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多逆变器并联微电网负载电流扰动抑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7:33

  本文关键词:多逆变器并联微电网负载电流扰动抑制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电网 下垂控制 多逆变器并联 鲁棒电压控制


【摘要】:分布式发电技术将发电装置直接安装在负荷现场或邻近点就地供电,其高效灵活的发电方式使新能源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然而分布式发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单机接入成本过高、接入大电网时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等。基于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微电网将随机分布的可再生能源与集中的用户需求整合到一起,是未来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微电网作为局域性发电系统,有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工作模式。当微电网工作在孤岛模式时,系统内负载的频繁切换或者接入非线性负载都有可能导致微电网系统出现电压波动、电流谐波增大等电能质量问题。因此,针对负载电流扰动的抑制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首先介绍微电网系统总体框架,确定单相光伏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其次分析研究了微电网孤岛运行时,逆变器采取的下垂控制策略。然后针对LC滤波器闭环控制的反馈引出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传统的多环反馈控制器。最后对逆变器的传统控制方法进行线性负载及非线性负载条件的仿真实验。(2)针对微电网在负载电流扰动时,并联逆变器之间的功率均分精确度降低,电压波形畸变率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抗负载电流扰动的鲁棒电压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了指令电压做控制器的前馈补偿,实现对闭环控制系统的降阶,然后在控制器中巧妙的引入负载电流补偿,从根本上解决了负载电流扰动对闭环控制系统的影响。同时,在频域上分析了所提控制方法的稳定性,讨论对比了两种不同电压补偿方式的控制效果。最后对逆变器采用抗负载电流扰动的鲁棒电压控制方法进行了线性负载及非线性负载条件的仿真实验。(3)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首先介绍了逆变器设计的一些关键元器件的选型,并针对系统设计的几个重要硬件模块及关键的软件程序流程图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在实验平台上对所提控制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所提的抗负载电流扰动的鲁棒电压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负载电流扰动、缩短负载切换的暂态过程、降低逆变器之间的环流并实现逆变器之间功率的精确分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727;TM4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4年01期

2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3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5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7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8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9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10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君杰;冯峰;林新春;段善旭;康勇;;用于逆变器并联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明智;智能微型电网系统孤岛模式中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逸超;微网逆变器并联及电能质量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3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何国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欢;含混合储能的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世超;基于电流下垂控制的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功率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徐国蕊;微网中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分析及功率精确分配控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杨盼盼;光伏逆变器并联控制及谐波环流抑制方法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凌文青;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唐福顺;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谐振抑制[D];燕山大学;2016年

7 杨硕;风光互补发电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周红娟;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雪;离网型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李洪刚;逆变器并联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05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305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7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