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交叉耦合的双自由度平台协同控制

发布时间:2017-09-17 07:07

  本文关键词:基于交叉耦合的双自由度平台协同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扰动抑制 双电机同步 轮廓误差 交叉耦合


【摘要】:精密和超精密加工过程中对轮廓误差进行有效控制是提高加工精度的根本途径,但是在多轴加工过程中针对单轴的控制无法有效减少轮廓误差。本文从工件台宏动电机出发,构建一个基于工件台X向和Y向直线电机的双自由度运动轨迹跟踪系统,对两个Y向电机采取偏差耦合的同步策略来保持其在运动方向上的一致,对X和Y采取交叉耦合控制的策略来控制整个双自由度系统在跟踪轨迹曲线过程中的轮廓误差。X和Y向电机均为永磁直线电机,针对直线电机结构特点,分析了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推力波动,以公式的形式给出了其表达式。由于实际条件下电机运行的情况复杂,因此对运行过程中的推力扰动进行了辨识,并拟合了其模型。在拟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对控制量直接补偿的方法,抵消电机运行过程中这部分推力带来的扰动。Y向双电机由于制造参数和所受扰动的不一致,在运行过程中会存在运动方向上的相对偏移,影响整个系统的精度,为了对这两个电机的相对运动进行控制,抑制其相对偏移,设计了相应的同步策略。为了实现对轨迹曲线的有效跟踪,引入了交叉耦合控制,交叉耦合控制是解决多轴系统轨迹跟踪轮廓误差控制的有效手段。实时的交叉耦合系统与非实时交叉耦合系统的区别在于实时系统其耦合增益是一个时变的量,运行过程中会根据曲线的几何特性动态调整,因此具有更优良的性能。交叉耦合控制的核心是轮廓误差的获得,针对任意给定的轨迹,本文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轮廓误差估计方法,分析了其优劣,对其中部分方法给出了仿真结果。最后基于之前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轮廓误差估计方法,论证了其合理性并分析了时间空间复杂度。本文所述方法相对之前的方法,实现更为简便,轮廓误差估计值更为准确,从仿真结果来看,具有更小的轮廓误差。为了试验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效果,本文搭建了相应的软硬件试验平台,在平台上完成了试验。
【关键词】:扰动抑制 双电机同步 轮廓误差 交叉耦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59.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0-12
  • 1.2.1 轮廓控制发展现状10-11
  • 1.2.2 交叉耦合控制发展现状11-12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2-14
  • 第2章 精密运动平台扰动抑制及同步策略14-30
  • 2.1 引言14
  • 2.2 双工件台系统组成14-15
  • 2.3 直线电机概述15-17
  • 2.3.1 直线电机原理15-16
  • 2.3.2 直线电机控制技术16-17
  • 2.4 直线电机控制系统设计17-18
  • 2.5 扰动分析及补偿18-25
  • 2.5.1 直线电机扰动来源分析18-20
  • 2.5.2 扰动的模型辨识20-23
  • 2.5.3 扰动抑制23-25
  • 2.6 同步控制策略及仿真25-28
  • 2.6.1 同步控制概略25-27
  • 2.6.2 Y向电机同步控制设计27
  • 2.6.3 Y向双电机仿真27-28
  • 2.7 小结28-30
  • 第3章 基于交叉耦合的精密运动平台轮廓控制30-40
  • 3.1 引言30
  • 3.2 交叉耦合控制概述30-33
  • 3.3 两种不同结构的比较33-34
  • 3.4 系统稳定性分析34-37
  • 3.5 仿真和比较37-38
  • 3.6 小结38-40
  • 第4章 任意轨迹跟踪的轮廓误差估计方法40-62
  • 4.1 引言40
  • 4.2 基于圆弧和直线插补方法的轮廓误差估计40-42
  • 4.3 基于任务坐标的轮廓误差估计42-47
  • 4.3.1 原理分析42-43
  • 4.3.2 仿真及分析43-47
  • 4.4 基于牛顿迭代的轮廓误差估计47-52
  • 4.5 基于搜索优化的轮廓误差估计52-61
  • 4.5.1 算法原理分析53-57
  • 4.5.2 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57-58
  • 4.5.3 仿真和分析58-61
  • 4.6 小结61-62
  • 第5章 系统实现及算法验证62-77
  • 5.1 引言62
  • 5.2 系统组成62-69
  • 5.2.1 上位机64-65
  • 5.2.2 IC6主卡及VxWorks65-66
  • 5.2.3 VME总线66-68
  • 5.2.4 运动控制卡68-69
  • 5.3 实物实验69-76
  • 5.3.1 同步实验69
  • 5.3.2 圆轨迹跟踪实验69-72
  • 5.3.3 玫瑰线跟踪实验72-74
  • 5.3.4 心形线跟踪实验74-76
  • 5.4 小结76-77
  • 结论77-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82-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圣怡,张云洲,张明亮,朱建忠;超精密机床的变增益交叉耦合控制研究[J];基础自动化;2000年02期

2 王根英;叶秉X;;交叉耦合锁相环的计算机模拟[J];华北电力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3 许强强;曾岳南;;两轴变增益交叉耦合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年12期

4 张代林;刘宇晗;杨吉祥;陈幼平;;基于多层模糊控制的交叉耦合补偿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机械设计;2012年01期

5 张伟;陈勇;黄琦;李坚;蔡东升;;雷达伺服变增益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1年01期

6 蒋晓刚;倪彬;徐月明;;三轴惯导测试转台的交叉耦合问题及对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6期

7 于德浩;龙凡;李宏;刘成玮;王大庆;韩坦;;工程设施多因素交叉耦合选址理论[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30期

8 汪敏;王银;吴文;;一种小型化发夹型双频交叉耦合滤波器的设计[J];制导与引信;2011年01期

9 李静;何永义;方明伦;沈南燕;姚俊;;曲轴非圆磨削中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变参数交叉耦合轮廓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10 张团善;潘铜;叶小荣;张娜;;基于FPGA的交叉耦合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制造工程;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安;覃亚丽;赵义祯;王小好;;交叉耦合对衰减极点的影响[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2 刘治钢;王军政;赵江波;;交叉耦合控制在目标稳定跟踪平台中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罗志刚;王清源;廖翱;相海露;;谐振型耦合正在交叉耦合滤波器中的应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杨飞;贾宝富;;交叉耦合的同轴谐振腔滤波器的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姬五胜;彭清斌;;交叉耦合滤波器小型化研究[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张贞鹏;王清源;廖翱;高秀晓;;交叉耦合谐振腔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徐继东;龚京广;;双通道TE_(21)模跟踪系统中的交叉耦合[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8 张永曦;蒋延生;张安学;;广义切比雪夫交叉耦合同轴腔体滤波器设计[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肖本贤;赵明阳;齐东流;刘海霞;王群京;;基于直接的交叉耦合控制器的AGV跟踪策略研究[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渊深;;双馈风力发电机转子交叉耦合电压的解耦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亮;交叉耦合电弧焊接方法及热力传输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梦婷;太赫兹腔体滤波器设计与分层结构交叉耦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金海光;基于相邻交叉耦合的直线电梯电磁悬浮控制系统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洪雨;凸轮磨削的变增益交叉耦合轮廓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张旭;基于DSP的多层交叉耦合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赵为志;基于交叉耦合的双自由度平台协同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左丽花;基于三维结构的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陶绍源;网络化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中交叉耦合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文龙;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相邻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方法研究与实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

9 陆瑜;一种微波交叉耦合滤波器的分析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姜守明;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7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67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7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