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锂离子电池片状四氧化三钴负极的合成及改性

发布时间:2018-04-04 12:25

  本文选题:CoO 切入点:片状 出处:《物理化学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采用液相沉淀法结合低温固相热解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片状Co3O4负极.通过X射线粉体衍射(XRD)、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恒电流充放电等表征手段,发现该Co3O4为立方相,结晶完整且无杂质,由直径为1.5-3.0μm、厚度约为100-300 nm的不规则片状颗粒组成,比表面积约为30.5 m2·g-1;其比容量高且容量保持率好,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444.5 mAh·g-1,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仍大于1100.0 mAh·g-1;但在高倍率(1C)下,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仅为75.3%,倍率性能一般.故采用碳纳米管(CNTs)掺杂改性,结果表明:在1C倍率下,70次循环后复合材料充电容量保持率为96.3%;在2C倍率下,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7.0%,倍率性能显著提升.
[Abstract]:The Co3O4 anod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was synthesized by liquid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low temperature solid phase pyrolysis.By means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constant current charge-discharge (CSCC) characterization of Co3O4,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3O4 was cubic phase, crystal complete and free of impurity,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Brunauer-Emmett-Teller-Bet (BE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constant current charge-discharge.It is composed of irregular flake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1.5-3.0 渭 m and thickness of 100-300 nm, with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30.5 m ~ 2 g ~ (-1), with high specific capacity and good capacity retention.The first discharge capacity is as high as 1444.5 mAh g ~ (-1) and the charge capacity is still greater than 1100.0 mAh g ~ (-1) after 50 cycles, but the charge capacity retention after 50 cycles is only 75.3% at high rate (1 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g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of the composite is 96.3after 70 cycles at 1 C ratio, and the charg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is up to 97.0 after 50 cycles at 2C ratio,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精细陶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4130)资助项目~~
【分类号】:TM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国勇;徐盛明;王俊莲;李林艳;王学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Co_3O_4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2 丁朋;徐友龙;孙孝飞;;纳米Mn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欢;柴波;廖翰韬;张献旺;;花状SnS_2微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J];人工晶体学报;2013年12期

2 吴伟;蒋方明;曾建邦;;LiCoO_2电池正极微结构重构及有效传输系数预测[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11期

3 王建涛;王耀;黄斌;杨娟玉;谭翱;卢世刚;;Si-O-C骨架支撑型高循环性能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4年02期

4 张晴晴;李容;张萌萌;苟兴龙;;WO_3纳米棒/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锂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守冬;嵌入电极的界面特性及锰系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程凤;黄可龙;刘素琴;房雪松;张新;;表面活性剂碳化法合成Fe_3O_4/C复合物及其电化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2 高文超;黄桃;沈宇栋;余爱水;;酚醛树脂包覆氧化天然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邦成;锰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J];中国锰业;1999年03期

2 庄全超,武山,刘文元,陆兆达;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电池;2003年02期

3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锂离子电池中SnCu_x/CMS复合材料的制备[J];电化学;2003年01期

4 廖红英,程宝英,郝志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J];新材料产业;2003年09期

5 路秋生;锂离子电池充电保护集成电路UCC3957[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9期

6 顾惠敏,翟玉春,王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4年10期

7 张冬冬;朱家海;;从USB端口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4年06期

8 文钟晟,谢晓华,王可,杨军,解晶莹;锂离子电池中高容量硅铝/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1期

9 施志聪,杨勇;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4期

10 庄全超,刘文元,武山;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电导率的影响因素[J];电池工业;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君尉;李晟;詹星月;王连邦;马淳安;;锂离子电池锡合金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国强;曾潮流;杨柯;;锂离子电池钒系正极材料的研究概况[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姚晓林;陈春华;;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电解液添加剂探索[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新文;张季平;刘浩文;郭光辉;雷太鸣;张克立;;LiFePO_4/C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冯祥明;郑金云;;含磷阻燃剂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研究[A];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柳红东;黄佳木;李新禄;刘佳;张育新;;锂离子电池SnO_2/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郑洪河;秦建华;石磊;小久见善八;;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液添加剂研究与开发[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8 余碧涛;程丽;仇卫华;李福q,

本文编号:1709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709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