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子串并联保护间隙的爆轰气流灭弧方法
本文选题:并联保护间隙 切入点:后续工频电弧 出处:《电网技术》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并联保护间隙受雷击闪络后无法主动快速地熄灭后续工频电弧,不能有效地阻止雷击跳闸。研究了一种主动式、快速地爆轰气流灭弧装置,装置安装于并联间隙电极之间,当雷击并联间隙形成工频电弧时,装置受到雷电流信号触发同步产生爆轰气流,能够以远小于继保装置的最快响应时间熄灭后续工频电弧,从而避免继保装置动作,有效地阻止雷击跳闸。建立了爆轰气流灭弧的数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近似理想状态下的爆轰气流灭弧时间为0.08 ms以内;灭弧实验证明爆轰气流在0.4 ms以内熄灭电弧,两者得到的灭弧时间均远小于继保装置的最快响应时间,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由此验证了爆轰气流灭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Abstract]:Transmission line insulator series and parallel protection gap can not extinguish the subsequent power frequency arc actively and quickly after lightning strike flashover, and can not effectively prevent lightning strike tripping. A kind of active, fast detonation airflow arc extinguishing device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device is installed between the parallel gap electrodes. When lightning strikes the parallel gap to form a power frequency arc, the device is triggered by the lightning current signal to simultaneously produce detonation airflow, which can extinguish the subsequent power frequency arc with a much less than the fastest response time of the relay protection device. The numerical model of detonation airflow arc interrupter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pproximate ideal state of detonation airflow arc extinguishing time is less than 0.08 Ms through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onation flow extinguishes the arc within 0.4 Ms, and the arc extinguishing time obtained by both of them is far less than the fastest response time of the relay device, and the error is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the arc extinguishing by the detonation flow are verified.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67002)~~
【分类号】:TM863;TM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真海,陈勉,陈维江,李国富,宿志一;110kV、220kV架空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保护研究[J];电网技术;2002年10期
2 陈维江;孙昭英;李国富;崔江流;冯金玲;唐世宇;李明贵;於建龙;廖福旺;包建强;黄连壮;王丽;刘振国;;110kV和220kV架空线路并联间隙防雷保护研究[J];电网技术;2006年13期
3 陈维江;孙昭英;王献丽;李庆余;颜湘莲;王风雷;李红;王松虞;王增志;张文军;;35kV架空送电线路防雷用并联间隙研究[J];电网技术;2007年02期
4 李瑞芳;吴广宁;曹晓斌;马御棠;刘平;苏杰;;山区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的计算[J];电网技术;2010年12期
5 王巨丰;曲振旭;苏浩益;黄维;刘儒;;应用灭弧防雷间隙抑制35kV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过电压的方法[J];电网技术;2012年02期
6 葛栋;冯海全;袁利红;刘健;张翠霞;李红;;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工频大电流燃弧试验[J];高电压技术;2008年07期
7 陈维江;陈家宏;谷山强;钱冠军;;中国电网雷电监测与防护亟待研究的关键技术[J];高电压技术;2008年10期
8 何金良;曾嵘;陈水明;;输电线路雷电防护技术研究(三):防护措施[J];高电压技术;2009年12期
9 李明贵;林盛强;许飞;区坚;阳一雄;石振江;;35kV架空线路引弧并联间隙的应用研究[J];广西电力;2011年01期
10 赵铮;陶钢;杜长星;;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应用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涛春;李国强;王开强;;接触爆炸荷载下钢—混凝土组合梁简化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2 王薇;;一起系统复杂故障状态下保护动作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唐俊;张鲁;;220kV UFV-200J型备自投装置在西梁山变电站的应用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方学霞;;华电芜湖电厂启备变保护电流互感器的配置与选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李刚;;110kV断路器跳合闸回路故障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徐振;;输电线路高频方向保护误动作原因分析[J];安徽电力;2011年03期
7 孙智慧;;蚌埠地区电网中小热电厂运行方式的分析[J];安徽电力;2011年04期
8 胡恩平,金荣久,石建康,文章;冲击波作用下火工品销毁容器的安全性分析[J];安全;2002年04期
9 孙智慧;;小型水电站的并网及操作[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丁娜娜;严东晋;徐源;;悬臂式防爆墙消波作用数值分析及其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华;张嵩林;李建飞;沈庆胤;;某10kV环网闭环运行零序方向过电流保护整定[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育;张海忠;张金平;;现代铝电解厂变电整流综合自动化系统[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山永霞;;110kV终端变电站线路保护解列小电的研究和实现[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4 孙建华;郭小保;;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过电流分析[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5 张宝平;杨莉;张庆明;;一次乳化炸药反应釜爆炸冲击波毁伤效应的评估分析[A];第七届全国爆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田杰;胡时胜;陈健;;次生冲击波超压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7 高洪泉;卢芳云;赵宏伟;;不同土壤介质中爆炸的数值模拟[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刘云川;窦金龙;刘连生;吴春平;汪旭光;;爆炸波在木质松散介质中传播及破坏的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9 李永强;张杰;;岩体可爆性分级数学模型及其应用[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10 王晓刚;郭东明;;空气柱间隔装药结构的现场试验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书召;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天光;逐孔起爆技术应用基础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颜湘莲;交流输电线路单相接地潜供电弧自熄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程磊;受限空间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新涛;城市岩体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及安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马立秋;爆炸荷载下城市浅埋隧道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吴爱军;松软煤层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的连续流量法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朱传杰;爆炸冲击波前流场扬尘特征及其多相破坏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李小琴;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于雪梅;岩土材料中球形孔洞膨胀问题的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新丽;爆破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动力响应研究及灾害控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斐;铝合金艇在水下冲击波作用下动态响应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伟然;架空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保护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钟炯聪;高压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的分析与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冯锐;铜坑矿中深孔爆破震动下矿柱稳定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庆磊;景湖变电站220kV备自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夏谦;隧道内爆炸作用衬砌结构的损伤机理和抗爆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林峰;在运架空输电线路雷害综合治理方案研究[D];福州大学;2009年
9 孟小伟;浅埋隧道下穿密集民房爆破减震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刘国强;汽车炸弹爆炸冲击波在城市街道传播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朗,冯长根,黄毅民;含铝炸药圆筒试验及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1年03期
2 丁刚毅,徐更光;含铝炸药二维冲击起爆的爆轰数值模拟[J];兵工学报;1994年04期
3 于川,李良忠,黄毅民;含铝炸药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9年03期
4 江厚满,张若棋;确定 JWL 物态方程参数的非线性优化方法[J];弹道学报;1998年02期
5 胡辉;杨旗;包斌;何俊佳;李劲;;基于ANSYS的空气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温度数值模拟[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年02期
6 陈锡阳;尹创荣;杨挺;王伟然;葛栋;张翠霞;王献丽;贺子鸣;;110kV输电线路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的设计与运行[J];电力建设;2011年06期
7 陈天祥,曹荣江;330kV线路潜供电弧自灭特性的研究[J];电网技术;1988年02期
8 曾昭华;500kV输电线单相重合闸过程中的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J];电网技术;1988年03期
9 林良真,叶林;电磁暂态分析软件包PSCAD/EMTDC[J];电网技术;2000年01期
10 陈维江,李庆峰,来小康,李国富,蔡国雄,杨力,李向阳,刘有为,李同生,王颂虞,关诚,陈光华,董风宇,王以京;10kV架空绝缘导线防雷击断线用防弧金具研究[J];电网技术;200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伟然;架空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保护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登敏;葛广瑞;吴松;刘源;雷丰瑞;;某35kV线路并联可调式保护间隙应用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1年04期
2 巫松桢;陈寿田;谢恒X;高观志;;三电极测量介质损耗中保护间隙对测量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3 张国平;;500kV线路带电作业保护间隙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29期
4 胡毅,王力农,舒印彪;带电作业保护间隙的放电特性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2年11期
5 ;110—220千伏圆弧型保护间隙试验报告[J];高电压技术;1978年03期
6 胡毅,王力农,舒印彪;500kV线路带电作业保护间隙的研究[J];电力设备;2004年02期
7 ;110—220千伏带电作业使用携带型保护间隙的规定[J];高电压技术;1978年03期
8 李霖;王青峰;;浅议带电作业中保护间隙的放电特性等问题[J];低碳世界;2013年20期
9 张东;陶凤源;许衡;廖志华;贾莹坤;;配电网保护间隙保护距离的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2年05期
10 舒印彪,胡毅,王力农;500kV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用保护间隙[J];中国电力;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付强;油田110kV输电线路防雷保护间隙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秦英杰;35kV、110kV输电线路防雷保护间隙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本文编号:1628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62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