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预测的光伏组件阴影类型诊断研究
本文关键词: 小波多分辨分析 新陈代谢GM( ) 灰色预测 阴影类型判别 出处:《电网技术》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光伏组件阴影类型难以判别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灰色预测的光伏组件软硬性阴影区别方法。首先通过小波理论分析灰色预测应该达到的前提条件。然后对灰色预测GM(1,1)进行改进,提出了使用新陈代谢GM(1,1)对光伏组件功率进行预测。最后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误差分析,根据得出模型精度差异来判别阴影性质。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软性阴影和硬性阴影在灰色模型预测精度等级有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精度等级判断阴影类型。该方法能有效判定阴影性质,为积灰程度判定与光伏热斑检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Abstract]: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shadow type of photovoltaic modu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soft and hard shadow of photovoltaic module based on grey prediction. Firstly, the precondition of grey prediction is analyzed by wavelet theory. Then, the grey prediction GM1 / 1 is improved. The energy of photovoltaic module is forecasted by metabolism GM1 / 1). Finally, the error analysis between the predicted value and the measured value is carried out. Throug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oft shadow and hard shadow in the grade of prediction accuracy of grey model. The shadow type can be judged by precision grade, and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judge the shadow property, which provides a powerful ba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sh deposition degree and the detection of photovoltaic heat spot.
【作者单位】: 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
【分类号】:TM615
【正文快照】: 0引言光伏组件暴露在室外,环境恶劣,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建筑物阴影、落叶、鸟类排泄物,甚至是光伏组件自身形成的热斑对光伏组件发电效率都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情况会对光伏电池输出特性产生巨大变化,从而使光伏系统效率严重降低[1-3]。软性阴影是由于云层飘过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义华;陈昊;徐瑞东;昝小舒;;光伏电池板在阴影影响下输出特性[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2 徐曼;乔颖;鲁宗相;;短期风电功率预测误差综合评价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2期
3 刘晓艳;祁新梅;郑寿森;王飞;陈达明;;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建模与分析[J];电网技术;2010年11期
4 刘东冉;陈树勇;马敏;王皓怀;侯俊贤;马世英;;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综述[J];电网技术;2011年08期
5 孟岩峰;胡书举;邓雅;许洪华;;风电功率预测误差分析及预测误差评价方法[J];电力建设;2013年07期
6 周小勇;叶银忠;;小波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控制工程;2006年01期
7 朱希安,金声震,宁书年,王景宇;小波分析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2期
8 胡义华;陈昊;徐瑞东;;基于电压扫描的光伏阵列故障诊断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立志;灰色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胡义华;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伟,许宝杰;机电系统非平稳振动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王建国;吴恭兴;万磊;孙玉山;姜大鹏;;基于小波网络的水下机器人故障诊断研究[J];船舶工程;2009年S1期
3 汤石雄;;小波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船电技术;2010年12期
4 王建国;吴恭兴;赵福龙;万磊;;水下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案[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年02期
5 李岁劳;李斌;张金红;丁家锐;;里程仪故障检测的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7年05期
6 王建国;万磊;徐玉如;;水下机器人传感器故障诊断[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童述林;文福拴;陈亮;;电力负荷数据预处理的二维小波阈值去噪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2期
8 张宜阳;卢继平;孟洋洋;严欢;李辉;;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和混沌相空间重构的风电功率短期预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5期
9 丁志勇;杨苹;杨曦;张臻;;基于连续时间段聚类的支持向量机风电功率预测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4期
10 胡会利;李宁;程瑾宁;;电化学噪声在腐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Wavelet Neural Network Applied to Fault Diagnosis of Underwater Vehicle[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2 张渊明;孙彦广;张云贵;;非均匀辐射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及运行稳定性分析[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林元;张向鹏;唐汉平;牛跟彦;;小波分析在煤田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4 李林元;张向鹏;唐汉平;牛跟彦;;小波分析在煤田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傅望;罗时武;青志明;;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输出特性方程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咚;林莉;葛继平;;研发投入对辽宁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朱红娟;;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实际应用[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九)[C];2010年
8 单雄宇;黄磊;段金肖;潘日佩;田大新;王云鹏;;基于出租车轨迹挖掘的乘客候车时间预测模型[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郑凯;孙万菊;陈迎迎;杨永耀;;动态交通小区划分及公交服务评价[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兰;镁合金化学转化膜成膜机理及其载波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捷;网络控制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慧敏;柴油机非稳态振动信号分析与智能故障诊断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建国;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钱玮;小波理论在图像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刘普幸;额济纳旗胡杨径向生长的水文气候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洪;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连续重整装置的性能监控和优化[D];江南大学;2006年
8 吴登峰;小波理论在数字图像处理及无网格方法中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林立新;SS7E电力机车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张颖君;不同酸掺杂聚苯胺—环氧涂层对几种金属防腐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丰云秀;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白车身焊装误差监控方面的应用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秋勤;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3 司立娜;小波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雷梦毕;Ag/AgCl全固态海洋电极的工艺与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家圣;跳频信号指纹特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范志鹏;基于小波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谢志明;盲源分离技术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夏健全;计及控制保护动作信息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钟长艺;电动车车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唐小峰;面向故障诊断的测试流程自动生成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雷;;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简析之一[J];阳光能源;2009年06期
2 王丰效;基于归一化的非等距灰色预测模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尹璐;赵争鸣;;光伏并网技术与市场——现状与发展[J];变频器世界;2008年10期
4 权双燕;;基于等维递补的多变量灰色组合预测模型[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2009年01期
5 高中胜;朱刚;;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与市场[J];船电技术;2010年09期
6 吴春广;;灰色预测模型的进一步改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7 裴向军,刘银伟;基于灰色拓扑理论水库径流趋势的预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建华;魏勇;;网格计算方法在GM(1,1)模型背景值优化中求组合系数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马萍;张迎辉;岳强;杨印生;;集成灰色GM(1,1)模型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石世云;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199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伟;何玉钧;王柳;;改进GM(1,1)型线性规划在预测及规划问题中的应用[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苏建徽;光伏水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3 王飞;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董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超;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及孤岛检测新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翟载腾;任意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性能预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吴春华;光伏发电系统逆变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如亮;光伏热斑现象及多峰最大功率跟踪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2 吴忠军;基于DSP的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江苏大学;2007年
3 杨建菲;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素梅;光伏方阵失配现象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5 王厦楠;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MPPT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余运江;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翠姑;于波;韩帅;何永红;;多晶硅光伏组件功率衰减的原因分析以及优化措施[J];电气技术;2009年08期
2 郭泽;钱大军;王琦;;光伏组件国际标准概述及差异分析[J];电子质量;2009年10期
3 ;光伏组件多层层压机[J];集成电路应用;2009年12期
4 郑军;;光伏组件加工工艺与质量控制[J];新技术新工艺;2010年03期
5 汤强;薛太林;;基于Matlab/Simulink的光伏组件建模仿真[J];通信电源技术;2011年01期
6 董娴;沈辉;;一种中空玻璃光伏组件的性能研究[J];能源工程;2011年01期
7 许贤;吴成万;罗尧治;;嵌入模块式光伏组件体系设计与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8期
8 冯宝成;苏建徽;;部分遮挡条件下光伏组件的建模与仿真研究[J];电气传动;2011年07期
9 林伟;陈萼;孙韵琳;洪瑞江;沈辉;;旧光伏组件接线盒拆装方式分析[J];太阳能;2011年07期
10 武卫革;翟志强;赵志强;徐璞;;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系统设计[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华;;光伏组件Ⅰ-Ⅴ特性测量[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2 刘亚锋;杨小武;任军锋;张舒;Bypina Veerraju Chaudary;;镀减反射膜玻璃在光伏组件应用中的优点[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3 曾照坤;;有机硅密封剂在光伏组件装配中的应用[A];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暨胶粘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小乐;郑苏秦;高建军;郁泽林;;有机硅胶在太阳能光伏组件领域的应用[A];浙江省粘接技术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卢文婷;赵海川;郑妙生;;新兴行业的标准化之路——光伏组件用硅橡胶密封剂的标准演变[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杨小武;刘亚锋;任军锋;Veerraju Chaudary;;如何通过分档系统的优化将不匹配的损失降低到最少(英文)[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7 郭丰;肖志斌;;中国光伏标准现状及未来展望[A];中国电池行业二十年发展历程[C];2009年
8 李金刚;孟昭渊;李果华;;用MOS晶体管代替光伏组件中续流元件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9 孔凡建;;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的质量标准[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钟达亮;秦红;;利用光伏组件冷却热组织建筑物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佑;德国光伏补贴狂砍20%以上 短期内光伏组件出货量将激增[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郭锦辉;英利有望居2012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首位[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于慧;光伏组件出货量有望增长30%[N];中国工业报;2014年
4 记者 杨峻发;地区首家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开建[N];吐鲁番日报(汉);2014年
5 李科;天威英利3兆瓦光伏组件生产线投产[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记者 郭人宏 通讯员 齐明飞;中盛光电加入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组织[N];泰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佑;意大利补贴政策摇摆 部分中国光伏组件无奈压港[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记者 曹开虎 实习记者 黄盛剑;成本提高 光伏组件企业利润被压缩[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CNE记者 颜新华;质检总局本月启动光伏质量统查[N];中国电力报;2011年
10 CNE见习记者 赵静;光伏组件价格下降趋势不可逆转[N];中国电力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邦银;建筑集成光伏系统的能量变换与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田玮;光伏建筑的性能优化及其与城市微气候的相互影响[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刚;智能光伏组件的研究与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吴成万;光伏钢结构集成体系研究及嵌入模块式光伏组件研发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3 龚煜;基于参数辨识的光伏组件功率预测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葛华云;基于光伏组件的电位诱发功率衰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沙涛;太阳能光伏组件阵列工况监测系统[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明亮;光伏组件在公共建筑中的整合设计[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刘丹;基于室外测量数据的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巫江;光伏组件自动除尘装置设计[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丁璞;太阳能光伏组件户外计量方法研究[D];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成涛;光伏组件智能接线盒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80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48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