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式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数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风冷式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数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力电池 电动汽车 风冷 热管理系统 流阻 网络模型
【摘要】: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电动汽车驱动动力源是由大量动力电池串并联形成的电池组提供。维持动力电池的正常工作,可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电池组性能的关键因素是电池组的温升和局部温差,而基于动力电池热控研究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可实现动力电池的高效工作。基于现有的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思路,在电池组外壳开设风孔,从而改变电池组内温度场分布。在上述优化设计中,本文发现影响电池组温升和局部温差的主要因素是电池组内流体流速的分布,因此,提出了基于流体流动阻力的风冷网络模型,并讨论不同设计结构对流体分配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电池组外壳开设风孔可有效降低电池组温升和局部温差。风孔位于与电池组出口相反的位置,即靠近风流进口处,电池组的冷却效果最好。在该条件下,进口空气初始质量流量为0.0262kg/s时,电池组的温升和局部温差仅为28.9K和3.4K,相比于原始设计模型,最高温度下降1.84%、局部温差下降62.9%。(2)增大风孔的面积可显著提高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当进口空气初始质量流量为0.0218kg/s时,?由0.2增大到1.5,Case 4冷却模式下电池组温升下降了3.29K。风孔面积与出口面积相等时,电池组散热效果最佳。对于Case 4冷却模式,相同的进口质量流量下,?从1.0增大到1.5时,局部温差仅下降了0.34K。因此,继续增大风孔面积对散热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善。(3)进口空气初始温度的增大使得电池组温升线性增加,但对电池组局部温差影响较小;电池间冷却流道体积的增大可降低电池组局部温差,但对电池组温升影响较小。当?从0.53增大到0.96时,初始进口流量为0.0262kg/s时,电池组最大温升变化幅度为0.26K。(4)流阻网络模型应用于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时,摩擦阻力损失的影响不能忽略;增大导流板倾斜角度可减小流道间的速度差,使得流体在流道内的分配更加均匀,导流板角度从0度增大到7度时,电池流道间的最大流速差由6.32m/s减小为0.82m/s;增大电池间间距可以提高流体的分配效果,但对最大流速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动力电池 电动汽车 风冷 热管理系统 流阻 网络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U469.7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引言12-14
- 1.2 电动汽车概述14-16
- 1.2.1 电动汽车介绍14
- 1.2.2 电池热管理技术14-16
- 1.3 风冷式电池热管理技术16-22
- 1.3.1 风冷式热管理介绍16-17
- 1.3.2 风冷式热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17-22
-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22-23
- 1.4.1 研究意义22
- 1.4.2 主要研究内容22-23
- 1.5 本章小结23-24
- 第二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研究24-34
- 2.1 引言24-25
- 2.2 电池工作原理分析25-26
- 2.3 电池基本性能分析26-32
- 2.3.1 电池放电特性27-28
- 2.3.2 电池内阻28-29
- 2.3.3 电池电压29-30
- 2.3.4 电池内部产热量30-32
- 2.4 电池组均匀性分析32-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增设风孔的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数值模拟34-50
- 3.1 引言34-35
- 3.2 物理模型35-37
- 3.2.1 原始设计模型35-36
- 3.2.2 改进后的模型36-37
- 3.3 数学模型37-41
- 3.3.1 模型选择37-38
- 3.3.2 条件假设38-39
- 3.3.3 边界条件39
- 3.3.4 控制方程39-40
- 3.3.5 求解过程40-41
- 3.4 模型验证与分析41-42
- 3.5 计算结果及讨论42-49
- 3.5.1 风孔位置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42-44
- 3.5.2 风孔大小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44-46
- 3.5.3 进口空气温度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46-47
- 3.5.4 冷却通道体积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47-49
- 3.6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基于流阻分析的风冷网络模型50-66
- 4.1 引言50-51
- 4.2 流阻网络模型分析51-58
- 4.2.1 流阻网络模型介绍51
- 4.2.2 数学模型51-52
- 4.2.3 流阻模型52-55
- 4.2.4 阻力系数的确定55-58
- 4.3 模型验证58-61
- 4.3.1 不考虑沿程阻力的影响58-60
- 4.3.2 考虑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共同作用的影响60-61
- 4.4 计算结果及讨论61-65
- 4.4.1 导流板角度计算结果分析61-63
- 4.4.2 电池间间距计算结果分析63-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5.1 工作总结66-67
- 5.2 工作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4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76
- 附件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海军;;邦普:动力电池的中转站[J];资源再生;2011年09期
2 刘芳波;郭楚怡;赵恒晨;;动力电池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3 谢元锋,康志君,吴伯荣,朱磊;动力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有色金属工业;2000年07期
4 焦庆丰 ,刘涤萍;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J];大众用电;2001年04期
5 刘亚飞,白厚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最新发展动向[J];新材料产业;2003年05期
6 蔡年生;国外鱼雷动力电池的发展及应用[J];鱼雷技术;2003年01期
7 ;武汉力兴全力打造动力电池检测设备[J];电源技术;2004年04期
8 ;“2005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J];新材料产业;2005年06期
9 厉海艳;李全安;文九巴;张清;张荥渊;;动力电池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立松,张晶;大容量锂动力电池化成电源全数字控制技术[J];电源技术;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李建玲;赵淑红;王子冬;王新东;;锂动力电池性能衰退规律研究进展[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2 胡信国;;动力电池进展[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马军;李爱魁;杜涛;刘飞;;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配组工艺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伟东;王海涛;;动力电池新型材料[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曾小华;陈万忠;吴强华;王庆年;;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试验检测系统[A];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C];2002年
6 闫智刚;杜虎;王仲飞;;慢脉冲化成技术在铅酸动力电池中的应用[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亚飞;陈彦彬;白厚善;;动力电池与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徐舟;唐有根;唐广笛;;锌-空气动力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9 杨毅夫;;中倍率方型塑壳氢镍动力电池开发(摘要)[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建军;何向明;王莉;任建国;刘志祥;;水下航行器用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研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碧君邋陈建军;牵手香港超霸 力元新材进军汽车动力电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主持人 陈瑜;动力电池:奏响新能源汽车序曲[N];科技日报;2008年
3 孙广明 顾介铸;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在泰州成立[N];新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晓东;中关村成立动力电池产业联盟[N];北京商报;2010年
5 记者 张海燕;江苏成立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创新联盟[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韩义雷;动力电池,增长莫忘“退烧”[N];科技日报;2010年
7 海伦;部大力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张海燕;工信部将制订动力电池发展思路[N];中国质量报;2010年
9 记者 陈黎明 通讯员 江春文;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N];中国冶金报;2010年
10 黄腾飞;谨防“伪国产”企业冒领动力电池政府补贴[N];中国电力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征;电动汽车光伏充换电站集成系统的优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2 张潇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集成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姚雷;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特性与控制基础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郑勇;磷酸铁锂/石墨动力电池的衰退行为及老化机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然;锂动力电池健康度评价与估算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国洪;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李文成;电动汽车用C-LiFePO_4动力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8 于智龙;基于自放电技术的电动车用锂动力电池SOC预测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高纯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容量预测模型及抗扰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年智;基于ERT的动力电池内部视电阻率温度特性与安全状态监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松松;基于LPV-Kalman滤波的动力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尤适运;动力电池主动均衡策略和SOC估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鹏;应用于高寒地区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维;动力电池梯次开发利用及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侯兵;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7 黄Z,
本文编号:829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2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