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利用二维陷光结构增加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1:24

  本文关键词:利用二维陷光结构增加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的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严格耦合波方法 亚波长光栅 光子晶体 衍射效率


【摘要】:亚波长光栅是结构尺寸小于光波长的光栅,具有减反射和偏振双折射效应;金属纳米结构可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模式以增强电池吸收,同时减少总体积和有源层的厚度;光子晶体,一种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结构,利用其独特的色散关系会产生慢光效应。本文则根据亚波长结构及光子晶体的结构特性进行光学设计,实现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高吸收。本文详细推导了二维严格耦合波方法,可严格求解亚波长结构的衍射效率及场分布,同时介绍了用于求解光子晶体能带结构的平面波展开法。首先提出了两种可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防反射层结构的亚波长光栅:半球体和圆柱体亚波长光栅,利用严格耦合波方法优化光栅结构的周期、槽深、占空比和基底厚度,使得光栅结构在入射角为0。-89。,波长为300 nm-1100 nm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均在82%以上,入射角为400~800时改善效果尤其明显,是薄膜太阳能电池中非常有效的陷光结构。结合半球体亚波长光栅防反射层,基于光子晶体的慢光效应,设计了一种吸收层为2D四方晶格光子晶体的Si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经验证该结构在波长为300 nm-1100 nm,入射角为0。-80。时平均吸收效率为90.47%;入射角在0。-89。范围内平均吸收效率为86%,不仅实现了全角范围内的高吸收,而且减少了结构体积和有源层厚度。最后,根据光栅的散射可增加有效光程,金属表面激发的等离子体模式可增加光的吸收。设计了一种吸收层厚1μm,总厚度为1.45 μm的含有光锥光子晶体防反射层和四棱锥金属光栅背反射层的a-Si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对优化后的电池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得出:该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在入射角为0。75。、波长为300 nm-750 nm时平均吸收效率达92%。其中防反射层使得该薄膜太阳能电池在300 nm-600 nm波段的平均吸收效率提高了11.54%;背反射层在600nm-850 nm波段平均吸收效率提高了3.75%。
【关键词】: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严格耦合波方法 亚波长光栅 光子晶体 衍射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绪论6-12
  • 1.1 研究背景6
  • 1.2 太阳能电池6-9
  • 1.3 光栅、光子晶体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9-11
  • 1.4 本文结构11-12
  • 第二章 光栅及光子晶体理论分析12-23
  • 2.1 二维严格耦合波方法12-18
  • 2.2 平面波展开法18-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防反射层设计23-28
  • 3.1 结构模型23-24
  • 3.2 参数优化计算24-27
  • 3.3 本章小结27-28
  • 第四章 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设计28-33
  • 4.1 结构模型28-29
  • 4.2 优化计算29-32
  • 4.3 本章小结32-33
  • 第五章 一种增加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的设计33-40
  • 5.1 结构模型33-34
  • 5.2 结构优化34-36
  • 5.3 结构比较36-39
  • 5.4 本章小结39-4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聪;张军伟;杜丽;周海;;光栅拼接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卢中尧;;用可控光学透明光栅记录全息档案信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年02期

4 李德辉;;一种不用透镜的简单光栅结构[J];计量技术;1981年08期

5 杨敬曾;;圆盘径向辐射光栅的简易调整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10期

6 潘星辰,庄松林;用总极值方法进行零位光栅结构的最优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1期

7 赵鹭明,王立军;光栅制备工艺的新进展[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安飞;苑伟政;乔大勇;;微型可编程光栅实现光谱模拟的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2期

9 焦焱;刘林华;;结构异化对二重光栅辐射特性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玉涛;宣益民;;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强化吸收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丽娟;液晶/聚合物光栅激光器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王志文;基于金属纳米光栅的集成偏振导航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瑞;亚波长微偏振光栅探测器的研制方法及其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杨帆;基于表面等离子干涉原理的周期减小光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吴华明;硅基微纳二元非均匀光栅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培栋;基于LiNbO_3的波导及光栅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阳;全息深亚波长光栅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嘉赫;OCB模式液晶光栅的光学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卢鹭云;宽光谱光栅侧面耦合集光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陈剑科;新型二维折叠光谱仪的工程化研制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6 汪瑾;片状光栅内各模式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瑞;基于复合微纳金属光栅—波导结构的双通道带通滤波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倩;基于叠印采样光栅的光码分多址编解码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张新彬;偏振分束光栅的设计和制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任建文;光折变光栅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3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23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