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改进型微源下垂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2:10

  本文选题:微网 切入点:分布式电源 出处:《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传统无互联线微源"功率-电压-电流"三环下垂控制方法在微网系统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功率分配效果受线路阻感比的影响较为严重,文章分析了两种现有解决方案:利用参数调节使微源等效输出阻抗为感性的方法,其调节能力有限,优化效果不佳;利用虚拟阻抗串联改变微源输出阻抗的方法能大范围调节微源等效输出阻抗,但孤岛模式下微源输出端电压会出现明显跌落。为此本文在已有控制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微源虚拟阻抗下垂控制策略,将虚拟阻抗等效为虚拟同步发电机电抗,利用虚拟阻抗压降实现微源输出电压的下垂特性,减小了微源的电压跌落。该策略无Q-V下垂控制外环,控制简单。最后通过仿真以及微源并联实验,对改进前后控制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power-voltage-current" three-loop sagging control method without interconnection line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microgrid systems, but its power distribution effect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line resistive inductance ratio (SRR). In this paper, two existing solutions are analyzed: the method of using parameter adjustment to make the equivalent output impedance of microsource inductive, its adjusting ability is limited, and the optimization effect is not good; The method of changing the output impedance of microsource by using virtual impedance in series can adjust the equivalent output impedance of microsource in a wide range, but the output voltage of microsource will drop obviously in isolated island mode. An improved microsource virtual impedance droop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The virtual impedance is equivalent to the 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 reactance, and the droo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ource output voltage are realized by using the virtual impedance voltage drop. The voltage drop of the microsource is reduced. The strategy has no Q-V droop control outer loop, and the control is simple.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proved control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is compared by simulation and parallel experi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proved.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ABB中国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11AA05A306)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2 鲁宗相;王彩霞;闵勇;周双喜;吕金祥;王云波;;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9期

3 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4 吴云亚;阚加荣;谢少军;;适用于低压微电网的逆变器控制策略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6期

5 程军照;李澍森;吴在军;陈江波;;微电网下垂控制中虚拟电抗的功率解耦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7期

6 李福东;吴敏;;微网孤岛模式下负荷分配的改进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3期

7 关雅娟;邬伟扬;郭小强;;微电网中三相逆变器孤岛运行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向真;微网逆变器及其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跃华;李丰平;;城市公用变无功功率就地补偿可行性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王锡琳;;含有光伏电源的微网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纪明伟;陈杰;栾庆磊;;基于电流分解的微网功率控制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李志勇;冯江华;;智能型光伏微电网及其N+1控制模式研究[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0年05期

5 吴小云;顾广娟;;用户侧光伏微电网发展机遇与挑战[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6期

6 肖伟平,黄绍平;基于MATLAB的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仿真分析[J];变压器;2005年05期

7 王洪坤;张宁;马玉荣;;对称分量法在变压器运行故障分析中的应用[J];变压器;2010年01期

8 范镇南;张桦;赵斌;;一起变电站设备雷击事故的分析[J];变压器;2011年12期

9 范镇南;章志刚;赵斌;;一起35kV箱式变电站主变雷击损坏事故的分析[J];变压器;2012年03期

10 罗宁昭;刘勇;张晓锋;;舰船岸电电缆安全性分析[J];船电技术;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On the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3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4 梁惠施;范明天;张祖平;;微网中复合储能的互补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鹏;梁卫;殷琮;卢志刚;;线路故障重合时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分析[A];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水电厂(站)机电设备运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艳芹;席自强;陈昌晶;;浅析无功补偿的发展[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振兴;彭显刚;;随机最优潮流综述[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宋广哲;田秀俊;;浅谈电厂接入系统设计中主变压器分接头的选择[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平竹;吴俊勇;;轨道牵引电气化专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改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李继红;;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军;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撖奥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洪阳;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雷之力;微网谐波振及电压暂降的评估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昌松;光伏微网的发电预测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龚宇雷;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静;短路限流器在矿山供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钟辉;含有微网的黑启动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闪闪;有载调压变压器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林王清;逆变器模块组合化及其同调制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曾嵘;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傅煜;发电机励磁系统与电网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戈政;智能配电变电站过程总线信息共享关键问题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8 王燕廷;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9 牟晓春;微电网综合控制策略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10 石培进;电厂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及定值管理系统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方正;;变流技术在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上的应用[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6年02期

2 张纯江;张婧;邬伟扬;徐殿国;;基于Delta算子的谐振控制器实现高频链逆变器波形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7期

3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4 李端超,陈实,吴迪,江山立,汤伟;安徽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设计及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8期

5 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24期

6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7 王成山;陈恺;谢莹华;郑海峰;;配电网扩展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3期

8 鲁宗相;王彩霞;闵勇;周双喜;吕金祥;王云波;;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9期

9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综合控制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7期

10 陈卫民;陈国呈;崔开涌;曹大鹏;张翼;吴春华;;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在孤岛时的运行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波;李鹏;童杭伟;张雪松;范元亮;;从分布式发电到微网的研究综述[J];浙江电力;2010年03期

2 张昱;;分布式发电技术的运行控制[J];云南电业;2011年03期

3 黄安平;蒋金良;;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电气应用;2011年13期

4 宋斌;;基于Agent的微网控制系统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年09期

5 李青芸;李兴源;魏巍;巫柯;;应用于微网的不间断电力变电站功率协调策略[J];四川电力技术;2008年06期

6 董谷媛;凌玮;;微网走近你我他[J];国家电网;2011年06期

7 李鹏;张玲;盛银波;;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模化应用的有效途径——微网技术[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唐巍;赵云军;;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思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9 任先文;牟晓春;毕大强;杨巍巍;;功率源型分布式电源同步并网控制器的设计[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轩;刘进军;;微网孤岛运行时基于逆变器的新型功率控制[J];电源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杰;;分布式电源在直流母线方式下功率的自主协调控制[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孔宪国;;微网的潮流控制策略浅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3 陆健;牟龙华;;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网的复合式综合保护初探[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洪峰;陈金富;段献忠;;微网发展现状研究及展望[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梁惠施;范明天;张祖平;;微网中复合储能的互补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昱;廖威;马早康;;微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章;宋海峰;;微网中的储能技术研究[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10 赵云军;唐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菊昌;青海公司调研用户分布式电源建设[N];国家电网报;2010年

2 程军照;明确我国微网发展研究方向[N];国家电网报;2011年

3 通讯员 郭清梅 吴丽芳;福建电网发展分布式电源通过评审[N];中国电力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郝宏升 通讯员 宋立新;集聚太阳的能量[N];国家电网报;2010年

5 记者 苑玉虹 林玟均;国内最大的水光互补微网电站年底发电[N];青海日报;2011年

6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孙寿广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黄晓丽;关于智能电网若干问题的探讨[N];中国电力报;2010年

7 金振文;智能电表将走入天津小区[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齐鲁证券 尹萃 冯超;输变电和新能源成为“关键词”[N];中国证券报;2009年

9 马锦盈 黄琳;努力超越创辉煌 追求卓越谱新篇[N];中国电力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龙智慧;微型电网或将成大电网重要支撑[N];中国能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占刚;微网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王瑞琪;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协调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黄杏;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罗奕;微网可靠性评估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高菲;交流型分布式电源及微网系统模型分析与暂态仿真[D];天津大学;2012年

9 范元亮;微网发电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徐立中;微网能量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峰;微网分布式电源及其运行控制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2 曲芳;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韩磊;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分布式电源规划[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旺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优化软件实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蔡丽霞;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规划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林珊;微网中分布式电源最优容量组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李晗;电压源型分布式辅助电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杭银丽;分布式电源对电网谐波分布的影响及配置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闫立东;微网冷热电联供系统最优经济运行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10 张婷婷;配电网规划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和定容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68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6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