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氟化钴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09:15

  本文关键词: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氟化钴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oF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碳包覆 石墨烯


【摘要】:近年来金属氟化物作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高理论比容量和高理论电压而受到特别的关注,其中氟化钴的理论容量高达553 m Ah g-1,理论电压2.85 V vs.Li+/Li,是极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但已报导的研究十分有限,尚缺乏全面的研究。氟化钴作为正极材料的最大问题是它的离子和电子传导率低造成循环性能很差。本文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氟化钴,并针对材料导电性差的问题,通过表面包覆和原位复合的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改善,并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脱附测试、热重分析测试、循环伏安测试、电池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做了较全面的分析测试。本课题使用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氟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微观形貌为直径1-3μm的Co F2微球。选择碳纳米管作为本课题电极构筑的导电碳,合成的Co F2以50 m A g-1电流密度充放电循环首次放电容量500 m Ah g-1,但50次循环后容量只剩12 m Ah g-1。容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本身低的电导率、充电过程发生的反应可逆性较差和活性物质会溶解在电解液中。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让合成的Co F2颗粒表面吸附一层葡萄糖分子,惰性气氛下高温分解留下一层薄的非晶态碳,起到提高材料导电性和减少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溶解的作用。合成的Co F2@C复合材料以50 m A g-1电流密度充放电循环首次放电容量高达602 m Ah g-1,50循环后容量为44 m Ah g-1,即使以更高的100 m A g-1和200 m A g-1电流密度充放电循环经过50次循环稳定后容量也能保持40 m Ah g-1以上。这一结果表明碳包覆可以提高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采用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了Co F2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石墨烯均匀分散在溶液中后Co F2的形核与晶体生长都发生在石墨烯的表面,原位复合保证了Co F2与石墨烯的紧密结合。石墨烯包覆抑制了SEI膜的形成,降低了首次放电容量,但是循环性能提高明显,以50 m A g-1电流密度充放电循环50次后容量还可以保持62m Ah g-1。证明石墨烯复合是提高Co F2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Co F2导电性差和易溶解在电解液中的问题进行了两种不同思路的改性并都使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取得较大的提高。其次对Co F2及其复合材料进行的较为全面的表征测试填补了Co F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仕群;胡佳山;;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评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2 戴忠旭,詹晖,周运鸿,桂嘉年,王仁卉;尖晶石锂锰氧化物中氧缺陷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3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4 屠德周;雷永泉;陈立新;吕光烈;魏范松;;退火处理对La-Mg-Ni-Co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3期

5 余祖孝;陈建;郝世雄;韩选平;;添加剂对铝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7年06期

6 孙泉胜;肖来荣;;Zn-0.3Bi-0.06Ti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12年03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许树茂;陈杰勇;邓淇彬;高爱梅;舒东;;不同掺炭比例对超级电池负极铅膏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蓄电池;2013年05期

9 李运姣,常建卫,李洪桂,赵中伟,孙召明,霍广生,孙培梅;富锂型掺钴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林艳;崔晓兰;单忠强;田建华;刘肖燕;;不同粘结剂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刘恩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涛;锂离子电池用硅基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3年

7 邓洪贵;储能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梅涛;层状钴基、碳基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占丹;锰基化合物的形貌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王利娟;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志同;钒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莎;多巴胺炭球及MOFs@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燕平;氢驱动化学反应法制备Li_xal_ySi_z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康怡然;纳米二氧化锰/碳材料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亦弛;低维氧化钼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涛;Fe-Mn-Ti-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申亚举;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Ti_2(P0_4)_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9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299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