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并网光伏发电单元建模
本文关键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并网光伏发电单元建模 出处:《电网技术》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光伏发电单元 参数辨识 粒子群算法 比例积分控制
【摘要】:以状态空间平均法为基础,建立了单级式并网发电系统单元的模型,主要包括3个部分:光伏阵列、逆变器及控制器、并网侧LC滤波器和线路等环节的等效阻抗,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分步辨识内环和外环模型参数。首先在d轴内环控制器的参考电流上施加阶跃扰动,辨识内环控制模型的参数;然后简化等效内环控制器模型为一阶惯性环节,辨识其模型参数;最后在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输出侧的直流电压上施加阶跃扰动,以等效内环控制模型为基础,辨识外环控制模型的参数。在Matlab中分别建立光伏并网发电单元系统的详细模型和所提的传递函数模型,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
[Abstract]:The state space average method based on a single-stage grid connected power system unit model, mainly includes 3 parts: photovoltaic array, inverter and controller, the equivalent impedance of grid side LC filter and line link,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y using inner and outer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In the first reference current d the shaft of the inner loop controller is applied on the step disturbanc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inner control model; then the simplified equivalent model for the inner loop controller is one order inertial link to identify model parameters; finally the DC voltage in the photovoltaic array maximum power point is applied on the output side of the step disturbance, the equivalent inner loop control model, the outer ring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control model. Detailed models were built in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in the Matlab unit and the transfer function model, results verified the proposed model.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370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5A103)~~
【分类号】:TM615
【正文快照】: 参数;然后简化等效内环控制器模型为一阶惯性环节,辨识其模型参数;最后在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输出侧的直流电压上施加阶跃扰动,以等效内环控制模型为基础,辨识外环控制模型的参数。在Matlab中分别建立光伏并网发电单元系统的详细模型和所提的传递函数模型,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许洪华;赵海翔;彭燕昌;;并网光伏电站动态建模及仿真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4期
2 鞠平;秦川;黄桦;吴峰;金宇清;;面向智能电网的建模研究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1期
3 许洪华;;中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研究(英文)[J];电网技术;2007年20期
4 何国庆;许晓艳;黄越辉;赵海翔;王伟胜;;大规模光伏电站控制策略对孤立电网稳定性的影响(英文)[J];电网技术;2009年15期
5 焦阳;宋强;刘文华;;光伏电池实用仿真模型及光伏发电系统仿真[J];电网技术;2010年11期
6 刘东冉;陈树勇;马敏;王皓怀;侯俊贤;马世英;;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综述[J];电网技术;2011年08期
7 郑凌蔚;刘士荣;谢小高;;基于改进小波神经网络的光伏发电系统非线性模型辨识[J];电网技术;2011年10期
8 蔡国伟;孔令国;杨德友;潘超;孙正龙;;大规模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建模与运行特性研究[J];电网技术;2012年01期
9 孙浩;张曼;陈志刚;刘志文;谢小荣;姜齐荣;;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通用性机电暂态模型及其与电磁暂态模型的对比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年03期
10 苏建徽,余世杰,赵为,吴敏达,沈玉梁,何慧若;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J];太阳能学报;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康模;陈长缨;于志刚;刘兴华;刘小冲;赵俊;;太阳电池的负载匹配理论与负载变换技术[J];半导体光电;2009年02期
2 施敏;王强;孙玲;;ITO/Si/Al结构太阳电池pn结光电特性仿真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0年04期
3 洪岳;陈长缨;王康模;邓椺;傅倩;;基于电流单参量控制的MPPT系统的设计[J];半导体光电;2011年01期
4 杨文燮;胡仁杰;卢志伟;;光伏模拟器的设计及仿真验证[J];半导体光电;2012年03期
5 李志敏;甘家梁;徐翠琴;谈怀江;;光伏并网的控制策略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的仿真分析[J];变频器世界;2012年05期
6 王鑫磊;张皓;李振华;;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的分析与改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齐志远;王生铁;;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变电流快速充电的研究[J];蓄电池;2008年04期
8 肖俊明;杜迎虎;李燕斌;祝海明;刘鹏程;;光伏系统蓄电池二阶段快速充电法的研究[J];蓄电池;2012年01期
9 辜渝嘉;金小军;赵翔宇;金仲和;;皮卫星在轨能量平衡仿真及实验[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6期
10 王玉龙;褚金奎;赵开春;张娜;姚弘轶;;仿生微纳导航系统的光电薄膜仿真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刚;龚威;潘雷;高瑞;王贝贝;;基于OIF-Elman网络的光伏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国荣;瞿晓丽;苏建徽;刘宁;董康;;基于动态电容充电的光伏阵列Ⅰ-Ⅴ测试仪[A];2009安捷伦科技节论文集[C];2009年
3 侯世英;庹元科;;双频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亚宁;;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5 徐公林;张铁龙;;人工鱼群算法在电力系统负荷模型参数辨识中的应用[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6 谢会玲;宁艳;鞠平;罗建裕;朱寰;王小英;;电力系统参数灵敏度与可辨识性的关系[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吴磊;孙黎霞;高运华;鞠平;;同步发电机几种模型与参数的关系[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赵耀;赵庚申;程如岐;郭天勇;;微网中直流母线能量优化利用方法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雷一;崔颖东;周勇;曹彬;谢渝春;蒋石强;;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的建模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傅望;罗时武;青志明;;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输出特性方程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冰;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于蓉蓉;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龚宇雷;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何人望;基于IGCT的逆变技术若干应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汉奇;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系统小干扰稳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欧阳名三;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管理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周鲲鹏;基于在线动态等值和能量函数法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王培珍;光伏阵列故障状态的识别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周建旭;水电站水机电系统振动特性和稳定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唐西胜;超级电容器储能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及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晓艳;并网光伏电站模型及其运行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王鑫磊;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系统[D];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
3 张琪祁;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武斌;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最大功率点的研究与分析[D];东华大学;2010年
5 顾雪霏;单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MPPT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1年
6 王磊;基于生物网络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王卫星;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朱运周;分布式太阳能农村户用系统的研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9 许方圆;光伏并网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志强;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2 刘素琴,黄可龙,刘又年,李林德,陈立泉;储能钒液流电池研发热点及前景[J];电池;2005年05期
3 汪海宁,苏建徽,张国荣,茆美琴,丁明;光伏并网发电及无功补偿的统一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9期
4 计长安;张秀彬;赵兴勇;吴浩;曾国辉;;基于模糊控制的风光互补能源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10期
5 刘邦银;段善旭;刘飞;徐鹏威;;基于改进扰动观察法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6 魏克银;刘德志;欧阳斌;翟小飞;晏明;;三相四线制二极管整流桥的动态平均值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11期
7 杜春水;张承慧;刘鑫正;陈阿莲;;带有源电力滤波功能的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9期
8 胡雪峰;龚春英;;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直接预测控制策略及其DSP实现[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S1期
9 张浙波;刘建政;梅红明;;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无功补偿特性[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S1期
10 李先允;陈小虎;唐国庆;;大型风力发电场等值建模研究关键问题分析[J];电气应用;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秋霞;双馈感应风力发电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吴忠军;基于DSP的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江苏大学;2007年
3 杨建菲;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厦楠;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MPPT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余运江;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希云;刘瑞芳;;混沌粒子群算法及其在桁架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常伯涛;范颖;赵书强;马燕峰;杨建华;;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输电网扩展规划[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张亮;吕林;;利用粒子群算法解决电网优化购入电量[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年22期
4 刘志雄;严新平;赵润军;;置换流水车间调度粒子群算法与参数设置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6期
5 张天姣;汪清;何开锋;;粒子群算法在气动力参数辨识中的应用[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年06期
6 乔佩利;马丽丽;郑林;;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车间作业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田雨波;彭涛;沙莎;;基于微分进化算子和混沌扰动的量子粒子群算法[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侯磊;;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船舶主尺度优化设计研究[J];船舶力学;2011年07期
9 赵菲;焦彦军;;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输电线路参数辨识[J];陕西电力;2011年09期
10 余罗兼;李济泽;;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J];机电技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定;何炳发;;一种新的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在稀疏阵列综合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陈龙祥;蔡国平;;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时滞动力学系统的时滞辨识[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于颖;李永生;於孝春;;新型离散粒子群算法在波纹管优化设计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膨胀节设计、制造和应用技术论文选集[C];2010年
4 朱童;李小凡;鲁明文;;位置加权的改进粒子群算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熊伟丽;徐保国;;单个粒子收敛中心随机摄动的粒子群算法[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七分册)[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6 马向阳;陈琦;;以粒子群算法求解买卖双方存货主从对策[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卓倩;顾幸生;;一种基于信息熵的改进粒子群算法[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8 熊伟丽;徐保国;;粒子群算法在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优化中的应用研究[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磊;;基于粒子群算法求解多目标函数优化问题[A];第二十一届中国(天津)’2007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顶学;关治洪;刘新芝;;多种群并行粒子群算法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粒子群算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安镇宙;家庭粒子群算法及其奇偶性与收敛性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3 刘建华;粒子群算法的基本理论及其改进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黄平;粒子群算法改进及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胡成玉;面向动态环境的粒子群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宝;粒子群算法及其在卫星舱布局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静;基于混合离散粒子群算法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8 刘宏达;粒子群算法的研究及其在船舶工程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杨轻云;约束满足问题与调度问题中离散粒子群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雷开友;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量子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0年
2 随聪慧;粒子群算法的改进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董银丽;一种新的交叉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马楠楠;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化工过程优化及其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5 徐青鹤;改进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郭香军;粒子群算法的改进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钟帅;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微博用户影响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方群;多目标拆卸线平衡问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朱伟丰;改进粒子群算法最优路径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10 孟令群;混沌粒子群算法在河流水质模型参数识别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1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37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