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注入转移分布因子的概率估计
本文关键词:电力系统注入转移分布因子的概率估计
更多相关文章: 注入转移分布因子 概率估计 贝叶斯线性回归 量测数据 吉布斯采样
【摘要】:电力系统监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于样本信息的电力系统分析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电力系统运行分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转移分布因子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线性化因子,支路开断分布因子、功率传输分布因子、开断传输分布因子等线性化因子均可由注入转移分布因子直接导出,因此,注入转移分布因子在电力系统阻塞管理、安全校验、优化潮流等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上述背景下,文中基于贝叶斯线性回归建模技术与吉布斯采样数值解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量测数据的注入转移分布因子的概率估计方法。该方法除具有基于量测注入转移因子确定性估计方法的优点外,更能够提供概率性的估计结果,在给出注入转移分布因子估计值的同时,量化由于线性化、测量偏差等因素造成的估计误差,为发展具有鲁棒性的电力系统安全评估、调度决策技术提供了必需的决策依据。利用河南省局部输电网络的实际量测数据对所述方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作者单位】: 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关键词】: 注入转移分布因子 概率估计 贝叶斯线性回归 量测数据 吉布斯采样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228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7047,5107708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4EEM022)~~
【分类号】:TM76
【正文快照】: 0引言高压输电网络中,注入转移分布因子(ISF)体现了支路有功潮流与各节点有功注入之间近似的线性映射关系[1-2],表示了系统内某一节点有功注入的变化对支路有功潮流变化的影响。电力网络中几种重要的线性化分布因子,如功率传输分布因子(PTDF),支路开断分布因子(LODF)以及开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顺;周杰娜;罗雪;;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输电阻塞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0期
2 马亮;;智能电网概述[J];新材料产业;2011年03期
3 邹晓松;;日前电力市场静态安全稳定约束阻塞管理[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17期
4 朱民茂;吴政球;叶世顺;方日升;王良缘;;基于机组功率升降约束的超短期阻塞管理模型及算法[J];现代电力;2007年01期
5 吴杰康;李月华;张宏亮;陈国通;;负荷转移因子及其在网损计算中的应用[J];现代电力;2008年03期
6 仲跻极;杜松怀;苏娟;;考虑FACTS及成本的输电阻塞管理方法[J];现代电力;2009年02期
7 李泓泽;王宝;郭森;;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电力市场厂商市场力评估[J];现代电力;2011年03期
8 都亮;刘俊勇;田立峰;杨可;;电力市场环境下秒级可中断负荷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16期
9 邹晓松;罗先觉;彭志炜;常文平;;多预想事故静态电压稳定约束阻塞管理及成本分摊[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0 邹晓松;罗先觉;;基于奔德斯算法的静态安全稳定约束协调控制阻塞管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冬梅,卓峻峰;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算法综述[J];现代电力;2002年03期
2 雷亚洲,王伟胜,印永华,戴慧珠;一种静态安全约束下确定电力系统风电准入功率极限的优化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3 于继来,王江,柳焯;电力系统潮流算法的几点改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9期
4 张丽英;叶廷路;辛耀中;韩丰;范高锋;;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的相关问题及措施[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25期
5 顾承红;艾芊;;基于改进内点法的含风电场的系统最优潮流计算[J];中国电力;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胜,阳晓曦;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影响[J];黑龙江电力;2001年05期
2 刘文颖,高军,李汉香,吴中习,李雅楼;甘肃电力系统参数的规范化管理[J];西北电力技术;2001年01期
3 林因,张明龙,王大光,鄢庆锰,张明建;福建电力系统与外部互联传输能力的初步研究[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2年01期
4 祖月红,王洁,刘影;电力系统中的现代控制技术[J];湖北水力发电;2002年02期
5 周天寿;电力系统的全局动力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巴斯大学电力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介绍[J];电网技术;2004年13期
7 ;巴斯大学电力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介绍[J];电网技术;2004年15期
8 ;巴斯大学电力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介绍[J];电网技术;2004年23期
9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21届学术年会会议纪要[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5年06期
10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红;;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周孝信;;面向21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王大光;;“大机组小电网”电力系统与大容量电力系统互联初步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张步涵;孙海顺;熊信银;尹项根;吴耀武;;《电力系统》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刘刚;张尧;;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教学实践性的探索——以《电力系统多媒体展示》软件辅助教学[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王德林;王晓茹;;基于连续体模型的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周孝信;;面向21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李朝霞;;适应大局发展,保持本系特色[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戴玉松;;关于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培养方向,学生实习中的一些问题[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参与者的改变:力争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型电力企业[N];国际商报;2007年
2 文锦;国产飞机航空电力系统将由陕出品[N];陕西科技报;2009年
3 鸿宾;IBM与电力系统“亲密接触”[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4 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陆延昌;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国际一流的电力系统[N];中国电力报;2001年
5 介曼莹 孟祥武;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N];中国电力报;2006年
6 实习记者 秦韵;丹东自主研发电力系产品[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7 记者 王海蕴;我国电力系统恢复研究全球领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IBM与电力系统“亲密接触”[N];网络世界;2001年
9 本报记者 谢仁贵 金富怀;电力系统选手几乎囊括所在奖项的前三名[N];中国电力报;2000年
10 黄梅;推动全球电力系统技术创新[N];国家电网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美菊;电力系统混沌动力学行为分析与控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德林;电力系统连续体机电波模型与机电扰动传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赵洪山;电力系统混杂建模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4 王宝华;电力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与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劲松;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徐东杰;互联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方法与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年
7 陈波;电力系统不良数据辨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汤涌;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机电暂态与中长期动态过程)仿真技术与软件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2年
9 高毅;交直流电力系统稳定性仿真的多速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刘红超;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模态分析和柔性协调控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管理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张纪平;电力系统混杂动态仿真平台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3 姜懿郎;电力系统大范围时滞稳定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滕波;电力系统自适应鲁棒H_∞控制[D];东北大学;2008年
5 韩哲哲;电力系统混沌振荡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6 寇岩;电力系统输电断面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州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非线性模态分析方法及分析软件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韩志勇;电力系统共振机理低频振荡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9 张纲;基于故障树和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冯懿;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不良数据辨识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39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03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