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耦合线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3:32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耦合线圈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动汽车 无线电能传输 电磁耦合机构 参数设计


【摘要】:能源与环境问题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及汽车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很多国家政府、汽车企业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都充满了期盼和信心。其中,电动汽车最引人注目,也最受大众青睐。目前,电动汽车普遍采用接触式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存在充电时间长、充电对环境依赖大、充电存在安全隐患、操作繁杂、接插件易磨损等不可避免的缺点;另一方面,现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载动力电池组笨重、生产成本较高、续航里程较短,并且大量废弃的电池组将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电动汽车的发展与推广受到了上述问题的严重限制。电磁感应耦合能量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技术能够实现电能从电网电源到电动汽车的无线接入,从而解决了传统接触式充电方式存在的上述问题;此外,ICPT技术还能够对行驶状态的电动汽车进行电能的实时供给。ICPT技术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开拓了一种新思路。电磁耦合机构在电动汽车实现电能无线接入中至关重要。根据电能无线接入时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不同,可以分为电动汽车ICPT充电和电动汽车ICPT供电两种方式。根据电能发射导轨线圈得失电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导轨集中供电模式和导轨分段供电模式。在导轨分段供电模式下,基于ICPT无线供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在传统典型矩形供电导轨线圈间进行导轨切换运行或停跨于两能量导轨线圈间时,电磁耦合机构耦合度不足,车载动力必需的拾取电压亦随之下降,不仅造成电动汽车的运行受影响,甚至会造成电动汽车无法起动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导轨分段供电模式下的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电磁耦合线圈,从电磁耦合线圈结构设计、参数设计两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的对嵌式电能供给导轨线圈结构及其参数的设计方法,解决了ICPT无线供电电动汽车在导轨切换过程中出现的耦合度下降、拾取电压不足的问题;并基于Ansoft Maxwell软件平台及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实验平台对文中提出的对嵌式电能供给导轨线圈结构及其参数的理论设计方法进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对嵌式电能供电导轨线圈的有效性、可行性。
【关键词】:电动汽车 无线电能传输 电磁耦合机构 参数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24;TM91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7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8-9
  • 1.2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及电磁耦合机构9-11
  • 1.3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耦合机构研究现状11-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6
  • 1.6 本章小结16-17
  • 2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17-27
  • 2.1 引言17
  • 2.2 高频电能变换技术及拓扑17-18
  • 2.3 基本谐振补偿18-20
  • 2.4 电磁耦合机构及互感理论20-25
  • 2.4.1 电磁耦合机构等效松耦合变压器模型20-21
  • 2.4.2 电磁耦合机构磁路模型21-23
  • 2.4.3 电磁耦合机构互感等效模型23-25
  • 2.5 耦合线圈材料及高频等效电阻25-26
  • 2.6 本章小结26-27
  • 3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电能拾取线圈分析与设计27-34
  • 3.1 引言27
  • 3.2 电磁耦合机构仿真平台27-28
  • 3.3 车载电能拾取线圈绕线形式分析28-30
  • 3.4 车载电能拾取线圈的设计30-33
  • 3.4.1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电能拾取线圈设计方法30-31
  • 3.4.2 车载电能拾取线圈的设计31-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4 电动汽车ICPT供电系统能量发射线圈研究34-54
  • 4.1 引言34
  • 4.2 导轨供电模式分析34-36
  • 4.2.1 导轨集中供电模式34-35
  • 4.2.2 导轨分段供电模式35-36
  • 4.3 矩形供电导轨线圈切换性能仿真分析36-39
  • 4.4 对嵌式供电导轨线圈39-50
  • 4.4.1 对嵌式供电导轨线圈参数说明39-41
  • 4.4.2 尺寸参数的设计41
  • 4.4.3 对嵌式供电导轨线圈的匝数非均匀化设计41-50
  • 4.5 对嵌式供电导轨线圈仿真分析50-53
  • 4.6 本章小结53-54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54-59
  • 5.1 引言54
  • 5.2 实验平台搭建及介绍54-55
  • 5.3 实验参数设置55-56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56-58
  • 5.5 本章小结58-59
  • 6 总结与展望59-61
  • 6.1 全文工作总结59-60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8
  • 附录68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68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68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卓然;陈健;林凯;赵英杰;许海平;;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J];电力建设;2015年07期

2 张献;杨庆新;崔玉龙;刘会军;金亮;;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发射线圈设计、优化与验证[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3 谭林林;黄学良;赵俊锋;赵家明;王维;周亚龙;;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盘式谐振器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4 孙跃;田勇;苏玉刚;王智慧;唐春森;;电动车无线能量互充系统及其恒流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2期

5 张献;杨庆新;陈海燕;李阳;蔡燕;金亮;;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建模、设计与实验验证[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1期

6 孙跃;夏晨阳;戴欣;苏玉刚;;CPT系统效率分析与参数优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戴欣;孙跃;苏玉刚;唐春森;王智慧;;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8期

8 孙跃;王智慧;苏玉刚;戴欣;唐春森;;电流型CPT系统传输功率调节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9 苏玉刚;戴欣;孙跃;;软开关变换电路精细离散映射建模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03期

10 周雯琪;马皓;何湘宁;;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不同补偿拓扑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超;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电磁耦合机构能效特性及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田勇;基于分段导轨模式的电动车无线供电技术关键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云龙;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磁耦合机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张建伟;电动汽车电磁感应充电耦合方式与效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宗明;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毛赛君;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1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11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