁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13-14
  • 1.3.3 微波式无线能量传输14
  • 1.4 植入式医疗设备能量传输待解决的问题14-16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
  •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16-19
  • 第二章 植入式医疗设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19-37
  • 2.1 耦合模理论分析基础19-22
  • 2.1.1 耦合模方程19-21
  • 2.1.2 强耦合与弱耦合21-22
  • 2.2 等效电路理论22-23
  • 2.3 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的等效性23-26
  • 2.3.1 等效电路分析23
  • 2.3.2 耦合模分析23-26
  • 2.4 基本无线能量传输系统26
  • 2.5 带中继线圈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26-32
  • 2.6 无线电能传输对于生物组织的安全性32-34
  • 2.7 植入式医疗设备工作的电量需求34-35
  • 2.8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设计37-59
  • 3.1 系统设计的要求37
  • 3.2 系统设计分析37-40
  • 3.3 功率放大器设计40-44
  • 3.3.1 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40-42
  • 3.3.2 功放管的寄生电容42-44
  • 3.4 高频信号源设计44-47
  • 3.5 线圈结构47-54
  • 3.5.1 线圈连接的拓扑结构47-50
  • 3.5.2 线圈的参数分析50-54
  • 3.6 体内接收电路的设计54-57
  • 3.7 本章小结57-59
  • 第四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实验分析59-75
  • 4.1 系统的仿真实验模型59-66
  • 4.2 能量传输距离实验66-69
  • 4.3 位置偏移实验69-71
  • 4.4 角度偏移实验71-72
  • 4.5 接收电路的实验72-73
  • 4.6 本章总结73-7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5.1 总结75
  • 5.2 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81-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忠;孙胜勇;杨静;张成胜;董南南;叶中华;;非接触式感应能量传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08年02期

2 ;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十)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J];科协论坛(上半月);2009年12期

3 黄霞丽;;无线能量传输技术[J];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07期

4 雷进辉;杜留峰;;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理论研究[J];福建电脑;2009年10期

5 白亮宇;唐厚君;徐阳;;经表皮能量传输系统电气参数优化设计[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9期

6 吴嘉迅;吴俊勇;张宁;黄威博;杨玉青;徐倪睿;;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的实验研究[J];现代电力;2012年01期

7 朱春波;于春来;毛银花;陈清泉;;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损耗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4期

8 韩建辉;亓东欣;张威;田小建;;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孙中华;黄平;刘修泉;;三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失谐影响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1期

10 魏云波;王俊元;张纪平;;新型低频高压无线能量传输电源设计[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晓熙;刘国希;董蜀湘;;低频下的无线能量传输与磁场通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肖桂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3 于歆杰;;基于磁电层状复合材料的无线能量传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贺少勃;陈远斌;於海武;杨东;郭良福;力一峥;刘勇;刘建国;王琳;;高功率激光放大器中的能量传输[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5 朱春波;;用于移动设备的非接触供电技术应用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贺少勃;陈远斌;於海武;杨东;郭良福;力一峥;刘勇;刘建国;;高功率激光放大器中的能量传输[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江世臣;王水生;张学学;;激光诱导间质热疗中激光能量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和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济南军区某部 冯东明 李旭光 杨发伦;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的革命[N];解放军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鞠兴龙;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拓扑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傅阳;人工心脏经皮能量传输阻抗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石煜;人体胃肠道腔内诊疗微系统无线能量传输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薛凯峰;微机电系统多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阳天亮;经皮能量传输系统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军;体内植入器件的Witricity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7 黄虎;反馈谐振式激光能量传输理论及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江彦;地下能量传输及其传热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贾智伟;胃肠道微型介入式诊疗装置无线供能技术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炳城;基于MEMS柔性立体谐振子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乔良;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林纪凌;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中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李冰;微型可植入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婷;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新型LED光源系统驱动模块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6 闫多超;植入式医疗设备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彭康;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谐振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柳春雨;跳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郑州大学;2016年

9 余亚;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最大功率传输及降低EMI水平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段衍东;大功率磁谐振无线能量传输[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89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89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