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局部阴影下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8:27

  本文关键词:局部阴影下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伏系统 最大功率点跟踪 局部阴影情况 自整定模糊PID 粒子群算法


【摘要】:对于中小型光伏系统,存在比较难以避免的局部阴影遮挡,使其工作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导致多个极值点出现在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曲线上,传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的误判可能使功率点陷入局部最优。解决该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需要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光照变化下光伏系统仿真平台的搭建有举足重轻的意义。本论文以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仿真平台为目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扰动观察法、自整定模糊PID、粒子群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共计四种方法的模型。对光伏电池的原理、模型以及输出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光伏电池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搭建均匀光照和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的仿真模型,分析并验证了单峰和多峰功率曲线的产生原理与分布规律,改良设计光伏阵列,有利于研究复杂阴影条件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追踪控制策略。光伏系统重要技术之一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本文在均匀光照下,提出了一种自整定模糊PID方法。与传统控制算法相比,模糊控制特别适于数学模型未知、复杂的非线性系统,PID控制可有效消除工作点处的振荡现象且易实现,因此本文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与扰动观察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算法平均快0.05s进入稳态,其输出功率波动范围比传统算法平均少±5w,让光伏系统平稳工作于最大功率点处,且动态、稳态性能优良。在局部阴影下,了解传统粒子群算法的原理、流程等之后,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跟踪控制的理论流程,并与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紧密联系,搭建局部阴影下的仿真平台。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双峰、三峰功率曲线下,其功率跟踪误差率可控制在0.29%-0.46%,在复杂多峰功率曲线下可使误差率小于1%,调节时间平均小于0.04s,验证了该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应用中良好的跟踪性能,使光伏系统输出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光伏系统 最大功率点跟踪 局部阴影情况 自整定模糊PID 粒子群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光伏阵列硬件结构的研究现状13-14
  • 1.2.2 光伏发电系统MPPT的研究现状14-16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4 本章小结17-18
  • 第2章 光伏发电系统工作原理及应用问题18-34
  •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运行及应用18-23
  • 2.1.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组成18-21
  • 2.1.2 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21-22
  • 2.1.3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22-23
  • 2.2 光伏电池的原理、模型及特性23-28
  • 2.2.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23-25
  • 2.2.2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25-27
  • 2.2.3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27-28
  • 2.3 光伏阵列的工程用数学模型28-30
  • 2.4 光伏阵列的局部阴影问题30-32
  • 2.4.1 局部阴影的产生与危害30
  • 2.4.2 热斑效应及解决办法30-32
  • 2.5 本章小结32-34
  • 第3章 均匀光照下MPPT方法研究与系统仿真34-64
  • 3.1 常规的MPPT控制方法34-40
  • 3.1.1 恒定电压跟踪法34-35
  • 3.1.2 扰动观察法35-37
  • 3.1.3 电导增量法37-38
  • 3.1.4 模糊逻辑控制38-40
  • 3.2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模块及其仿真40-50
  • 3.2.1 光伏电池模块40-43
  • 3.2.2 DC/DC变换器模块43-45
  • 3.2.3 脉宽调制器模块45-47
  • 3.2.4 MPPT控制器模块47-48
  • 3.2.5 光伏发电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48-50
  • 3.3 均匀光照下自整定模糊PID的MPPT50-63
  • 3.3.1 PID控制法50-51
  • 3.3.2 模糊逻辑控制的MPPT51-54
  • 3.3.3 自整定模糊PID控制法54-57
  • 3.3.4 自整定模糊PID的MPPT仿真实验研究57-63
  • 3.4 本章小结63-64
  • 第4章 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输出特性分析64-74
  • 4.1 光伏阵列的多峰模型及其建模64-67
  • 4.1.1 光伏阵列的多峰模型64-66
  • 4.1.2 光伏阵列建模方法分析66-67
  • 4.2 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分析67-72
  • 4.2.1 带二极管的光伏阵列输出特性分析67-69
  • 4.2.2 不同阴影分布的输出特性分析69-72
  • 4.3 光伏阵列的优化设计72-73
  • 4.4 本章小结73-74
  • 第5章 局部阴影下GMPPT方法研究与系统仿真74-90
  • 5.1 常规的GMPPT控制方法74
  • 5.2 粒子群优化算法74-76
  • 5.2.1 算法的基本原理74-75
  • 5.2.2 算法的设计流程75
  • 5.2.3 算法在GMPPT中的应用分析75-76
  • 5.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76-80
  • 5.3.1 算法的基本原理77-78
  • 5.3.2 算法的设计流程78-79
  • 5.3.3 算法的比较分析79
  • 5.3.4 算法在GMPPT中的应用分析79-80
  • 5.4 局部阴影下改进粒子群算法的GMPPT系统仿真80-88
  • 5.4.1 光伏阵列模块的建立80-81
  • 5.4.2 GMPPT控制器模块的建立81-82
  • 5.4.3 算法的仿真实验82-84
  • 5.4.4 算法的比较分析84-85
  • 5.4.5 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与分析85-88
  • 5.5 本章小结88-90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90-92
  • 6.1 总结90-91
  • 6.2 展望91-92
  • 致谢92-94
  • 参考文献94-102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102-104
  • 附录B: 部分源代码104-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政;何少强;李友春;;独立太阳能扬水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J];太阳能学报;2008年02期

2 袁路路;苏海滨;武东辉;刘强;;基于模糊理论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电子;2009年01期

3 马yN炜;俞俊杰;吴国祥;陈国呈;;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4 袁路路;苏海滨;武东辉;刘强;;基于模糊理论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学报;2009年02期

5 吴国祥;陈国呈;俞俊杰;蔚兰;马yN炜;;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唐渝;赵莉华;;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J];电源世界;2010年06期

7 陈毅东;杨育林;王立乔;贾志云;赵巍;万承宽;;风力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及仿真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0年05期

8 黄克亚;;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分析及仿真研究[J];电工电气;2011年02期

9 殷明慧;蒯狄正;李群;张小莲;邹云;;风机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失效现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8期

10 袁爱瑞;张振娟;王强;;双门限值变步长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何湘宁;;一种新型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拓扑[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希文;张建文;王刚;卓自明;;一种用于光伏系统的改进型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A];第十八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孙亚宁;;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4 周建萍;朱建萍;;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研究[A];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暨电站自动化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飞;赵彦;周毅人;余世杰;沈玉梁;;太阳能光伏水泵的控制研究[A];第八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谭理华;张兴;陈欢;孙龙林;;爬山法误判现象的分析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刘剑;李建林;潘磊;周谦;许洪华;;最大风能捕获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建林;;最大风能捕获控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先飞;郑建勇;胡敏强;梅军;刘顺炮;;基于模糊控制的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苏刚;龚威;潘雷;高瑞;王贝贝;;基于OIF-Elman网络的光伏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小莲;风机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湍流影响机理研究与性能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丽娜;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林坤;光伏发电自动跟踪及MPPT控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沈嘉棋;局部阴影下的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4 谢明达;并网光伏特性及其对电网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梁晓莉;光伏发电多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高玉;分布式光伏直流电源及并网输电控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7 马岩;不均匀光照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与热斑检测[D];重庆大学;2015年

8 苏文亮;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的光伏充电系统设计及开发[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9 尹涛;太阳能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10 陈阳;局部阴影下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3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93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f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