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CAN总线的并联式多逆变器风电并网控制系统

发布时间:2017-12-28 00:11

  本文关键词:基于CAN总线的并联式多逆变器风电并网控制系统 出处:《电子器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风力发电 CAN总线 并联系统 多机通信


【摘要】:为了实现多逆变器并联风电系统信息交互和同步控制,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多逆变器并联风电并网系统控制方法。建立了共直流母线并联型拓扑的等效平均模型,利用CAN总线控制各逆变器正弦参考电压的幅值以均分并网功率。采用TMS320F28335实现全数字化并联风电系统设计,并基于55 k W永磁风电样机对所提方法进行性能验证。实验表明,CAN总线同步驱动方法保证了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据交互性和同步性。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of the multi inverter parallel wind power system, a control method of multi inverter parallel wind power grid connected system based on CAN bus is proposed. The equivalent average model of the common DC bus parallel topolog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sinusoidal reference voltage of each inverter is controlled by CAN bus to divide the grid power equally. The full digital parallel wind power system is designed by TMS320F28335,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based on the 55 K W permanent magnet wind power prototype.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synchronous driving method of CAN bus ensures the data interactivity and synchronism of the multi inverter parallel system.
【作者单位】: 贵阳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贵阳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J[2013]2026) 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3(1492) 贵阳学院工程装备电控单元产学研培育基地项目(20130035138) 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黔科合LH字[2014]7198号,J字LKG[2013]34)
【分类号】:TM464;TM614
【正文快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能源的日益紧缺,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2]。为了将由风能转换而来的电能输送到电网,通常需要由变流器将其转换为幅值、频率、相位与电网相一致的电能,从而实现系统的并网运行。由于国内MW级风力发电系统多为690V等级,且变流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正;赵荣祥;杨欢;汤浩;金磊;朱明磊;汤胜清;;多功能并网逆变器及其在微电网电能质量定制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12年05期

2 周宝龙,岳继光,萧蕴诗;基于CAN控制器的对等式单片机多机系统的通信[J];电子技术应用;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凤华,王喜明,吕锐,张双明;基于Web的铝电解综合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实现[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王曙光,周强,赵勇;国产定量仪CAN通讯功能的实现[J];中华纸业;2005年01期

3 孙立辉,原亮;基于CAN总线的双机冗余系统设计方法[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2年09期

4 彭广;曹建;;一种工业现场应用的USB-TO-CAN转换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1期

5 孔磊,吴庆宪;用于网络控制实验系统的CAN通讯卡的设计[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1期

6 黄建明;吴春华;许富强;;基于相序解耦谐振控制器的基波正序电压相位检测方法[J];电网技术;2013年03期

7 年珩;於妮飒;曾嵘;;不平衡电压下并网逆变器的预测电流控制技术[J];电网技术;2013年05期

8 高志强;孟良;梁宾;唐宝锋;范辉;孙中记;;光储联合发电系统控制策略[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9 陈X;陈昌旺;刘涤尘;;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的瞬时补偿策略[J];电网技术;2013年11期

10 杨欢;赵荣祥;辛焕海;汪震;甘德强;;海岛电网发展现状与研究动态[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瑞琪;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协调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谭兴国;微电网复合储能柔性控制技术与容量优化配置[D];山东大学;2014年

3 申科;模块化多电平功率变换系统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刘全伟;三相交流微电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曾正;多功能并网逆变器及其微电网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冠华;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流量检测仪表与系统的研究开发[D];浙江大学;2002年

2 吕书丽;RISC处理器上CANBus协议的软件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3 康凯;基于综合型数据融合网络的智能报警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王中心;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电力自动化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大学;2002年

5 吴军;基于Web的铝电解信息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2年

6 杨洁;CAN总线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学院;2002年

7 齐永;基于CAN总线的网络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8 郑长征;基于CAN总线的自动化模块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苏国辉;基于CAN-bus的数字电液控制系统应用研究—硬件设计[D];长安大学;2003年

10 孔磊;数字随动系统实验平台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工控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荣;张铁良;丁明;苏建徽;汪海宁;;光伏并网发电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统一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8期

2 曾正;杨欢;赵荣祥;;基于突变决策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综合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1期

3 唐会智,彭建春;基于模糊理论的电能质量综合量化指标研究[J];电网技术;2003年12期

4 荆平;郭剑波;赵波;周飞;王志冰;;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英文)[J];电网技术;2009年15期

5 Bartosz Wojszczyk;Omar Al-Juburi;王靖;;分布式发电的高覆盖率对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影响分析(英文)[J];电网技术;2009年15期

6 康龙云;郭红霞;吴捷;陈思哲;;分布式电源及其接入电力系统时若干研究课题综述[J];电网技术;2010年11期

7 季阳;艾芊;解大;;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协同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0年12期

8 张丽;徐玉琴;王增平;李雪冬;李鹏;;包含同步发电机及电压源逆变器接口的微网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1年03期

9 黄毕尧;李建岐;权楠;刘国军;王智慧;渠晓峰;熊晓方;钟丽梅;王凯睿;;基于工频畸变信号的分布式发电孤岛检测[J];电网技术;2011年05期

10 彭宗乾;MCS-51单片机多机通信的组成原理及通信程序[J];电子技术应用;199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4年01期

2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3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5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7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8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9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10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君杰;冯峰;林新春;段善旭;康勇;;用于逆变器并联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何国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欢;含混合储能的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世超;基于电流下垂控制的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功率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海先;分布式逆变器并联控制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5年

5 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俞宏霞;基于网络控制及功率下垂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10 周元峰;微网中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3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343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f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