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电池钛基正极板栅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铅酸电池钛基正极板栅的研究
【摘要】:铅酸电池自发明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新的电池体系不断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铅酸电池比能量,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找出可以替代铅板栅的新型轻质板栅。首先,本文选择平板钛和多孔钛作为铅酸电池正极基体材料,采用恒流电沉积技术制备钛基二氧化铅电极(Ti/PbO2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测试评价两种基体的Ti/PbO2电极电化学性能。以多孔钛基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电流密度下制备3D-Ti/PbO2电极,研究电流密度对于电极性能(电极寿命)的影响。此外,本文研究了平板钛、多孔钛、钛网三种钛基体材料作为铅酸电池正极板栅的可行性,发现钛网的网孔结构可有效解决铅膏脱落问题,更适用于制备涂膏式电极,并以市售铅网作为对比。研究发现,Ti网/PAM(正极活性物质)电极具有较高的初始比容量,但是寿命很短。本文对于Ti网/PAM电极的失效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3D-Ti/PbO2电极比容量明显高于2D-Ti/PbO2电极。(2)3D-Ti/PbO2电极的多孔结构可有效增大电化学表面积。更大的电化学表面积是3D-Ti/PbO2电极具有较高比容量的主要原因。三维多孔钛基体的多孔结构可有效加快传质速度、增强电极可逆性、使充放电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电荷量。(3)不同电流密度下制备的电极比容量虽然大小相接近,但是电极寿命有较大差别。(4)沉积电流密度对电极表面形貌有很大影响。随着沉积电流密度的增加,PbO2晶体颗粒逐渐减小,在已有晶体上继续沉积的小颗粒晶体数量增加。(5)通过XRD、CV、EIS测试考察了Ti网/SnO2-Sb_2O_5基体化成后及循环失败后的相关电化学性质,证明电极充放电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不导电的TiO2。(6)利用SEM、EIS测试、滴定实验证实Ti网/PAM电极失效原因为活性物质软化,铅膏与基体失去电连接。固化过程中不能够产生“腐蚀”层是导致Ti网/PAM电极寿命短的致命因素。
【关键词】:铅酸电池 正极 钛基体 活性物质脱落 寿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1
- 1.1 前言11
- 1.2 铅酸蓄电池概述11-18
- 1.2.1 铅酸蓄电池发展历史11-14
- 1.2.2 阀控式铅酸电池简介14-16
- 1.2.3 铅酸蓄电池正极板失效机理16-18
- 1.3 铅酸电池板栅轻量化问题18-24
- 1.3.1 问题提出18-20
- 1.3.2 研究现状20-21
- 1.3.3 钛基板栅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21-23
- 1.3.4 未来发展趋势23-24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性24-26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24-25
- 1.4.2 研究内容25
- 1.4.3 论文创新性25-26
- 参考文献26-31
- 第二章 分析检测方法31-35
- 2.1 物理表征技术31
- 2.2 化学测试方法31-33
-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33-34
- 参考文献34-35
- 第三章 Ti/SnO_2-Sb_2O_5/PbO_2电极制备及其性能研究35-58
- 3.1 引言35-36
- 3.2 实验部分36-38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36-37
- 3.2.2 电极制备37-38
- 3.2.3 物理表征38
- 3.2.4 电化学表征38
- 3.3 结果与讨论38-53
- 3.3.1 不同钛基体材料对Ti/PbO_2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8-44
- 3.3.2 制备条件对 3D-Ti/Pb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44-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参考文献55-58
- 第四章 Ti网/SnO_2-Sb_2O_5/PAM电极制备及电极失效机理研究58-74
- 4.1 引言58-59
- 4.2 实验部分59-64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59-61
- 4.2.2 电极制备61-63
- 4.2.3 物理表征63
- 4.2.4 化学、电化学测试63-64
- 4.3 结果与讨论64-72
- 4.3.1 Ti网/PAM电极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64-65
- 4.3.2 Ti网/PAM电极失效机理研究65-72
- 4.4 本章小结72-73
- 参考文献73-74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74-76
- 5.1 结论74-75
- 5.2 建议75-76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76-77
- 作者简介76
- 科研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明;日本新神户电机的铅酸电池新产品[J];摩托车技术;2001年02期
2 毛建素;陆钟武;杨志峰;;铅酸电池系统的铅流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3 蔡敦权;;铅酸电池涨价催生产业升级与转型[J];中国自行车;2011年04期
4 贾旭平;;第八届国际铅酸电池会议[J];电源技术;2012年06期
5 ;巴西发布汽车和摩托车铅酸电池新技术标准[J];摩托车技术;2012年07期
6 杨银生;;铅酸电池回收管理是治理铅污染的重要环节[J];经营管理者;2012年22期
7 刘睿;;废铅酸电池回收利用标杆管理国际交流会[J];世界有色金属;2013年04期
8 朱忠军;杨乔;陈昱;耿立东;;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铅酸电池回收利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23期
9 ;国际铅酸电池及电动车学术会议预报[J];蓄电池;1996年01期
10 孟为;;铅酸电池过时了么?[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刘珊珊;杨涛;顾军;张智宏;;简易铅酸电池充放电保护电路的设计[A];第十五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力臻;张凯庆;;高温条件下铅酸电池合金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高军;张焱;杨勇;;炭黑对铅酸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混合动力汽车对铅酸电池的要求[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林海波;王百顺;孙大强;;超级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开发[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孟宪坤;;智能铅酸电池充电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A];第九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王力臻;程苏;;胶体铅电极电化学性能影响[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胡博;张彦琴;;阀控密封铅酸电池建模及试验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方瑜;舒月红;陈红雨;;铅酸电池行业的低碳材料与技术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周建南;陈军;黄勇;;铅酸电池组的监测维护[A];上海烟草系统200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定槐;废铅酸电池回收歪门邪道太多[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记者 宋鹏霞;上海规范废铅酸电池流向[N];解放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峰;铅酸电池遭受“内忧外患”挤压[N];消费日报;2006年
4 张海瑞;省城制定废旧铅酸电池管理条例[N];太原日报;2008年
5 记者 吴苡婷;废铅酸电池回收何时走出困境[N];上海科技报;2008年
6 白马非;未来市场锂电池能否取代铅酸电池[N];消费日报;2009年
7 沙永康;铅酸电池产业链乱象[N];中国化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孙秀艳;铅酸电池企业为啥老惹祸[N];人民日报;2011年
9 孙秀艳;铅酸电池企业为啥老伤人[N];江苏科技报;2011年
10 CUBN记者 周洪博;铅酸电池整改 锂电池王者归来[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亚;铅酸电池用沥青基炭泡沫集流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张波;铅酸电池失效模式与修复的电化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正明;混合动力电动代步车关键技术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斌;铅酸电池结构工艺改进及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午;超微型电动车动力铅酸电池管理与充电一体化设计与开发[D];重庆大学;2015年
3 胡煦东;发动机起停系统复合电源设计与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婷婷;铅酸电池钛基正极板栅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张娟;铅酸电池储能系统建模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陈川;电容性活性炭在铅酸电池负极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贾方娜;碳添加剂对铅酸电池负极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王磊;牵引用铅酸电池快速充电系统[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9 付颖达;不同添加剂对铅酸电池负极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孙永军;开关模式铅酸电池充电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51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5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