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铈掺杂钛锆固溶体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还原NO_x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8:19

  本文关键词:铈掺杂钛锆固溶体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还原NO_x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eO_2 ZrTiO_4 反应机理 毒化 (NH_4)_2SO_4


【摘要】:宽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技术目前在火电脱硝领域具有明显的工业价值,而稀土掺杂催化剂在中低温脱硝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V2O5/TiO_2为基础,利用HRTEM、BE1、XRD、 NH_3-TPD、H2-TPR、DRIFTS等表征手段,研究铈锆改性对脱硝催化剂改性作用,同时对催化剂反应机理和S0_2、H_2O中毒机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结果发现Zr02改性Ti02得到ZrTiO4复合氧化物,载体呈非晶状态,比表面积较大。Ce02能够促进H2-TPR还原峰增强并向低温移动,NH_3-TPD显示催化剂由中强酸及强酸吸附中心移至低温的弱酸中心,进而促使催化剂在中低温具有较高的脱硝效率。少量V205的负载对于催化剂在高温区域的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优选发现V-0.2Ce/Ti-Zr表现出最好的脱硝活性。NH_3漫反射原位红外结果显示Ce02负载后催化剂的NH_3吸附能力增强,同时出现活性中间物质-NH2,促进NH_3-SCR反应。对V-0.2Ce/Ti-Zr进行NH_3-SCR活性测试发现,NO_2比NO更易被还原,O_2的存在可以促进NO转化为N02,与此同时NO_x在催化剂表面具有更强的吸收峰,此时主要存在单齿硝酸盐和硝基类物质的吸附,且难以脱附。相比于NO, NH_3具有更强的竞争吸附能力。催化剂经NO+02预吸附后通入反应组分NH_3+NO+O_2,活性持续下降,相反,NH_3预吸附后脱硝活性能够逐渐恢复至原有水平,推测是由于NO_x在催化剂表面以单齿硝酸盐和硝基类物质吸附,占据催化剂活性位,NH_3吸附能力变弱,从而抑制NH_3-SCR反应,催化活性降低。综合发现催化剂主要遵循E-R反应途径,NH_3的预吸附对于整个反应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此类催化剂可以通过NH_3的预吸附防止NO_x在催化剂表面形成难以脱附的单齿硝酸盐和硝基类物质,避免催化剂活性的降低。S0_2和H_2O的存在催化剂活性产生较大影响。活性测试表明S0_2浓度较低时,V-0.2Ce/Ti-Zr催化剂较为稳定,脱硝活性基本无变化,SO_2含量升高,催化剂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S0_2和H_2O同时存在催化剂活性降低显著,且无法恢复至原有水平,对V-0.2Ce/Ti-Zr和V-0.3Ce/Ti-Zr中毒后催化剂进行温度-活性测试发现在高温300℃~450℃区域活性升高,中低温活性则降低,XRD结果显示此时主要是催化剂表面Ce(SO4)2的生成导致Ce02氧化还原能力降低,V205开始发挥活性组分的作用,Ce02含量越高,催化剂中低温活性所受影响越小BET结果显示催化剂中毒程度较深时,孔径分布向介孔及大孔范围移动,可能是(NH4)2SO4的生成阻塞催化剂孔道,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NH_3吸附变弱,活性降低。中毒催化剂的NH_3吸附能力均减弱,对S0_2中毒催化剂对比发现,S0_2含量升高,催化剂的NH_3吸附能力增强。对新鲜催化剂进行S0_2+02预吸附,而后采集NH_3吸附红外谱图发现相比于初始状态,NH_3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此时主要是S0_2的存在促进Ce4+被还原为Ce3+,催化剂氧缺位增多。S0_2分别与NH_3、NO,的竞争吸附研究发现SO_2存在时NO_x相比于NH_3存在更强的吸附,而催化剂经S0_2+02预吸附后,通入反应气体NH_3+O_2+NO+SO_2的红外谱图显示此时NH_3的吸附能力依然强于NO_x。宏观暂态实验结果表明802+02预吸附的催化剂活性与NH_3预吸附催化剂相差不大。微观稳态红外谱图显示常温(25℃)时,S0_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能力较弱,温度升高,同时S0_2浓度较高时,NH_3吸附增强,因此推测此时在催化剂表面Ce3+含量较高,可以解释催化剂在600ppm SO_2中毒时活性升高速率大于400ppm SO_2时的原因。综合发现可以通过S0_2+02的预吸附来提高催化剂的抗S0_2中毒能力,而H_2O同时存在会出现Ce02的部分硫酸化和(NH4)2SO4的阻塞,降低催化活性。
【关键词】:CeO_2 ZrTiO_4 反应机理 毒化 (NH_4)_2SO_4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73;TQ4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21
  • 1.1 课题背景11
  • 1.2 NO_x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方法11-14
  • 1.2.1 NO_x的生成机理11-12
  • 1.2.2 NO_x的主要控制方法12-14
  • 1.3 宽温SCR催化剂研究现状14-15
  • 1.4 稀土金属氧化物CeO_2在脱硝催化剂领域的应用15-16
  • 1.5 TiO_2载体改性研究进展16-17
  • 1.6 催化剂反应路径研究进展17-18
  • 1.7 SO_2、H_2O对催化剂的影响研究进展18
  • 1.7.1 SO_2中毒18
  • 1.7.2 H_2O中毒18
  • 1.8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8-19
  • 1.8.1 研究目标18-19
  • 1.8.2 研究内容19
  • 1.9 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和方法21-27
  • 2.1 引言21
  • 2.2 化学仪器及试剂21-22
  • 2.2.1 化学试剂及气体21
  • 2.2.2 主要实验仪器21-22
  • 2.3 催化剂制备22-23
  • 2.3.1 催化剂载体的制备22
  • 2.3.1.1 TiO_2-ZrO_2的制备22
  • 2.3.1.2 TiO_2的制备22
  • 2.3.2 催化剂的制备22-23
  • 2.3.2.1 1%wt.V_2O_5/TiO_2催化剂的制备22
  • 2.3.2.2 xCeO_2/TiO_2-ZrO_2催化剂的制备22-23
  • 2.3.3 1%wt.V_2O_5-xCeO_2/TiO_2-ZrO_2及1%wt.V_2O_5/TiO_2催化剂的制备23
  • 2.4 表征手段23-25
  • 2.4.1 X射线衍射(XRD)23
  • 2.4.2 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测试(BET)23
  • 2.4.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23-24
  • 2.4.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24
  • 2.4.5 XRF分析24-25
  • 2.4.6 傅利叶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S)25
  •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25-27
  • 2.5.1 催化反应系统25-26
  • 2.5.2 烟气浓度测试26-27
  • 第三章 铈锆改性对V_2O_5/TIO_2催化剂的影响27-42
  • 3.1 引言及实验设计27
  • 3.1.1 引言27
  • 3.2 xCe/Ti-Zr系列脱硝催化剂活性测试及表征结果27-34
  • 3.2.1 xCe/Ti-Zr催化活性测试结果27
  • 3.2.2 催化剂XRD表征结果27-28
  • 3.2.3 催化剂BET结果28-29
  • 3.2.4 CeO_2改性TiO_2-ZrO_2载体微观组织结构分析29-31
  • 3.2.5 催化氧化还原能力研究31-32
  • 3.2.6 NH_3-TPD酸性研究32
  • 3.2.7 NH_3在催化剂表面的原位漫反射吸附态研究32-34
  • 3.3 V-xCe/Ti-Zr系列脱硝催化剂活性测试及表征结果34-40
  • 3.3.1 V-xCe/Ti-Zr催化活性测试结果34
  • 3.3.2 催化剂XRF元素组成分析34
  • 3.3.3 催化剂XRD表征结果34-35
  • 3.3.4 催化剂BET结果35-36
  • 3.3.5 CeO_2改性V_2O_5/TiO_2-ZrO_2载体微观组织结构分析36-37
  • 3.3.6 催化氧化还原能力研究37-38
  • 3.3.7 NH_3-TPD酸性研究38-39
  • 3.3.8 NH_3在催化剂表面的原位-漫反射吸附态研究39-40
  • 3.4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机理研究42-50
  • 4.1 引言及实验设计42
  • 4.1.1 引言42
  • 4.1.2 催化剂原位红外测试系统与工况设计42
  • 4.1.2.1 微观暂态红外实验42
  • 4.1.2.2 微观稳态红外实验42
  • 4.1.3 宏观暂态活性测试系统及工况设计42
  • 4.2 NO_x和NH_3在催化剂上的吸附状态42-44
  • 4.3 微观暂态红外实验分析44-47
  • 4.4 微观稳态红外实验分析47
  • 4.5 宏观暂态实验结果分析47-48
  • 4.6 反应机理推测48
  • 4.7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H_2O和SO_2对V-xCe/Ti-Zr毒化的机理研究50-66
  • 5.1 引言及试验设计50-51
  • 5.1.1 引言50
  • 5.1.2 实验设计50-51
  • 5.1.2.1 催化剂宏观中毒活性实验工况设计50
  • 5.1.2.2 催化剂微观红外实验工况设计50-51
  • 5.1.2.3 宏观暂态活性测试工况设计51
  • 5.2 催化剂NH_4HSO_4中毒研究51-57
  • 5.2.1 SO_2存在条件下催化剂的SCR活性测试51-52
  • 5.2.2 H_2O、SO_2存在条件下催化剂的SCR活性测试52-53
  • 5.2.3 中毒后催化剂的SCR活性测试53
  • 5.2.4 中毒催化剂XRF元素组成分析53-54
  • 5.2.5 中毒催化剂XRD表征结果54
  • 5.2.6 中毒催化剂BET结果54-55
  • 5.2.7 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变化55-56
  • 5.2.8 SO_2和H_2O中毒后催化剂的NH_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56-57
  • 5.3 催化剂微观红外中毒机理研究57-63
  • 5.3.1 S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红外实验57-58
  • 5.3.2 SO_2对催化剂表面NH_3吸附影响的原位红外研究58-61
  • 5.3.3 SO_2对催化剂表面吸附NO_2吸附影响的原位红外研究61-62
  • 5.3.4 SO_2对NH_3+NO+O_2反应中催化剂表面物种形成的影响62-63
  • 5.4 微观稳态红外63-64
  • 5.5 宏观暂态NH_3-SCR实验分析64
  • 5.6 本章小结64-66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66-68
  • 6.1 总结66-67
  • 6.2 后续研究建议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研究课题情况77
  • 论文发表情况77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慧娟;钙催化剂负载步骤对蒸汽气化过程改性李壳活性炭多孔结构的影响[J];林产化工通讯;1999年06期

2 魏昭彬,赵秀阁,辛勤;双组分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Ⅱ.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0年04期

3 张阿方;聚合物支载的有机催化剂 Ⅱ.手性有机催化剂[J];高分子通报;2005年06期

4 陈鹏;彭峰;;纳米金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9年04期

5 陆耘,,陈移山,符若文,曾汉民;以活性碳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二.镍系催化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1期

6 李桂花,王洪义,李铭岫;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J];应用化学;2005年07期

7 陆耘,陈移山,符若文,曾汉民;以活性碳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一.铜系催化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1期

8 王莹;侯党社;韩丽萍;马红竹;;钒改性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J];价值工程;2012年33期

9 松本英之;沈松源;;水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劣化和寿命预测[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10 塔娜;沈岳年;王成;张雁冰;齐和日玛;;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去除[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金化;李栋梁;周光远;;多孔聚合物微球在烯烃催化剂负载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京刚;王悦;康静娜;尹世磊;;BaZr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负载后催化氧化NO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3 赵育榕;车春霞;谭都平;;LY-C_2-02催化剂催化性能综合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4 赵育榕;谭都平;景喜林;车春霞;;LY-C_2-02催化剂催化性能综合分析[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思华;王亚明;缪应菊;史晓杰;;非贵金属铜系催化剂上氧化CO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唐博;吕仁庆;项寿鹤;;纳米Pd/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罗鸽;闫世润;乔明华;范康年;;载体对RuSnB催化剂乳酸乙酯加氢制1,2-丙二醇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吕高明;陈献;汤吉海;崔咪芬;乔旭;;氯化氢氧化Ce-Cu-K/Y催化剂负载量对活性的影响及表征分析[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传敬;金燕仙;伊晓东;翁维正;万惠霖;;VTeO/SiO_2催化剂的激光拉曼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玉龙;王刚;王斯晗;陈谦;张德顺;张宝军;;α-双亚胺Ni(Ⅱ)催化剂的聚合反应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丽;新型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2 刘娟;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的催化剂的设计[D];苏州大学;2015年

3 黄征;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纳米氧还原电催化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明宇;CO_2加氢合成甲醇Cu-Zn-Zr-O催化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田新龙;基于过渡金属氮化物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宁小媚;氮掺杂纳米碳负载Pt催化剂的结构调控与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田斐;可见光分解水制氢催化剂ZnIn_2S_4的改性及其Z型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闫新华;镍的二亚胺催化剂催化乙烯和α-烯烃的聚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胡宗敏;以二价金属钌的多吡啶络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氧化有机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昌晶;多组多钴基催化剂催化硼氢化钠制氢技术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环;铁系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DMC合成中的应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谭方关;超临界甲醇中磁性催化剂液化木质素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史冉冉;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电化学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张涛;氯化镁/蒙脱土复合载体铁系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5 顾楠楠;热解钴酞菁催化剂降解染料及选择性催化氧化环己烯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肖丽;分子筛负载钙钛矿型催化剂催化燃烧VOCs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王君;液相还原法制备Pt-Sn/γ-Al_2O_3催化剂用于丙烷脱氢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梁祺;异丁烷脱氢流化床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路亭亭;负载型金催化剂及金—银双金属催化剂低温条件下催化尾氯脱氢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韩武刚;SBA-16负载金属簇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36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36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