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6:37
本文关键词: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互联网 能量路由器 多端口 分散自治控制 双向功率传输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匮乏,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应用,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储能装置以及电动汽车等不确定性电能负载的接入,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无法满足供电形式多样化和能量多方向流动的需要,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对能源互联网的关键部分——能量路由器进行了研究,重点探究了其拓扑结构及协调控制策略。首先,本文给出了一种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的拓扑结构,该拓扑主要由高压网侧变流器端口、低压交流负载端口和低压直流负载端口三部分组成,其中高压网侧变流器端口又由级联H桥变流器与双向隔离型半桥DC/DC变换器两个模块构成。文章分析了各端口的基本工作原理、控制方式和功率传输特点,并结合设计目标与软件仿真确定了主电路的拓扑结构及主要参数。其次,本文探究了一种分散自治的协调控制策略——系统无需一个集中控制器对各端口进行实时信息采集与功率分配,而是通过监测直流母线电压的相对变化趋势,判断系统内部的功率流动和实时能量平衡情况。以此为基本思想,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端口的控制策略:对高压网侧变流器的级联H桥变流器模块采用直接电流解耦和三级式直流稳压控制,对DC/DC变换器模块进行移相控制,以确保有功功率的动态平衡和直流母线电压的恒定;对低压交、直流负载端口均采取端口定电压控制,以提供标准化的交、直流接口。各端口变流器只需根据本端口信息和直流母线电压就可以实现完全的双向功率控制,进而实现整个路由器的分散自治控制,提高整个装置的可靠性和可用率。最后,在PSCAD/EMTDC环境下建立了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的详细仿真模型,并对系统的启动过程,低压交、直流负载端口仅接入变化的负载,低压交流负载端口经逆变器接入附加的PV分布式发电,低压直流负载端口接入附加的PV分布式发电,低压交、直流负载端口均接入附加的PV分布式发电等不同运行工况进行了仿真与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端口能量路由器能够实现不同交直流制式、不同电压等级间的互联和双向能量流动,为交、直流负载侧提供了标准化接口,且当交、直流负载侧有分布式发电接入且输出功率较大时,能够自动实现高压网侧变流器端口与低压交、直流负载端口之间的双向功率传输,实现了“即插即用”。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 能量路由器 多端口 分散自治控制 双向功率传输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1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12-15
- 1.2.2 能量路由器的研究现状15-18
- 1.3 交、直流微网及其控制方式18-20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20-23
- 2 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3-37
- 2.1 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的拓扑结构23-24
- 2.2 高压网侧变流器端口24-34
- 2.2.1 三相级联H桥变流器24-29
- 2.2.2 向隔离型半桥DC/DC变换器29-34
- 2.3 低压交流负载端口34-35
- 2.4 低压直流负载端口35-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3 能量路由器的主电路拓扑及参数设计37-43
- 3.1 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37-38
- 3.2 主要参数设计38-40
- 3.2.1 变压器的参数设计38-39
- 3.2.2 交流侧电感的确定39-40
- 3.2.3 直流母线电容的确定40
- 3.3 本章小结40-43
- 4 能量路由器的分散自治控制策略43-57
- 4.1 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的控制方式43-45
- 4.2 高压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45-54
- 4.2.1 级联H桥变流器的控制45-52
- 4.2.2 隔离型半桥DC/DC变换器的控制52-54
- 4.3 低压380V交流负载端口变流器的控制54-55
- 4.4 低压400V直流负载端口变流器的控制55-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5 仿真与分析57-73
- 5.1 仿真建模57-58
- 5.2 软启动控制58-61
- 5.2.1 软启动控制策略58
- 5.2.2 启动过程仿真58-61
- 5.3 运行特性仿真与分析61-72
- 5.3.1 负载端口接入变化的交、直流负载(Case1)61-65
- 5.3.2 交流负载端口接入附加PV(Case2)65-68
- 5.3.3 直流负载端口接入附加PV(Case3)68-71
- 5.3.4 交、直流负载端口均接入附加PV(Case4)71-72
- 5.4 本章小结72-73
- 6 总结与展望73-75
- 6.1 总结73-74
- 6.2 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7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3
- 学位论文数据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H.Olson ,矢其;微型计算机与交直流负载的连接[J];国外自动化;1981年01期
2 韩帅;曾博;李刚;张进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可编程直流负载测试系统研究[J];电工电气;2014年08期
3 杨伟民,孔怡;直流负载下几种异种金属触头对的接触电阻特性的试验研究[J];机电元件;1993年03期
4 ;一种切换高压直流负载继电器的设计新方案[J];电气技术;2009年10期
5 俞希学;关磊;吴帆;朱茜;;基于S7-300 PLC的中压直流负载控制系统设计[J];电气自动化;2013年06期
6 张国荣;王新兵;乔龙洋;;直流微网中母线电压对直流负载影响[J];电气自动化;2013年0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四川 敬树贤;谈三极管放大器交直流负载线的作法和应用(上)[N];电子报;2011年
2 四川 敬树贤;谈三极管放大器交直流负载线的作法和应用(下)[N];电子报;2011年
3 成都 英子;电子管电路基础知识(十二)[N];电子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雨婷;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多端口双向能量路由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朱洪涛;AUV中直流负载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6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0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