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炉内气体成分浓度场检测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站锅炉炉内气体成分浓度场检测技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体浓度 可调谐激光吸收 直接吸收法 层析成像 光路优化设计
【摘要】:电站锅炉等可控燃烧空间内燃烧气体产物浓度及其分布的在线测量对于实现燃烧优化,提高燃烧效率和火焰品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是一种新兴的气体成分光谱学测量技术,凭借高光谱分辨率、高准确度、响应速度快、高灵敏度以及不易受其他气体干扰等特点,成为大气痕量气体、工业漏气、高温高速尾焰尾气等的有效监测手段。将TDLAS技术结合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到电站锅炉炉内气体成分浓度场的成像测量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实现非接触实时在线测量,但也面临高温负压环境影响中心谱线线型、大空间中测量结果准确度受光束数量和光路布置方式影响、粉尘等颗粒物影响激光吸收和透射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气体成分复杂、固体颗粒物较多的电站锅炉,基于近红外波段可调谐激光吸收层析成像技术,研究炉内关键气体成分的浓度及其分布的检测方法和技术。首先基于Beer-Lambert定律结合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对气体浓度和温度的反演计算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分析选定扫描波长直接吸收法作为优选的浓度测量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单光路短光程气体浓度测量实验系统,并对系统中的激光器等关键设备进行了性能标定,设计了单光程直接透射式气体吸收池;基于该实验平台完成了对一系列不同浓度CO_2待测气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能准确测量20%-10%浓度的CO_2待测气,其主要误差来源于相邻谱线的干扰以及扫描波长范围的局限性。最后,基于在计算机中构建的二维数值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投影路径数量及其布置方式对成像测量的影响规律,分析发现场量对象的分布特点、投影路径的布置方式以及路径数量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图像重建结果且具有一定的优选规律,对气体二维分布成像测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气体浓度 可调谐激光吸收 直接吸收法 层析成像 光路优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2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2 浓度场检测方法介绍11-13
- 1.2.1 非光学分析法11
- 1.2.2 光学分析法11-13
- 1.2.3 TDLAS用于浓度检测的技术优势13
- 1.3 可调谐激光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3-16
- 1.3.1 TDLA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13-16
- 1.3.2 技术缺陷及研究方向16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激光吸收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原理18-32
- 2.1 Beer-Lambert定律18-23
- 2.1.1 线型函数19-21
- 2.1.2 谱线强度21-23
- 2.2 温度和浓度反演计算原理23-25
- 2.3 代数迭代法重建原理25-26
- 2.4 HITRAN数据库及谱线选择26-31
- 2.4.1 HITRAN数据库的数据查询平台27-30
- 2.4.2 谱线选择理论30-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基于单光路短光程实验系统的CO_2浓度测量32-48
- 3.1 CO_2气体吸收谱线的选择32-34
- 3.2 实验方案34-35
- 3.2.1 实验测量方案35
- 3.3 单光路实验系统的构成35-44
- 3.3.1 光源部分36-38
- 3.3.2 光路部分38-40
- 3.3.3 信号检出部分40-41
- 3.3.4 实验系统关键设备汇总41-42
- 3.3.5 实验步骤42-44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44-46
- 3.5 本章小结46-48
- 第4章 二维成像测量系统投影路径优化设计48-58
- 4.1 光路优化研究现状48-49
- 4.2 数值仿真模型49-50
- 4.2.1 场量模型49
- 4.2.2 投影路径布置49-50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50-57
- 4.3.1 投影路径布置方案的优选分析53-55
- 4.3.2 投影路径数量对重建的影响55-57
- 4.4 本章小节57-5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5.1 总结与结论58-59
- 5.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占远;陈建中;;电站锅炉安装质量监督检验[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8期
2 陈世旺;杨晓翔;龚凌诸;;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电站锅炉风险评估[J];能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3 白静;;电站锅炉在使用管理中的问题[J];品牌与标准化;2010年02期
4 吴丽梅;安欣;肖红光;邬凯;;电站锅炉工作原理与技术分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4期
5 张允霞;;关于电站锅炉设计的可靠性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6期
6 徐建华;巴特德力格;;新疆电站锅炉检验面临的新问题[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07期
7 邵毅;;浅析我国电站锅炉行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10期
8 ;1977年电站锅炉用钢会议简讯[J];锅炉技术;1977年02期
9 陈孝方;一九七七年电站锅炉用钢会议[J];机械工程材料;1977年02期
10 严惠浩;;日本电站锅炉技术的发展[J];四川机械;198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赛俊聪;邱亚林;毛天;;电站锅炉燃用劣质烟煤的探讨[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2 季勇男;官民健;荣庆善;隋秀华;王宝国;;电站锅炉停备期间防腐技术选择与应用[A];全国火电100-200MW级机组技术协作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大容量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技术的发展[A];以石油焦/煤为燃料的大型CFB锅炉优化与环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二松;;350MW亚临界电站锅炉水冷壁爆管泄露原因分析[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殿梁;杨光瑜;;两相流技术在电站锅炉连续排污流量测量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赵明;赛俊聪;邱亚林;毛天;;电站锅炉燃用劣质烟煤的探讨[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哈锅电站锅炉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C];2002年
8 陈宝,
本文编号:841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4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