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体绳轮波浪能采集装置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浮体绳轮波浪能采集装置的研究
【摘要】:波浪能作为一种海洋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蕴藏量大、分布面广、能流密度高日益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浮体绳轮波浪发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点吸收波浪发电技术,由于其原理简单,具有发电可靠性好、效率高、成本低的潜在优势。本文基于浮体绳轮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完成了浮体绳轮波浪能采集装置的结构设计、强度校核、稳性校核,并针对实海况试验中存在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依据。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不同波浪理论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根据试验海域实际波浪情况选择线性波作为本文的波浪理论,然后利用线性化自由水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边界条件,求解势波运动的控制方程,推导了线性波的速度势、波动压强和波动能量。(2)介绍了浮体绳轮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浮体在波浪作用下上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推导了浮体运动方程,建立了浮体绳轮波浪发电效率模型。(3)根据海试区域实际海况,装机容量和发电指标的要求,对波浪能采集装置的浮体进行了结构方案设计、主要尺寸参数设计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浮体吊装和工作时的受力情况进行仿真,校核其强度和刚度。对装置中的关键收绳机构进行设计。并对装置进行了初稳性校核和大倾角稳性计算。(4)提出海试样机的布放方案和海试方案,对样机的可靠性和发电效率进行了测试。针对样机实海况测试中存在的小浪难以发电、大浪发电效率低的问题,对主绳缆进行了水动力学分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弹簧收绳能力弱,在海流作用下主绳缆挠度大,导致样机小浪难以发电、大浪发电效率低。
【关键词】:浮体绳轮 波浪发电 波浪能采集 海况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2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现状10-15
- 1.2.1 国外波浪能装置的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波浪能装置的研究现状12-15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5-16
- 第2章 波浪基本理论16-25
- 2.1 波浪理论的分类及适用范围16-17
- 2.2 试验海域波浪理论选择17-18
- 2.3 线性波理论18-24
- 2.3.1 线性波速度势18-21
- 2.3.2 线性波动压强21
- 2.3.3 波动能量21-23
- 2.3.4 深水波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浮体绳轮波浪能发电基本原理25-31
- 3.1 浮体绳轮波浪能发电装置工作原理25-26
- 3.2 浮体绳轮波浪能采集装置力学模型26-29
- 3.2.1 建立数学模型26-29
- 3.2.2 发电效率推导29
- 3.3 本章小结29-31
- 第4章 浮体绳轮波浪能采集装置设计31-49
- 4.1 浮体结构设计31-34
- 4.1.1 浮体结构方案设计31-32
- 4.1.2 浮体主要结构尺寸设计32-34
- 4.2 浮体强度校核34-39
- 4.3 收绳机构设计39-43
- 4.4 装置稳定性校核计算43-47
- 4.4.1 重心及浮心计算43-45
- 4.4.2 浮体初稳性计算45-46
- 4.4.3 浮体大倾角稳性计算46-47
- 4.5 本章小结47-49
- 第5章 浮体绳轮波浪能装置实海况试验49-66
- 5.1 浮体绳轮波浪能发电装置海试方案49-53
- 5.1.1 海上布放方案49-51
- 5.1.2 数据采集设备51-52
- 5.1.3 样机可靠性测试方案52-53
- 5.2 实海况试验结果53-57
- 5.2.1 装置可靠性测试结果53-54
- 5.2.2 样机波能发电效率分析54-57
- 5.3 样机平均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分析57-65
- 5.3.1 简化系统受力模型58-59
- 5.3.2 主绳缆变形分析59-65
- 5.4 本章小结65-66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6.1 总结66
- 6.2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72-7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波浪能独立稳定发电与制淡系统[J];水产科技;2010年Z1期
2 本刊编辑部;;波浪能协奏曲[J];能源与节能;2012年01期
3 张松;刘富铀;张滨;马治忠;姜波;;我国近海波浪能资源调查与评估[J];海洋技术;2012年03期
4 闻斌;薛彦广;张芳苒;赵越超;;中国海波浪能资源分析[J];海洋预报;2013年02期
5 王晓明;尚建忠;张志雄;;双浮体波浪能转换装置中重心布置对波浪能吸收影响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余志;在挪威研究波浪能[J];海洋工程;1996年04期
7 ;从水下开发利用波浪的能量[J];中国乡镇企业信息;1997年01期
8 林刚;郑崇伟;孙岩;杨松;贾晨;;中国海波浪能资源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海洋预报;2013年06期
9 王绿卿;冯卫兵;唐筱宁;龚政;;中国大陆沿岸波浪能分布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5期
10 丁明成,于西昌;一种波浪能吸收转换机[J];机械制造;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吴成东;董再励;李孟歆;;基于虚拟样机的波浪能驱动系统仿真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2 赵凌志;彭燕;沙次文;许玉玉;李然;刘保林;李建;;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演示装置的数值分析[A];第二届全国海洋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建;彭燕;赵凌志;刘保林;沙次文;许玉玉;李然;李雪临;;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试验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海涛;徐伟;郝春玲;沈家法;孙志林;宁德志;;底铰摇板式波浪能装置的水动力特性[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李靖;周林;郑崇伟;陈晓斌;;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波浪能资源评估[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倪歆韵;缪泉明;;浮子参数对波浪能吸收效能的影响分析[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7 杨忠良;施伟勇;张俊彪;叶钦;;浙江近海自然海况条件下波浪能统计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张颖;李孟歆;侯亮;;基于惯性摆的波能获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张大海;李伟;林勇刚;鲍经纬;黄炜;;双行程做功波浪能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孙晓晶;;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新技术概览[A];第二届全国海洋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新式船只能从波浪中捕捉能源[N];科技日报;2011年
2 赵琳琳 译 美国《纽约时报》;走向商业化的波浪能[N];中国石化报;2012年
3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谢舜源;新型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成功发电[N];广东科技报;2013年
4 何方;首座波浪能稳定发电系统面世[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高 琳 唐 晗;我国海洋能源开发又有突破性进展[N];中国海洋报;2005年
6 杨现庆;科学家欲用波浪能替代石油[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晓苏;波浪能开发进入业界视野[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罗续业;世界先进的波浪能技术[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施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新途径[N];中国信息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刘泽强 通讯员 任永华;向海洋波浪要电能[N];中国海洋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明;基于横摇运动的微型波浪能吸收机理与转换装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波流耦合作用下的青岛海域海洋能资源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范海荣;多尺度波浪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王东;组合型振荡浮子布置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鞠燕娜;浮体绳轮波浪能采集装置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裴丽;海上风能与波浪能综合研究利用[D];天津大学;2012年
6 黄晶华;振荡浮子液压式波浪能利用装置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姜琳琳;海洋浮标波浪能供电装置设计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8 刘启强;波浪能液压转换系统效率测试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9 戴源;波浪能驱动的机动浮标的动态分析与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王凤银;多点阵列式波浪能液压发电系统的匹配设计与模拟仿真[D];集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1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4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