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太赫兹波穿透煤层的衰减特性

发布时间:2018-01-07 16:17

  本文关键词:太赫兹波穿透煤层的衰减特性 出处:《煤炭学报》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赫兹波 煤层 衰减特性 频率 含水量


【摘要】:研究了煤层对太赫兹前端频率附近的电磁波(75~750 GHz)的衰减特性,经过测量太赫兹前端频率附近的电磁波垂直入射煤层前后的能量,并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得到同一煤层对75~750 GHz频率范围的电磁波衰减值以及不同湿度、不同地区煤层对W频段(75~110 GHz)电磁波的衰减值。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煤层对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衰减为5.02~43.49 d B/cm;不同湿度情况下煤层对110 GHz电磁波(W频段内)的衰减为5.88~47.65 d B/cm。频率越高或者是煤含水量越大,煤层对电磁波的衰减值就越大;同时也得知了不同地区煤层的衰减也存在着差异。
[Abstract]:Study on the coal seam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the vicinity of terahertz frequency front-end (75~750 GHz)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coal seam after measurement of terahertz frequency near the front of the energy, and get the same seam of 75~750 GHz frequency rang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attenuation value and different humidity b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he W bands of different coal seam area (75~110 GHz) attenu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e coal seam of different frequenc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attenuation of 5.02~43.49 D B/cm; 110 GHz coal seam on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W band) for 5.88~47.65 D B/cm. attenuation of higher frequencies or coal moisture increased, coal seam the greater the value of the attenu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attenuation of coal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lso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K04B03) 中国海洋局资助项目(201405026-01)
【分类号】:TD745;O441.4
【正文快照】: 太赫兹(Terahertz,THz)波通常指频率在0.1~10 THz(对应波长30μm~3 mm)之间的电磁波,其频率介于毫米波与红外光之间,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的过渡频段[1-2]。它是电磁波谱研究上一个“空白”地带,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3]。太赫兹技术已经被证明在更加深入的物理研究以及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孙洪星,康永华;有耗介质探地雷达波传播衰减特性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2 王忆锋;毛京湘;;太赫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8年01期

3 刘锋;吕昕;李跃波;杨杰;潘征;;钢筋混凝土层对高功率微波的衰减特性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4 杨光鲲;袁斌;谢东彦;申小丹;;太赫兹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激光与红外;2011年04期

5 董书宁;虎维岳;;中国煤矿水害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5期

6 虎维岳;田干;;我国煤矿水害类型及其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1期

7 马弘舸,聂在平,孟凡宝,杨周炳,王艳;非均匀网格时域伪谱算法在超宽带技术中的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7期

8 王艳,马弘舸,曹学军,冯仕云,陈冀,赵刚,谢苏隆;墙体对微波脉冲的衰减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8期

9 陈国强,李琦,刘金亮;HP8510C非同轴系统TRL校准技术[J];微波学报;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卓;曾昭发;张代国;郑圣谈;徐铮伟;;基于解析方法计算频散层状介质的探地雷达响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2 李恩;向志军;郭高凤;张其劭;;脊波导宽频带电磁参数测试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卢子焱;唐宗熙;张彪;;微波电介质材料复介电常数的扫频测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张跃生;周长松;;双柳煤矿矿井开采充水条件分析及防治对策[J];地下水;2012年03期

5 雷静;;非同轴微波器件测试夹具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1年07期

6 何明霞;陈涛;;太赫兹科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年06期

7 张玉东;许进鹏;;不同采留比条带开采底板应力特征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8 臧思茂;张德辉;李刚;;煤层开采对底板的破坏规律及其水害防治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张志强;冯立杰;王金凤;;煤矿水灾害影响因子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工业工程;2012年02期

10 田克纯;韦海峰;覃远年;敖发良;;短波频段与窄脉冲透射性试验[J];广西通信技术;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洪星;;实用矿山物探技术应用新进展与展望[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张彪;唐宗熙;;微波介质材料介电参数测试技术[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虎维岳;尹尚先;;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灾害发生的采掘扰动力学机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文增生;史春芝;王军;;沂源煤田鲁村矿井突水危害分析与防治研究[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5 范立民;;陕西省煤矿水害类型,区域分布及典型水害分析[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冬梅;基于IR-UWB穿墙成像系统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唐守锋;基于声发射监测的矿井突水前兆特征信息获取方法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刘敦文;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雷达探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4 马弘舸;瞬态电磁脉冲的时域伪谱方法:研究、改进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徐君书;中小功率的整流天线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6 钟燕辉;层状体系介电特性反演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苏茂鑫;减少吸收衰减影响的高分辨率探地雷达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裴建新;补偿吸收衰减的地质雷达数据叠前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钟声;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动态勘察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10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娟;采动围岩运动规律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兵;基于改进介电常数模型的沥青路面面层压实度反演[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智;黄土隧道中地质雷达超前预报图像的实例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解晓琳;微功率冲击雷达硬件电路及天线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原伟强;焦村矿水文地质条件及二_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群利;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岩溶矿区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费非;脉冲光泵CH_3OH分子THz激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富凯;矿井突水水源判别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存波;建筑物对微波脉冲响应特性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赵潮锋;煤矿特别重大事故致因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振海,洪伟;几种新的吸收边界条件在电磁散射中的应用[J];电波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2 周璧华,陈彬,高成,陈子铭;钢筋网及钢筋混凝土电磁脉冲屏蔽效能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华;洪伟;郝张成;;求解三维电磁问题的自适应区域分解FDTD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4 汪柳平;高攸纲;;有孔矩形腔的屏蔽效能及其对谐振抑制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5 马弘舸,聂在平,赵延文;PSTD算法及其吸收边界分析[J];电子学报;2003年06期

6 王忆锋;毛京湘;;太赫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8年01期

7 戚祖敏;;太赫兹波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红外;2008年12期

8 申金娥;荣健;刘文鑫;;太赫兹技术在通信方面的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S3期

9 马成举;陈延伟;向军;张显斌;;太赫兹辐射产生技术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04期

10 李福利;任荣东;王新柯;周斌权;;太赫兹辐射原理与若干应用[J];激光与红外;2006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燕;连续太赫兹波成像技术的检测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宇晔;模拟沙尘条件下的太赫兹波透射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振森,由金光,杨瑞科;激光在沙尘暴中的衰减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09期

2 类成新;吴振森;张化福;刘汉法;;激光在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中的衰减特性[J];光子学报;2010年06期

3 钱彦;沈中华;倪晓武;陆建;;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波阵面衰减特性的实验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4 钟晓春;李源慧;;激光在海水中的衰减特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陈远容,李勇生;自动描绘余辉衰减特性的实验装置[J];大学物理;1991年09期

6 孙洪星,康永华;有耗介质探地雷达波传播衰减特性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7 洪昕,王声波,郭大浩,吴鸿兴,王R,

本文编号:1393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393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