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电阻网络模拟
本文关键词: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电阻网络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掺杂氧化铈 碳酸盐 复合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随机电阻网络
【摘要】:为了降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操作温度,一系列氧化物-无机盐复合电解质被成功的开发了出来,其中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是近年来研究最多,也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种。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中O2-和H+的共同传导促进了电池性能的提升。但是,迄今为止,对复合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制尚有不同的认识。数值模拟是研究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有效方法。对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进行数值模拟将对复合电解质的制备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次用两相随机格点模型模拟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进而将格点模型转化为电阻网络模型对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的导电性能进行了模拟。根据复合电解质中离子传导机理的不同,本文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讨论。首先,两相界面对离子的传导无作用时,主要考察了碳酸盐相体积分数、掺杂氧化铈颗粒大小及温度对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影响,并将模拟计算值与钐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电导率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值与计算值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其次,两相界面对离子的传导起促进作用时,除了考察碳酸盐相含量及两相颗粒大小对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影响外,还考察了相界面对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电解质的电导率随着碳酸盐含量的增多先增大后减小,而且两相颗粒越小,分布越均匀,复合电解质的导电性能越好。另外,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同样具有较好的吻合性。以上结果说明电阻网络法是研究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掺杂氧化铈 碳酸盐 复合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随机电阻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1.4;TB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8-29
- 1.1 燃料电池技术8-9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概述9-12
- 1.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10-11
- 1.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展趋势11-12
-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12-16
- 1.3.1 阳极材料12
- 1.3.2 阴极材料12-13
- 1.3.3 电解质13-16
- 1.4 DCO-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的研究现状16-23
- 1.4.1 DCO-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的制备方法16-17
- 1.4.2 DCO-碳酸盐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影响因素17-21
- 1.4.3 DCO-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理21-23
- 1.5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计算23-27
- 1.5.1 渗流理论23-24
- 1.5.2 有效介质理论24-26
- 1.5.3 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数值模拟26-27
- 1.5.4 DCO-碳酸盐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模拟27
- 1.6 本文研究内容27-29
- 第二章 DCO-碳酸盐复合电解质电导率的计算方法29-44
- 2.1 格点模型的建立29-32
- 2.1.1 格点模型的建模思想29-30
- 2.1.2 格点模型的建模过程30-32
- 2.2 电阻网络模型的生成32-38
- 2.2.1 当相界面对离子传导无作用32-34
- 2.2.2 当相界面对离子传导起促进作用34-38
- 2.3 复合电解质电导率的计算方法38-44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44-61
- 3.1 当相界面对离子传导无作用44-52
- 3.1.1 格点模型中每一维度上的格点数N的选取44-45
- 3.1.2 碳酸盐相体积分数的影响45-47
- 3.1.3 两相颗粒粒径比的影响47-49
- 3.1.4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49-51
- 3.1.5 小结51-52
- 3.2 当相界面对离子传导起促进作用52-61
- 3.2.1 碳酸盐相体积分数的影响52-54
- 3.2.2 界面电导gb的大小的影响54-55
- 3.2.3 两相颗粒粒径比的影响55-57
- 3.2.4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57-59
- 3.2.5 小结59-61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7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勋,何凤鸣,张建平;灰浆中碳酸盐来源的探讨[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0年01期
2 李海明;;石灰窑中石灰球粒径与其残留碳酸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J];造纸化学品;2010年02期
3 戴旭东,陈国利,邝冠群;试论含高碳酸盐硫铁矿的工业利用问题(续前)[J];硫酸工业;1977年06期
4 J.M.Williams;磷酸盐浮选中的碳酸盐脱除[J];化工矿山技术;1983年05期
5 贾绍篪;;论含高碳酸盐硫铁矿的熔烧与工业利用问题[J];河北化工;1988年04期
6 刘忠战,于坚;微机技术在碳酸盐含量测定分析仪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90年02期
7 李忠海,何明,陈建华;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土壤中的碳酸盐[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李平科,盛志纬;地表高碳酸盐含量地区△C应用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02期
9 王玮;;电镀杂质废渣——碳酸盐的利用[J];电镀与环保;1983年03期
10 黄福堂;吴西湖;郑秀菊;魏灵哲;邹信芳;;TSY—1型碳酸盐测定仪的研制与试验[J];国外油田工程;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百群;吴金水;;土壤中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值的估算方法[A];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代宽;李心清;赵彦龙;江伟;胡璐;;中东亚旱区表土CaCO_3含量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豆;天山大龙池与柴达木盆地尕海过去2000年沉积记录[D];兰州大学;2015年
2 黄菊秀;离子色谱法测定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袁超伟;掺杂氧化铈—碳酸盐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电阻网络模拟[D];天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0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05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