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氧化物掺杂炭气凝胶材料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属氧化物掺杂炭气凝胶材料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锂硫电池已经成为备受世界各国研究工作者关注的下一代二次电池,因其正极硫单质具有高达1675 mAh g~(-1)的理论容量,以及高达2600 Whkg~(-1)的理论能量密度,而且价格便宜、储量大、环境无害等。就目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而言,硫-碳复合材料最具有前景,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暴漏出了相关的问题,一是单质硫的导电性差,随着产生大量Li2S导致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下降。二是电池反应的中间产物多硫化物容易溶解于电解液导致电极活性物质减少,同时产生穿梭效应,从而出现了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低的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较差,阻碍了其的商业化应用。为了解决锂硫电池硫电极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多硫化物易溶解于电解液,设计并制备了金属氧化物修饰的炭气凝胶Mnx-CA和Cen-CA,由于纳米金属氧化物强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地稳固化多硫化物离子,并将其作为锂硫电池硫电极的载体。同时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以及充放电测试等表征方法来对硫-碳复合物的元素构成、晶体结构、微观形态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结果的讨论。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修饰的碳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硫电极的载体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从而显著地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尤其当碳载体中金属氧化物与炭气凝胶材料的摩尔比为0.02时表现出该条件下最优的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0.2 C倍率下,100次循环后,Mn2-CA/S复合物电极仍能保持976.3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而且在5 C的高倍率下仍然可以得到高达670.2m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展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表明氧化锰的修饰可以有效地吸附多硫化物。另外,二氧化铈和碳气凝胶构成的碳载体,同样展现出优良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0.2 C倍率下,100次循环后,Ce2-CA/S复合物电极仍能保持1127.6mAh g~(-1)的放电比容量,且在5C的高倍率下仍然可以得到高达768.5m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表明金属氧化物的掺杂可以有效地稳固化硫和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可以显著提高复合物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氧化锰 二氧化铈 锂硫电池 抑制 倍率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TQ427.26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6
- 第一章 绪论16-26
- 1.1 引言16-17
- 1.2 锂硫电池概述17-20
- 1.2.1 锂硫电池工作机理17-19
- 1.2.2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19-20
- 1.2.3 锂硫电池缺陷的解决途径20
- 1.3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20-24
- 1.3.1 活性碳/硫复合材料20
- 1.3.2 碳纳米管/硫复合材料20-21
- 1.3.3 石墨烯/硫复合材料21
- 1.3.4 多孔碳/硫复合材料21-22
- 1.3.5 导电聚合物/硫复合材料22
- 1.3.6 有机硫化物正极材料22-23
- 1.3.7 硫化锂正极材料23
- 1.3.8 杂原子掺杂炭/硫复合材料23
- 1.3.9 金属氧化物/硫复合材料23-24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24-25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25-26
- 第二章 锂硫电池组装和复合物材料的性能表征26-31
- 2.1 实验仪器、设备、试剂26
- 2.1.1 实验仪器26
- 2.1.2 材料表征设备26
- 2.2 实验试剂26-27
- 2.2.1 锰掺杂炭气凝胶硫复合物材料实验试剂26-27
- 2.2.2 铈掺杂炭气凝胶-硫复合物材料实验试剂27
- 2.3 材料的表征27-29
- 2.3.1 X射线衍射(XRD)表征27-28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28
- 2.3.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28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28
- 2.3.5 比表面积测试28-29
- 2.3.6 元素分析29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29-31
- 2.4.1 硫正极的制备步骤29
- 2.4.2 锂硫电池电解液配置29
- 2.4.3 锂硫电池的组装29-30
- 2.4.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30
- 2.4.5 交流阻抗测试30
- 2.4.6 循环伏安测试30-31
- 第三章 铈掺杂炭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1-46
- 3.1 引言31-32
- 3.2 实验过程32
- 3.2.1 铈掺杂炭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合成32
- 3.2.2 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Cen-CA/S)32
- 3.3 结果与讨论32-44
- 3.3.1 铈掺杂炭气凝胶材料的XRD分析32-33
- 3.3.2 铈掺杂炭气凝胶材料的SEM和TEM分析33-36
- 3.3.3 硫碳复合物的XPS分析36-37
- 3.3.4 氮气吸附测试37-38
- 3.3.5 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测试38-39
- 3.3.6 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39-40
- 3.3.7 复合物电极的循环性能测试40-41
- 3.3.8 材料的倍率性能测试41-43
- 3.3.9 材料的交流阻抗测试43-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锰掺杂炭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46-58
- 4.1 引言46-47
- 4.2 实验过程47
- 4.2.1 炭气凝胶材料的合成47
- 4.2.2 锰掺杂炭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47
- 4.2.3 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Mnx-CA/S)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6
- 4.3.1 锰掺杂炭气凝胶材料的XRD分析47-48
- 4.3.2 锰掺杂炭气凝胶材料的SEM和TEM分析48-50
- 4.3.3 硫碳复合物的XPS分析50-51
- 4.3.4 复合物电极的充放电性能测试51-52
- 4.3.5 复合物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52-53
- 4.3.6 复合物电极的循环性能测试53-54
- 4.3.7 复合物电极的倍率性能测试54-55
- 4.3.8 复合物电极的交流阻抗测试55-56
- 4.4 本章小结56-58
- 第五章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8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睿;赵倍吉;周贝;胡子君;段晓佳;李俊宁;金鸣林;;硼酸催化炭气凝胶的制备[J];炭素技术;2011年04期
2 梁长海;炭气凝胶及其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1期
3 李文翠,郭树才;混甲酚甲醛炭气凝胶的制备及表征[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4 李文翠,陆安慧,朱盛维,郭树才;溶胶—凝胶法制备间甲酚甲醛炭气凝胶[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5 李文翠,郭树才,赵旭东;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制备炭气凝胶[J];炭素技术;2000年03期
6 李文翠,陆安慧,郭树才;炭气凝胶的制备、性能及应用[J];炭素技术;2001年02期
7 郭艳芝,沈军,王珏;常压干燥法制备炭气凝胶[J];新型炭材料;2001年03期
8 张睿,梁晓怿,詹亮,李开喜,吕春祥,凌立成;酚醛-糠醛基炭气凝胶的合成和表征[J];新型炭材料;2002年04期
9 吴丁财 ,张淑婷 ,符若文;炭气凝胶及其有机气凝胶前驱体的研究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年05期
10 李文翠,胡浩权,朱玉东,朱盛维;常压干燥制备炭气凝胶及其电化学行为的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刚;李华静;马小单;周安宁;;通过反应物浓度控制炭气凝胶孔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吴丁财;孙卓奇;符若文;;活性炭气凝胶的制备及结构与吸附性能的研究[A];第19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4年
3 符若文;;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远刚;李华静;周安宁;;通过前驱体中的小分子组装制备炭纤维镶嵌的炭气凝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吴丁财;符若文;孙卓奇;余志铨;;苯酚-甲醛气凝胶及其炭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符若文;;炭气凝胶的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吴丁财;张淑婷;黄爱萍;汤丽鸳;符若文;;间苯二酚-糠醛基炭气凝胶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C];2004年
8 孙文童;王毅力;;平板炭气凝胶电极电吸附除氟技术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张淑婷;钟利伦;谭国辉;符若文;;载银酚醛基炭气凝胶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10 王俊冰;吴丁财;符若文;;常压干燥法制备的炭气凝胶的储电性能研究[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康;炭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常压干燥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朱玉东;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肖正辉;炭气凝胶及其改性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李文翠;新型纳米材料炭气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红;改性炭气凝胶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2 杨海霞;炭气凝胶的制备及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周贝;大孔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氧化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春雷;多极电容吸附脱盐装置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潘立升;金属氧化物掺杂炭气凝胶材料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赵欣;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蒋亚娴;球形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孙超;酚醛树脂基有机气凝胶及炭气凝胶的低成本制备及结构控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源;常压干燥法制备炭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10 吴以洪;炭气凝胶基纳微功能材料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1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4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