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撑石墨烯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支撑石墨烯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石墨烯膜 过渡金属氧化物 硅纳米颗粒 自支撑柔性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设备,已经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上面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和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高的输出电压、更高的工作温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能、以及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柔韧性。对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而言,电极活性材料的改进和革新是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核心和关键。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商业化的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低(372 mAh g-1),不能满足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要求,研发其可代替材料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和硅负极材料就有更高的比容量,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负极材料,然而因其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容量衰减过快的问题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瓶颈。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和极好的力学强度,可以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和硅负极的载体,抑制其充放电过程中体积效应,达到改善其性能的目的。因而,本论文通过制备石墨烯和过渡金属氧化物三维复合材料,以及石墨烯和硅纳米颗粒三维复合材料,考察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材料的结构,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首先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将其水溶液抽滤成膜并还原后得到了自支撑的石墨烯膜,然后再通过简单的溶剂热-热分解法在石墨烯膜的表面生长出多孔的Co3O4纳米片阵列,得到自支撑的Co3O4纳米片/石墨烯复合膜材料。SEM结果表明Co3O4纳米片之间相互贯穿,形成一个三维有序多孔的纳米片阵列,且Co3O4纳米片是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将这种复合膜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高达453 mAh g-1,倍率性能测试中,电流密度从100 mA g-1逐渐增大到2000 mA g-1,在这些不同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循环10次后再返回到100 mA g-1的电流密度时,其可逆容量可恢复到650 mAh g-1,表现出较纯的石墨烯膜和纯的Co3O4粉末更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了MnO2纳米线,然后将其加入到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超声分散搅拌均匀,然后再将该均匀的混合溶液抽滤成膜,还原后得到了自支撑MnO2纳米线/石墨烯复合膜。SEM的测试结果表明,还原以后的MnO2纳米线/石墨烯复合膜具有多孔结构,MnO2纳米线均匀地夹杂在石墨烯的片层之间。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20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高达480 mAh g-1。倍率性能测试中,电流密度分别为100、200、500、1000、2000 mA g-1时,其可逆比容量分别是900、600、400、300、200 mAh g-1。它表现出比纯MnO2纳米线更加优异的性能,改善了纯MnO2的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3.将表面功能化处理的Si纳米颗粒和氧化石墨烯水溶液进行超声分散,搅拌均匀,利用Si纳米颗粒表面的氨基和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基团之间的缩合反应,使得Si纳米颗粒均匀的附着在氧化石墨烯片上面,经过抽滤成膜和还原以后得到自支撑的Si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膜。SEM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复合膜是一种层状结构的多孔膜,Si纳米颗粒均匀的负载在石墨烯片上面并夹在片层之间的多孔结构当中。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4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00 mAh g-1,充电比容量为1350 mAh g-1,对应的库伦效率为54%,且7次循环以后库伦效率就一直保持在98%以上,经历1300次循环以后复合膜的可逆比容量仍具有660 mAh g-1。倍率性能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分别为100、200、500、1000、2000 mA g-1时,其可逆比容量分别是1718、1206、864、598、307 mAh g-1。显著地改善了纯Si纳米颗粒容量衰减太快、循环稳定性差、循环寿命短、体积膨胀效应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13.71;TM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本雪;张雄福;刘海鸥;王同华;王金渠;王安杰;;新型炭基-沸石复合膜材料的合成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5年S1期
2 武春瑞;张守海;杨大令;蹇锡高;;耐高温复合膜的制备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尝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1期
3 康启来;;复合膜检测的取样技巧[J];印刷世界;2007年02期
4 兰俊杰;马莺;;高直链玉米淀粉基复合膜的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12期
5 王振成;张海滨;金伟;;炭/硅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4期
6 李新利;蒋炜;梁斌;;钯铜复合膜透氢性和稳定性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7期
7 邱增英;钟世安;;烟酸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8 李小瑞;沈一丁;李刚辉;赖小娟;;疏水化淀粉基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5期
9 毛庆辉;毛志平;;酚酞型聚芳醚砜/蛭石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何群华;;碱醇体系下铝塑复合膜的铝塑分离研究[J];广州化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礼平;资名扬;胡碧君;温其标;;天然高分子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富;左丹英;操建华;朱宝库;徐又一;;有机/无机支撑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庆岭;王同华;张志国;梁长海;郭洪臣;邱介山;曹义鸣;;新型炭/T型分子筛复合膜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4 李安武;熊国兴;谷景华;郑禄彬;;金属陶瓷复合膜的制备[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范晓丹;张襄楷;徐廷献;;烟气脱硫用γ-Al_2O_3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6 雷启福;钟世安;杜邵龙;彭密军;周春山;;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合成及其拆分性能研究[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丹;徐海生;王斌;杨昌正;;氧化铝-高分子多孔复合膜[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许振良;;分子印迹复合膜制备及其手性药物分离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苗睿瑛;方勇;唐玲;李建玲;王新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离子液体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宋玉军;孙斌;孙本惠;亨利·劳伦斯;;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结构与性能可控的超薄复合膜的成膜机理(英文)[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铝包;复合膜在我国医药软包装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孙志明;复合膜质量控制[N];中国包装报;2008年
3 林其水;复合膜生产中两种常见问题的分析处理[N];中国包装报;2008年
4 罗小明;2010软包装复合膜加工技术交流会在庵埠结束[N];中国包装报;2010年
5 孙平;生产复合膜应关注环保[N];中国包装报;2003年
6 巩海江 赵佩星 鹿晓红;广生药用铝箔复合膜项目昨日竣工投产[N];晋中日报;2010年
7 科讯;药品包装用复合膜的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3年
8 川文;复合膜生产工艺日趋完善[N];中国包装报;2004年
9 李;山东全面推行食盐复合膜小包装[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晓英;药品包装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N];中国包装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会见;TDPA改性BaTiO_3/PVDF介电复合材料的储能及电子辐照损伤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林志峰;无机及有机材料复合膜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武春瑞;杂萘联苯聚醚酰胺超滤膜及其复合膜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宇峰;超低压高通量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5 魏菊;杂萘联苯聚醚砜酮超滤膜及其复合膜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马静;生物粘合启发下渗透蒸发复合膜的制备与酯化反应强化[D];天津大学;2010年
7 王明明;抗氧化耐酸分离CO_2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安然;导电高分子复合膜材料及其电化学器件[D];清华大学;2012年
9 王枢;抗污染油水分离复合膜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黄机质;聚四氟乙烯膜拉伸成孔机理及其弹性复合膜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英;玉米醇溶蛋白修饰细菌纤维素基复合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汉泉;亲水性陶瓷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孝丽;Ag基透明导电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闫美玲;无水磷酸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及乙酰化改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吴艳;聚乳酸/聚己内酯/百里香酚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瑞麟;纳米TiO_2/Ag~+/壳聚糖膜制备及保鲜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张华超;壳聚糖/牛蒡提取液复合膜制备及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朱军勇;高通量、耐污染荷电纳滤复合膜制备及其脱盐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林长生;SiO_2/Al_2O_3/PET复合膜的制备及其透湿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吕惠玲;聚苯胺/氧化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中性介质中的电化学活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8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19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