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提高直流输电换相失败免疫力的新型拓扑和控制方法

发布时间:2017-09-19 22:42

  本文关键词:提高直流输电换相失败免疫力的新型拓扑和控制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直流输电 基于晶闸管的全桥子模块 协调控制策略 换相失败


【摘要】:电网换相高压直流输电(line-commutated-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LCC-HVDC)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LCC-HVDC采用晶闸管技术,依赖交流系统换相,交流系统扰动可能引起系统换相失败,导致阀臂过电流甚至是换流阀闭锁。直流系统不同的拓扑结构、不同的控制策略均会影响系统的换相能力。为预防换相失败的发生,现有技术基于换相失败原理,提出了触发角提前触发机制;基于强迫换相原理,提出了串联电容换相电容器(capacitor-commutated converters,CCC)和可控串联电容器的换流器技术(controlled series capacitor converter, CSCC),抑制换相失败效果显著,但是在不对称故障时存在电容电压充电不平衡问题,故障恢复较慢。文章首先提出了一种LCC-HVDC阀臂串联半控型H桥子模块的拓扑结构,故障时可为系统提供辅助换相电压,增大系统换相面积,从而提高直流输电换相失败免疫力。针对系统不同运行工况,设计了子模块的6种工作状态,研究了对应的电流流通路径,提出了阀臂子模块与阀臂晶闸管间的协调控制策略。理论分析了阀臂导通和关断两种典型状态下的子模块电压电流应力,同时揭示了子模块电容电压与电容容值间的相互影响机理。随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新型拓扑结构模型,实现子模块和阀臂晶闸管间的协调控制策略。整流侧仍采用传统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逆变侧采用阀臂串联子模块的新型拓扑结构。系统基本控制策略仍然采用传统直流输电最常用的整流侧定电流、逆变侧定关断角的控制方法。对比分析新型拓扑系统和传统LCC-HVDC系统在稳态运行、单相故障、三相故障及不同故障严重程度条件下的系统参数运行特性。为了更好的评估子模块辅助换相能力,采用临界电感和换相失败免疫力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新拓扑、CCC-HVDC与LCC-HVDC三者间的动态变化特性。最后,为分析阀臂串联子模块的新型拓扑结构在多馈入直流系统中的作用,搭建了新型拓扑与传统LCC-HVDC混合馈入的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模型。除此之外,对新型拓扑结构增加的经济成本进行了计算分析。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阀臂串联子模块的新型拓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换相失败发生概率,有效改善系统暂态运行特性,提高弱交流系统和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期间的换相能力。
【关键词】:传统直流输电 基于晶闸管的全桥子模块 协调控制策略 换相失败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2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10-12
  • 1.1.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发展现状10-11
  • 1.1.2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发展现状11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11-12
  • 1.2 课题研究现状12-15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5-16
  • 第2章 新型LCC-HVDC拓扑及其控制策略16-26
  • 2.1 引言16-17
  • 2.2 半控型H桥子模块拓扑结构17-19
  • 2.2.1 传统LCC-HVDC拓扑及其换相失败机理17-18
  • 2.2.2 新型拓扑结构18-19
  • 2.3 子模块T-FBSM工作状态19-20
  • 2.4 阀臂及串联子模块T-FBSM间协调控制策略20-24
  • 2.5 新型拓扑结构系统基本控制策略24
  • 2.6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子模块T-FBSM参数计算方法及系统参数介绍26-31
  • 3.1 引言26
  • 3.2 子模块晶闸管电压电流应力分析26-28
  • 3.2.1 子模块晶闸管电压应力分析26-28
  • 3.2.2 子模块晶闸管电流应力分析28
  • 3.3 子模块电容容值计算方法28-29
  • 3.4 系统参数29-30
  • 3.5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仿真验证与经济性分析31-47
  • 4.1 引言31
  • 4.2 仿真模型31-32
  • 4.3 单馈入系统仿真分析32-43
  • 4.3.1 电容初始充电特性仿真分析32-33
  • 4.3.2 稳态运行特性仿真分析33
  • 4.3.3 故障运行特性仿真分析33-40
  • 4.3.4 电压电流应力仿真分析40-42
  • 4.3.5 子模块串联个数与CFⅡ关系分析42-43
  • 4.4 双馈入系统仿真分析43-45
  • 4.5 经济性评估45
  • 4.6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7-49
  • 5.1 结论47-48
  • 5.2 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53-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隆君;王钢;李海锋;李志铿;;交流系统故障诱发多直流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3期

2 王学之;周全;国建宝;;南方电网直流换相失败机理及判别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13年06期

3 任震,陈永进,梁振升,黄雯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的概率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24期

4 陈树勇,李新年,余军,李涛,吕鹏飞,印永华;基于正余弦分量检测的高压直流换相失败预防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14期

5 靳希;郎鹏越;杨秀;;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换相失败浅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何朝荣;李兴源;金小明;吴小辰;颜泉;;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的判断标准[J];电网技术;2006年22期

7 何朝荣;李兴源;金小明;吴小辰;颜泉;;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判断标准的仿真分析[J];电网技术;2007年01期

8 吴冲;李兴源;何朝荣;;多馈入直流交互作用因子在换相失败研究中的应用[J];继电器;2007年09期

9 吴冲;李兴源;黄宗君;;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电力;2007年03期

10 任景;李兴源;金小明;吴小辰;;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逆变站滤波器投切引起的换相失败仿真研究[J];电网技术;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兆伟;贺静波;张同尊;姜炜;方勇杰;李威;;“8.8”多回入沪直流同时换相失败故障分析及思考[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梁旭懿;王钢;李海锋;李志铿;;交流系统故障对直流换相失败的关联性分析[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欧开健;荆勇;任震;;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的研究——第一部分:换相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A];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2003-2004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高彩亮;黄少先;廖志伟;;基于小波奇异值和支持向量机的HVDC换相失败故障诊断[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5 高彬;王钢;李海锋;李志铿;;一种降低HVDC系统换相失败发生频率的模糊控制器设计[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孙志媛;梁小冰;孙艳;;基于EMT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仿真研究[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玲;宋晓芳;常康;李吉晨;;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对风火打捆直流外送系统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申洪明;直流换相失败对交流侧保护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渝红;交直流混合运行系统中的换相失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修宇;多馈入直流系统电压相互作用及其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成敬周;高压交直流互联系统故障分析及相关保护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曾进辉;感应滤波对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逍;特高压直流故障特性及对受端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荣俊香;云广特高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谭海燕;交流系统对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的影响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吕明超;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王岩;交流侧故障对永富直流输电系统保护影响的仿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罗璐;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识别[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黄兆h,

本文编号:884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84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