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修饰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修饰层的研究
【摘要】:经济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急速上升,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这也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寻找新型清洁能源势在必行。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由于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小,目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所使用的材料价格较低,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工艺进行制作,并且能够制作柔性器件,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仍比较低,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进行优化是提升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优化的突破性进展,修饰层能够有效地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吸收层的表面形貌,提升器件的性能。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CuI作为修饰层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选用CuI作为修饰层,分别引入TAPC:C70和DIBSQ:C70体系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测试修饰层引入前后器件的性能参数变化,同时对CuI修饰层的厚度进行改变,探究修饰层的最佳厚度。其中,对于TAPC:C70体系,修饰层厚度为5nm时对器件的性能提升最大,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从4.76%提升到5.76%,提升了1.00%,提升比率达到21.2%而对于DIBSQ:C70体系,CuI修饰层的厚度为5nm时器件提升最大,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从4.40%提高到了5.00%,提升了0.60%,提升比率为13.6%。2、BP2T作为修饰层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选用BP2T作为修饰层材料,将其引入DTDCTB:C70体系的有机小分子蒸镀太阳能电池中,测试修饰层引入前后器件的性能参数变化,同时对BP2T修饰层的厚度进行改变,探究修饰层的最佳厚度。当修饰层厚度为10nm时对器件的性能提升最大,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从3.56%提升到4%,提升了0.44%,提升比率达到12.36%。3、测试修饰层引入前后器件的吸收光谱和表面形貌,以此来探究修饰层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修饰层的引入对于器件的吸收层的吸收光谱并未产生影响,而对器件吸收层的表面形貌起到了修饰作用,改善了吸收层的表面平整度,这使得激子的数量增多,也提高了激子的分离概率,使太阳能电池产生的光电流增大,进而提升了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本文还对在修饰层较厚时,光电流提升变小这一现象作出了相关的理论解释。本文所做的研究对进一步丰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相关理论,推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 修饰层 CuI BP2T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1.1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10-12
- 1.1.1 能源需求与温室效应10
- 1.1.2 新能源的应用及发展10-12
- 1.2 太阳能电池概述12-23
- 1.2.1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12-13
- 1.2.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13-23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23-25
- 1.3.1 阳极缓冲层23-24
- 1.3.2 阴极缓冲层24
- 1.3.3 修饰层24-25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5-27
- 第二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概述27-34
- 2.1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结构原理27
- 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27-31
- 2.2.1 单层结构27-28
- 2.2.2 双层异质结结构28-29
- 2.2.3 本体异质结结构29-30
- 2.2.4 串联结构30-31
- 2.3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相关参数31-32
- 2.3.1 吸收光谱31
- 2.3.2 电子/空穴迁移率31-32
- 2.3.3 HOMO LUMO能级与禁带宽度32
- 2.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32-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CuI作为修饰层的有机小分子蒸镀太阳能电池的研究34-50
-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34-37
- 3.1.1 实验材料34-37
- 3.1.2 实验设备37
- 3.2 CuI修饰层对TAPC:C70体系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37-44
- 3.2.1 太阳能器件的结构和制备37-38
- 3.2.2 器件性能参数测试与结果分析38-40
- 3.2.3 吸收层薄膜的的吸收光谱测试及分析40-42
- 3.2.4 吸收层薄膜表面形貌的测试及分析42-44
- 3.3 CuI修饰层对DIBSQ:C70体系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44-48
- 3.3.1 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结构及制备44
- 3.3.2 器件性能参数测试与结果分析44-46
- 3.3.3 吸收层薄膜的吸收光谱测试及分析46-47
- 3.3.4 吸收层薄膜表面形貌的测试及分析47-48
- 3.4 总结与分析48-49
- 3.5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BP2T作为有机小分子蒸镀太阳能电池修饰层的研究50-58
- 4.1 实验所采用的原料50-51
- 4.2 BP2T修饰层对DTDCTB:C70体系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51-56
- 4.2.1 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及结构51
- 4.2.2 器件的性能参数测试及结果分析51-53
- 4.2.3 吸收层薄膜的吸收光谱测试及分析53-54
- 4.2.4 吸收层薄膜表面形貌的测试及分析54-56
- 4.3 总结与分析56-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58-60
- 5.1 研究工作总结58-59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9-60
- 5.2.1 存在的问题59
- 5.2.2 未来展望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杰;王东田;李传响;王叶青;;有机小分子在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01期
2 丁杨;毛英臣;许佩军;宛素钰;刘锐;李贝贝;;有机小分子溶液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3 田立颖,唐小真;极性有机小分子PC-Nafion膜的结构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宇;陈传峰;;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刘重阳;管爱国;吴国章;;聚丙烯酸酯/有机小分子杂化材料的阻尼增效机理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结构与性能[C];2013年
3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C_(60)内嵌有机小分子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龚流柱;;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陈刚;丁奎岭;;吡咯烷基磷酸酯类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徐春祥;薛清华;徐洪光;唐洁影;张俊祥;崔一平;;多孔氧化铝/有机小分子复合体系中的发光现象[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吴海虹;孙彩霞;刘月明;吴鹏;;固载有机小分子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晓娟;逯乐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设计及其在有机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徐利文;;复合型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活化催化若干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新型有机小分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俊旭;新型BODIPY衍生物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明明;环境刺激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自组装行为及形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莫磊;(1)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及(2)稳定的苯并异吡喃盐与双官能团苯乙烯的串联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高婷;有机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确计算: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芳;单电荷有机小分子可控组装与膜功能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王帮根;从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傅玉琴;脯氨酸衍生的新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催化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梁丽娇;磷酸根阴离子家族与有机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光分析化学[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林华;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合成[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泽彪;含氰基的A-D-A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平;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剂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建;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丽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UIO-66和Eu/Zr-MOFs的合成、结构及对有机小分子和F~-离子的荧光传感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薛瑞;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修饰层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李亭亭;具有特殊荧光特征的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杨洪宝;双组份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合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周峰;含腙式结构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可调光电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金莲姬;C_(60)及(5,5)椅式单壁碳纳米管内嵌有机小分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炜;有机小分子在纳米氢氧化镍膜电极上催化氧化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95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9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