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7 05:36

  本文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 能量存储 出处:《东北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更大的存储容量、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快速的充放电速率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迫切需要。而发展高比容量、稳定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则在于制备能够可插入和脱插锂离子的负极材料。目前,商用的负极材料多为石墨,其理论容量值只有372 mAhg-1,无法满足供能需求。在目前研究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主要分为碳材料、硅基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四类。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具有高容量、低成本且无毒等优点,但因其在脱插锂离子过程中的体积塌缩效应,导致循环容量损失严重,制约其发展。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层、六方网络结构,具备很高的电子传导能力、大的比表面积、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的机械性能。因此,本文用水热法制备了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Co304/石墨烯、NiO/石墨烯和CuO/石墨烯)、金属硫化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SnS2/石墨烯),并研究其储锂特性。在保证金属氧化物、硫化物较高存储容量的同时,发挥石墨烯的结构特性,从而实现高存储容量和高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C030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储锂容量和循环性能,在0.1 C下,可逆容量为906.6 mAhg-1;在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844.6 mAh g-1。Ni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逆容量为844.9 mAh g-1;在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785.1mAhg-1;在5C下,放电容量可达到497.0 mAh g-1。Cu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50个充放电循环之中,容量始终保持在670-700 mAhg-1,具备极佳的循环稳定性。SnS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0.2 C充放电速率下,可逆容量为766.3 mAhg-1;在30次循环后,储锂容量保持在570.0 mAhg-1,非常接近其理论容量。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具备较大的锂电容量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金属氧化物与石墨烯之间的协同效应,石墨烯限制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体积变化,并提供较好的电子传导率;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有效抑制石墨烯纳米片之间的团聚。由于硅具有最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1),本文运用一种新的化学腐蚀法制备了表面光滑的单晶硅纳米线和硅纳米片。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结果表明: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4311 mAhg-1和4426 mAhg-1;经过1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分别为各自可逆容量的66.2%和75.8%。硅纳米片相比于硅纳米线有更大的放电容量和更高的循环稳定性。这是由于二维纳米结构具有有限的侧面面积和增强的边缘效应,使得Li离子更容易的通过活性材料。
[Abstract]:After 21th century,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the storage capacity is larger. Better cycle stability and faster charge and discharge rat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have become an urgent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pecific capacity. The key to stabilize lithium-ion batteries is to prepare cathode materials that can insert and deintercalate lithium ions.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ommercial anode materials are graphite, whose theoretical capacity is only 372 mAhg-1.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mainly divided into carbon materials, silicon-based materials,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and sulfides.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and sulfides have high capacity.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and non-toxic, but due to the volume collapse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deintercalation of lithium ions, the circulation capacity is seriously lost, which restricts its development. Graphene has a monoatomic layer, hexagonal network structure. With high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stabl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metal oxide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such as Co304 / graphene / nio / graphene and CuO / graphene,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Metal sulfides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SNS _ 2 / graphen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of SNS _ 2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hene were obtained by ensuring the high storage capacity of metal oxides and sulfi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 / C0304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have high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and cyclic properties at 0.1 C.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is 906.6 mAhg-1; After 50 cycles, the capacity of nio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remained at 844.6 mAh g-1.NiO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wit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844.9 mAh g-1; After 50 cycles, the capacity remained at 785.1 mAhg-1; At 5C, the discharge capacity can reach 497.0 mAh g-1.CuO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in 5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The capacity is always between 670-700 mAhg-1, with excellent cyclic stability. SnS2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at charge-discharge rate of 0.2 C.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is 766.3 mAhg-1; After 30 cycles, the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is kept at 570.0 mAhg-1, which is very close to its theoretical capacity. The sulphide /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have larger lithium capacity and better cycling stability,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metal oxides and graphene. Graphene limits the volume change of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and provides better electron conductivity.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agglomeration between graphene nanoparticles, because silicon has the highest theoretical capacity of 4200mAhg-1). In this paper,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nanowires and silicon nanowires with smooth surface were prepared by a new chemical etching method, which were used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discharge capacity is 4311 mAhg-1 and 4426 mAhg-1, respectively. After 10 cycles. The discharge capacity is 66.2% and 75.8.The discharge capacity of silicon nanowir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ilicon nanowires. This is due to the limited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ide area and enhanced edge effect. Make it easier for Li ions to pass through active materials.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3 ;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0年07期

4 赵晓兵,陈志刚;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舒中俊;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燃烧性能的研究进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6 邱一夔;王韶晖;;天然橡胶/有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橡胶参考资料;2004年03期

7 聂鹏,赵学增,陈芳,王伟杰,吴羡;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一佳;纳米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应用的进展[J];上海塑料;2005年01期

9 赵欣欣;卢建军;;纳米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6年18期

10 兆文;;逐鹿纳米市场——美国纳米复合材料正在走向实用化[J];新材料产业;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洪宾;LiFePO_4/C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杨慧;基于溶剂浇铸法和沉积法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D];上海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67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467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