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变压器漏磁热损特征与光纤Bragg光栅在线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7:48

  本文关键词:变压器漏磁热损特征与光纤Bragg光栅在线监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浸式变压器 漏磁热损 光纤Bragg光栅 局部温升


【摘要】:随着电力变压器容量的不断增加,漏磁场在结构件中产生的损耗明显地增加。变压器结构件的不规则性导致损耗分布不均,会引起结构件的局部过热致使变压器出现故障,进而影响变压器的使用寿命、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光纤光栅具有抗电磁干扰强、抗腐蚀、耐高温等的优良特性,本文把光纤Bragg光栅(FBG)温度传感器用于35kV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内部测温上,对变压器内部的漏磁场及其漏磁场在结构件处产生的漏磁进行分析。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针对变压器内部特殊的环境研制了一种可用于变压器磁场漏磁热损分析的FBG温度传感器。传感器性能指标如非线性误差为1.24%FS、灵敏度为10.76pm/℃。并对传感器做环境适应的测试,老化试验后传感器的性能更好了。(2)对油浸式变压器的漏磁场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得到磁密最强漏磁最大位置,确定传感器的安放位置。研制的传感器安装于变压器内部漏磁场漏磁最大位置,传感器探头紧贴低压出线头与夹件下端部处并与耦合器连接,耦合器的另一端用FC-APC接头通过贯通器引出与光纤光栅解调仪进行连接,解调仪的另一端与计算机进行连接。(3)对变压器进行温升试验,将FBG温度传感器反馈回来的波长值转换成待测参量值,并把这些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实时曲线图。在变压器不同状态下变压器顶层油温和夹件处温度进行对比,当变压器处于带1.3倍负荷;开风机;降负荷至1倍功率;测高压侧直流电阻;通交流电;测低压侧直流电阻状态下其油箱上层温升值分别是OK、49.6K、39.6K、38K、36.7K、34.2K。夹件处的温升分别为2.7K、58.3K、45.6K、42、1K、36.8K、40.4K。
【关键词】:油浸式变压器 漏磁热损 光纤Bragg光栅 局部温升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变压器漏磁场研究现状12-13
  • 1.2.2 漏磁温升问题的研究现状13-15
  • 1.2.3 变压器内部温度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15-16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6-17
  • 1.4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变压器漏磁及光纤Bragg光栅传感技术的确定18-26
  • 2.1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18-19
  • 2.2 磁场分析数学模型19-22
  • 2.2.1 二维磁场模型19-20
  • 2.2.2 二维瞬态磁场模型20
  • 2.2.3 三维瞬态磁场模型20-22
  • 2.3 变压器漏磁场与损耗22-23
  • 2.4 变压器内部温度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选择23-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的研制26-40
  • 3.1 FBG温度传感器的传感结构26
  • 3.2 FBG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6-27
  • 3.3 FBG温度传感器的传感模型27-29
  • 3.4 FBG温度传感器测试29-34
  • 3.5 温度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性测试34-39
  • 3.6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变压器内部磁场漏磁热损的测量40-52
  • 4.1 变压器内部磁场漏磁热损的测量方案40
  • 4.2 传感器安装位置的确定40-42
  • 4.3 相关器件的选择42-45
  • 4.4 试验安装布设45-50
  • 4.4.1 传感器的安装45-48
  • 4.4.2 传感器的布设48-50
  • 4.5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变压器漏磁热损的数据分析52-60
  • 5.1 变压器风冷散热及油循环散热52-53
  • 5.2 温升试验53-55
  • 5.3 测试数据分析55-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6.1 工作总结60-61
  • 6.2 工作展望61-62
  • 致谢62-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70-72
  • 附录B 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ange Modulator for Spreading Bragg Peak of Heavy Ion Beam[J];1996 Annual Report of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LanZhou;1996年00期

2 ;Bragg Curve Measurements for Heavy Ion Beam[J];1997 Annual Report of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Lanzhou;1997年00期

3 ;Extending Bragg Peak of Heavy Ion Beam and Inactivation Measurement of Melanoma Cell[J];1997 Annual Report of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Lanzhou;1997年00期

4 马秋峰,靳根明,李强,李文建,杨威,党秉荣,王潇,毛瑞士;兰州重离子束治癌Bragg峰展宽装置参数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Application of Bragg Curve Detector for Heavy Nuclear Measurements in AMS[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7年00期

6 吕辰刚;胡志雄;祖鹏;葛春风;武星;;Demodulation System for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 Using Digital Filtering Technique[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8年01期

7 李祖玉,刘国兴,樊治国;一台用于重离子鉴别的Bragg曲线谱仪[J];核技术;1987年04期

8 李强;;减少治疗离子束展宽Bragg峰后沿的计量半影(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11年00期

9 ;A 3D Beam Monitor System for Measuring Beam Distribution and Bragg Curve in Heavy Ion Therapy at IMP[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5年00期

10 邹勇卓;胡鑫;姚军;FORSBERG Erik;;Bragg reflectors based on alternate RHTL-LHTL structure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Science in Engineering);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丽;卓仲畅;苏雪梅;;Slow and fast light in a Bragg gratings F-P cavity[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2 杨仕文;李宏福;;Bragg谐振腔新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3 任国斌;王智;娄淑琴;简水生;;Bragg光纤的能带结构与模式[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马乔生;孟凡宝;常安碧;周传明;;用模式匹配法研究Bragg反射腔[A];四川省电子学会高能电子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慧丹;刘焕文;唐国吉;;矩形Bragg防波堤引起线性长波共振反射的最优配置[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李营;朱钧;李岩;张书练;;Bragg光纤光栅传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小鹏;李杰;戎华北;周金龙;周建华;;少模光纤Bragg光栅及其在折射率测量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威;倪爱清;王继辉;冀运东;;基于光纤Bragg光栅对复合材料冲击累计损伤的检测[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复合材料检测与测试技术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李朝历;何明;姜山;阮向东;武绍勇;王伟;;Bragg曲线探测器在中重核的AMS测量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宝健;梁丽勤;;基于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的水坝健康监测系统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柯;基于全数字超高频雷达海浪Bragg与非Bragg散射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高帆;基于Bragg体光栅的光束近场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林晨曦;Bragg光纤带隙调控光传输特性与工艺制备[D];清华大学;2007年

4 罗彬彬;光纤Bragg光栅传感技术及其生化传感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于永森;Bragg光纤光栅的制作及在传感器和光纤放大器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程旭升;聚合物Bragg光纤光栅的制作及其传感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邹红波;光纤Bragg光栅传感系统若干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吴晓冬;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陆观;光纤Bragg光栅在智能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黄雪峰;光纤Bragg光栅测量理论及其在动力工程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俊飞;反射Bragg波长的信号解调与远程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苏阳;智能电网用光纤Bragg光栅传感解调系统的设计[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3 陈兴毕;变压器漏磁热损特征与光纤Bragg光栅在线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静娴;Bragg光纤传输特性理论分析和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雯;中红外传输空心Bragg光纤[D];清华大学;2009年

6 王晶晶;Bragg光纤的传输特性研究及其结构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袁海龙;红外空心Bragg光纤制备工艺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姚夕林;分布式光纤Bragg光栅传感解调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9 陈强;太阳光自动跟踪及空心Bragg光纤传输系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舒睿俊;光纤Bragg光栅动态应变传感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2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72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