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集成人工电磁超材料的高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7:01

  本文关键词:集成人工电磁超材料的高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磁超材料 负磁导率 无线能量传输 磁耦合谐振


【摘要】:人工电磁媒质,也被称为电磁超材料(Metamaterials),它是指根据电磁学理论由人工设计出、具有许多常规媒质不具备的奇异特性的人工媒质。本文根据人工电磁媒质的设计理论,设计了一种高度亚波长小型化的磁负超材料单元,并将其组成阵列,应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又从理论上分析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机理,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系统的传输特性的影响,将所设计人工电磁媒质阵列应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和距离;最后增加了对多发射谐振器和多接收谐振器组成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MTMR-WPT)的研究,并研究增加电磁超材料对系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设计了一种在介质基板两面都刻蚀平面螺旋结构的负磁导率人工电磁媒质,其波长与单元尺寸比大于307,实现了亚波长小型化的特点。为应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将单元分别组成4?4、6?6、8?8和10?10的阵列,通过仿真验证,其磁负特性和谐振频率与所设计的保持一致。其次,基于磁耦合谐振的原理,分析并设计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并对系统中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通过改变线圈匝数、螺距、线圈宽度、基板介电常数和厚度等不同参数,观察系统的反射系数S11、传输系数S21以及传输效率η等特征量,得到系统的变化规律,并优化了传输系统原型。接下来通过改变收发谐振器间的距离变化和空间位置变化,研究出系统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匹配的条件。通过将接收谐振器在其所在平面内旋转,绕着坐标轴旋转以及绕着发射谐振器旋转,并且在这三种情况下分别增加相应的匹配电路,使得收、发谐振器达到谐振状态,然后对比传输系数S21以及传输效率η等,得出系统的传输特性的变化规律。第三,将之前设计的人工电磁媒质阵列集成在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探索电磁超材料对于能量传输的影响。通过对比加载人工电磁媒质前后,系统在匹配状态下的能量传输效率,可以看出加载人工电磁媒质对于能量传输效率有提高作用,其原理主要是由于材料的磁负特性,磁场穿过超材料后有汇聚的作用。分别使用4?4、6?6、8?8和10?10的阵列,置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可以看出不同阵列大小产生的提高作用不同。由于人工电磁媒质有损耗,因此不是阵列越大对传输效率的提高就越强,选取合适的阵面大小也很重要。增加两层人工电磁媒质材料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可以看出增加两层后,系统的效率提高更多,有效传输距离也更远。第四,从理论分析出发,设计了一种单个发射谐振器,多个接收谐振器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通过调整系统匹配,可以达到将能量同时传递给多个接收谐振器。将人工电磁媒质材料加入到该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可以看出其对系统的传输效率也是有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电磁超材料 负磁导率 无线能量传输 磁耦合谐振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4;TM7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符号对照表13-14
  • 缩略语对照表14-17
  • 第一章 绪论17-25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7-18
  • 1.2 所研究课题的发展以及现状18-22
  • 1.2.1 人工电磁媒质的发展及现状18
  • 1.2.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及现状18-21
  • 1.2.3 基于人工电磁媒质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介绍21-22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安排22-25
  • 第二章 人工电磁媒质的机理分析25-35
  • 2.1 人工电磁媒质的概述25
  • 2.2 电磁超材料的发展及现状25-27
  • 2.3 负折射率电磁超材料理论27-29
  • 2.4 小型化MNG材料的设计29-32
  • 2.5 本章小结32-35
  • 第三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机理分析35-47
  • 3.1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35
  • 3.2 对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理论分析35-44
  • 3.2.1 用耦合模理论分析系统35-40
  • 3.2.2 用经典电路理论分析系统40-43
  • 3.2.3 运用微波网络理论分析系统43-44
  • 3.3 频率分裂现象的分析44-45
  • 3.4 本章小结45-47
  • 第四章 磁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方案分析47-69
  • 4.1 谐振器结构的选择47-49
  • 4.2 谐振器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49-56
  • 4.2.1 改变螺旋宽度49-50
  • 4.2.2 改变螺旋间距50-52
  • 4.2.3 改变介质基板的影响52-55
  • 4.2.4 改变螺旋线圈的匝数55-56
  • 4.3 收发谐振器之间距离的影响56-60
  • 4.4 方向对传输的影响60-67
  • 4.4.1 接收谐振器绕轴旋转对传输的影响61-63
  • 4.4.2 接收谐振器在平面内旋转对传输的影响63-64
  • 4.4.3 接收谐振器绕发射谐振器旋转对传输的影响64-65
  • 4.4.4 接收谐振器绕沿X轴方向平移对传输的影响65-67
  • 4.5 本章小结67-69
  • 第五章 加载人工电磁媒质以及单发多收能量传输系统分析69-93
  • 5.1 引言69
  • 5.2 加载一层电磁超材料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影响69-75
  • 5.2.1 人工电磁媒质材料的结构图69-74
  • 5.2.2 一层电磁超材料位置变化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影响74-75
  • 5.3 加载两层电磁超材料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影响75-77
  • 5.4 单发多收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分析77-81
  • 5.5 单发多收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81-85
  • 5.5.1 单发双收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81-82
  • 5.5.2 单发三收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82-83
  • 5.5.3 加载超材料的单发双收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83-85
  • 5.6 实测示意图及测量结果85-90
  • 5.7 本章小结90-9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3-95
  • 参考文献95-99
  • 致谢99-101
  • 作者简介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P. Veillette;D. Simard;索淑芬;;用高速摄影技术和光谱学研究电弧的特性[J];铁合金;1986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晓熙;刘国希;董蜀湘;;低频下的无线能量传输与磁场通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肖桂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3 于歆杰;;基于磁电层状复合材料的无线能量传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贺少勃;陈远斌;於海武;杨东;郭良福;力一峥;刘勇;刘建国;王琳;;高功率激光放大器中的能量传输[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5 朱春波;;用于移动设备的非接触供电技术应用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贺少勃;陈远斌;於海武;杨东;郭良福;力一峥;刘勇;刘建国;;高功率激光放大器中的能量传输[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江世臣;王水生;张学学;;激光诱导间质热疗中激光能量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和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济南军区某部 冯东明 李旭光 杨发伦;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的革命[N];解放军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鞠兴龙;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拓扑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傅阳;人工心脏经皮能量传输阻抗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石煜;人体胃肠道腔内诊疗微系统无线能量传输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薛凯峰;微机电系统多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阳天亮;经皮能量传输系统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军;体内植入器件的Witricity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7 黄虎;反馈谐振式激光能量传输理论及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江彦;地下能量传输及其传热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贾智伟;胃肠道微型介入式诊疗装置无线供能技术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如;四线圈电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哲;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洮尔根;谐振式全向无线能量发射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磊;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曜;松耦合能量恒功率传输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超;基于电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分析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冷轩;光合作用捕光系统中能量传输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8 刘佳奇;中短距离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修自任;无线能量传输的非线性现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何金梅;基于回复式反射和近场聚焦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17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017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