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分子结构与纳米调控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及空间电荷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聚酰亚胺 切入点:分子结构 出处:《天津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特高压电抗器、风力发电机、高速牵引电机等绕组绝缘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及微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作为有机物自身的缺陷,耐电性能不高,使用中过早击穿现象频发。绕组绝缘材料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电晕与局部放电共同作用的复杂环境,导致电荷在绝缘内部迁移,在绝缘局部导致电荷累积,产生局部高场强,引起绝缘破坏及加速老化。表面和空间电荷的注入、积聚和运动规律,是材料的重要物理特性。本文研究了表层分子结构与纳米调控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及空间电荷动态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利用两步法制备了未添加纳米颗粒的聚酰亚胺薄膜,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纳米Al2O3质量分数分别为1wt%、3wt%、5wt%、7wt%的纳米复合聚酰亚胺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颗粒分散情况进行观测,测试了不同纳米颗粒含量试样的介电常数,得到了纳米颗粒对聚酰亚胺薄膜介电常数的影响规律。 (2)利用搭建的表层分子结构调控系统对添加和未添加纳米颗粒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不同反应时间下的表层分子结构调控处理,并对调控后试样的化学结构特性、微观形貌特征、元素组成以及介电常数等性能进行分析,得到了表层分子结构与纳米调控对试样化学结构和形貌特征及介电常数的影响规律。 (3)对直流电压作用下针板电极间的试样表面电荷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表层分子结构调控以及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对试样表面电荷积聚、消散特性的影响规律,总结了表层分子结构调控及纳米调控对聚酰亚胺陷阱能级分布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固体能级分布及表面电子态理论解释了影响表面电荷动态特性的原因及运动方式。 (4)通过表层分子结构调控反应时间对多层叠加试样空间电荷分布、内部电场强度及注入电荷量的分析,得到了多层叠加聚酰亚胺薄膜内空间电荷的分布特性。通过对试样电导率的测试,得到了表层分子结构调控反应时间对聚酰亚胺电导率的影响规律。
[Abstract]:Polyimide as a kind of speci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s widely used in high voltage reactor, wind generator, high speed traction motor winding insulation material, 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aerospace and microelectronics. But because of its own defects as organic matter, electric performance is not high, the use of the phenomenon of frequent premature breakdown. The winding insulation a long time at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comple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corona and partial discharge, resulting in charge in insulation insulation of internal migration, leading to local charge accumulation, produce local high electric insulation, causing damage and accelerated aging. The surface and space charge injection, accumulation and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 this paper.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and nano surfac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polyimide film and space charge, the main research work and achievements are as follows:
(1) polyimide film without adding nano particles prepared by two step method, and were prepared by in-situ polymerization of nano Al2O3 content were 1wt%, 3wt%, 5wt%, 7wt% nano composite polyimide film,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nano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of nano particles the test, obtains the influence law of nanoparticles on polyimide film dielectric constant.
(2) the surface molecular structure regulation of different reaction time on adding and without adding nano particles of polyimide film under treatment using surface molecular structure control system is developed, and the chem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s after regulatio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obtains the influence law of structure and the surface of nano molecular samples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3)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charge effect of DC voltage between the needle plate electrode, the surface molecular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nanoparticle mass fraction on the surface charge accumulation and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summarizes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surface control regul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polyimide nano trap level distribution, solid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surface electronic states using the theory and explain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 of surface charge motion.
(4) the multi-layer sample space charge distribution by surface molecular structure to control the reaction time, the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and charge injection quantity analysis, obtaine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yer polyimide film space charge. After the sample conductivity test, obtains the influence law of the surface molecular structure regulation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polyimide.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洪生;;去除聚酰亚胺薄膜表面铝迹试验介绍[J];绝缘材料通讯;1980年03期
2 钟守仁;速度又高质量又好的聚酰亚胺化铣工艺[J];宇航材料工艺;1983年02期
3 胡金香;王伟;谢新民;;聚酰亚胺薄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J];绝缘材料通讯;1988年01期
4 唐必连,黄永生,严惠珍;我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的生产设备[J];绝缘材料;2001年06期
5 潘燕生;小卫星粘贴聚酰亚胺薄膜的工艺研究[J];航天工艺;2001年01期
6 张沛红;李刚;盖凌云;雷清泉;;聚酰亚胺薄膜的高场电导特性[J];材料研究学报;2006年05期
7 黄金;;方波脉冲电压下聚酰亚胺薄膜老化特征研究[J];中国测试;2009年01期
8 任小龙;刘瑜洁;王林;邢利欣;焦文辉;童帮毅;张毅;;流涎设备对生产聚酰亚胺薄膜质量的影响研究[J];绝缘材料;2009年02期
9 虞鑫海;;含酚羟基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制[J];绝缘材料;2009年05期
10 陈惠敏;;聚酰亚胺薄膜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电性能转变[J];真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海霞;何民辉;胡爱军;芮嘉明;杨士勇;;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八届中国覆铜板市场·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任小龙;;聚酰亚胺薄膜工业、产品及应用概况[A];第十四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全荣辉;韩建伟;张振龙;闫小娟;;聚酰亚胺薄膜深层充电效应中电阻率测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许家瑞;张艺;林文璇;方铭岳;刘亦武;兰麒;秦泽鑫;刘四委;池振国;;新型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立柱;霍克山;陈凤才;;H级热固性聚酰亚胺薄膜粘带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任小龙;;流涎系统对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京;;聚酰亚胺薄膜粘接性能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朱方华;尹强;张淑洋;徐业伟;张林;;气袋靶用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9 陈锡花;唐国翌;周惠华;朱静;;高能离子注入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屠强;沈惠丽;胡水华;;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实习记者 李东周;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实现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记者 李大庆;我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实现产业化[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马庆圆;航天控股 进军聚酰亚胺新材料领域[N];中国证券报;2011年
4 叶伟 肖福忠 深圳商报记者 丁时照 林勤;华美工业园加重深圳“底盘”[N];深圳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沛红;无机纳米—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介电性及耐电晕老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2 宋广亮;含苯并咪唑和苯并VA唑基团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D];吉林大学;2014年
3 陈东升;激光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Ⅲ)银选择性活化化学镀在聚酰亚胺薄膜上制作精细线路[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李杰;表层分子结构与纳米调控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及空间电荷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波;无机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界面形态对其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刚;无机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3 陈超峰;聚芳醚酮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4 李娟;纳米铝盐水解物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磊;纳米硅/铝氧化物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6 姜鹏飞;含氟二胺对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春;TSC测量装置的改进及聚酰亚胺薄膜TSC的测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8 许奇武;聚酰亚胺薄膜冲孔机的设计与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9 梁凤芝;纳米铝氧化物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10 汪佛池;无机纳米聚酰亚胺薄膜耐局部放电测量及其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3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60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