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ronoi图方法的近场动力学键理论及热电耦合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Voronoi图方法的近场动力学键理论及热电耦合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场动力学 边界效应 Voronoi图 热电耦合 热电效应
【摘要】:高效的热电器件是热电发电技术应用的核心,而热电耦合效应的精确模拟是热电器件设计的关键,为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在宏观层面,研究工作中采用的数值方法主要是以有限元理论为代表的基于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该类方法在处理连续问题时特别有效,但对于非连续场问题则显得有些乏力,如热电器件在服役过程中可能出现裂纹等现象。为此,本文采用近场动力学对热电器件设计中极为关注的热电耦合效应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经典近场动力学中存在的边界效应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近场动力学键理论,该理论通过Voronoi图的方法确定粒子在求解域中的体积及粒子间的作用面。这一新的键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经典近场动力学键理论中存在的边界效应问题,同时还突破了其对材料泊松比只能为固定值的限制。2.借鉴上述基于Voronoi图的键理论,建立了含Seebeck效应以及Peltier效应的传热键和导电键模型,以此为基础,结合高斯定理建立了含热电效应的热电耦合近场动力学理论。随后给出了在近场动力学理论中,热电耦合场分析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3.详细推导了热电耦合分析的离散格式,建立了以系统矩阵为基础的热电耦合场分析方法,及针对各种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结合算例验证了热电耦合近场动力学理论及数值方法的正确性。4.采用上述数值方法对热电器件的热电转换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热电器件的几何特征及裂纹对热电器件的发电效率的影响规律。对于完美器件来说,热电材料的热电转换效率主要取决于半导体截面积与顶部导流板的面积之比。
【关键词】:近场动力学 边界效应 Voronoi图 热电耦合 热电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热电耦合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9-10
- 1.3 近场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10-13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基于Voronoi图的近场动力学键理论15-29
- 2.1 引言15
- 2.2 近场动力学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15-20
- 2.2.1 传统的近场动力学理论简介15-16
- 2.2.2 近场动力学中的本构方程16-18
- 2.2.3 近场动力学算法的缺陷18-20
- 2.3 近场动力学算法的修正20-28
- 2.3.1 长程力模型及平衡方程的修正20-22
- 2.3.2 基于Voronoi图的数值算法22-26
- 2.3.3 算例验证26-28
- 2.4 小结28-29
- 第3章 含热电效应的热电耦合近场动力学理论29-41
- 3.1 引言29
- 3.2 热电耦合现象29-30
- 3.3 含热电耦合现象的传热键与导电键30-31
- 3.4 热电耦合问题的平衡方程31-35
- 3.5 热电耦合场中边界问题的特殊考虑35-40
- 3.6 小结40-41
- 第4章 热电耦合近场动力学分析程序的实现41-54
- 4.1 引言41
- 4.2 数值方案41-49
- 4.2.1 系统矩阵的建立41-46
- 4.2.2 边界条件的引入46-49
- 4.3 数值计算流程49-50
- 4.4 程序有效性验证50-53
- 4.5 小结53-54
- 第5章 热电器件发电效率的近场动力学模拟54-62
- 5.1 计算模型54-56
- 5.2 粒子密度敏感性考察56-57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57-61
- 5.3.1 热电器件温度、电势分布特性分析57-59
- 5.3.2 热电器件模型尺寸其发电效率的影响59-61
- 5.4 小结61-6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6.1 结论62
- 6.2 展望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清海;李高峰;肖晟浩;;电子器件热电制冷温度条件的优化[J];半导体光电;2014年02期
2 李春秀;杜群贵;陈水金;;Bi_2Te_3热电材料性能参数测试[J];电源技术;2014年07期
3 贾琦;舒歌群;田华;卫海桥;梁兴雨;孙秀秀;;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梯级分段温差电单偶模拟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年01期
4 黄俊;吴红飞;许鹏;邢岩;;集中-分布混合式热电发电系统分布式MPPT控制方法[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5年02期
5 王记;陈威;毛玉博;叶飞虎;;多孔介质强化池内沸腾换热特性[J];低温与超导;2015年03期
6 谷新保;周小平;;含圆孔拉伸板的近场动力学数值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15年05期
7 黄丹;章青;乔丕忠;沈峰;;近场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J];力学进展;2010年04期
8 陈林根;孟凡凯;戈延林;孙丰瑞;;半导体热电装置的热力学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24期
9 张泠;卢豪;刘忠兵;;热电热泵在非设计工况条件下的性能分析[J];科技导报;2014年03期
10 沈峰;章青;黄丹;赵晶晶;;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的混凝土轴拉破坏过程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1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林根;孟凡凯;孙丰瑞;杨博;;钢铁工业余热回收新技术——热电发电[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何为;王世学;;ZT值温度依存性对温差发电器热电性能的影响[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岳峰;基于模拟的岩石类材料在动载作用下的裂缝扩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田浩;非局部扩散模型的快速算法[D];山东大学;2013年
3 张祺;基于材料耦合效应的环境能量回收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毛佳妮;实际热电制冷系统的动态特性及热—电转换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梁高卫;基于热电转换的铝电解槽侧壁余热发电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柳长昕;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实验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周泽广;温差发电器的传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毛佳妮;实际热电制冷系统的动态特性及热—电转换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徐计元;环路热管蒸发器毛细结构优化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孟境辉;微型热电系统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与性能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yN乐;基于近场动力学的FRP层压板建模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张晓芳;水冷式半导体冰箱制冷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3 张维;微小平板型环路热管在电动汽车电池散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沈辉;PbTe基温差发电器及其半固态粉末微成形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欧强;一种采用热开关的温差发电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陈进龙;高功率密度空间电源放电变换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陈岗;基于温差发电的工业无线测温系统设计[D];中南大学;2013年
8 钱小龙;热电制冷技术应用于电子器件热管理的数值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银涛;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林珊珊;硅化物热电材料的合成与物性[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22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12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