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110kV变电站高压裸线扩径增强绝缘护套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9 11:54

  本文选题:安全距离 + 增强绝缘 ;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为了减小110kV变电站带电作业或改造施工时,人和施工车辆与高压裸线安全距离不够导致放电事故的概率,研究了3种用于减小110kV变电站高压裸线最小放电距离的扩径增强绝缘护套,即带薄层绝缘金属扩径护套、非接触式带内半导电涂层的环氧筒护套和接触式带内半导电涂层环氧筒护套。估算了3种护套的最小放电距离及其与半导电层半径和扩径的关系,获得了扩径绝缘结构最佳尺寸,并得出了变电站高压裸线扩径增强绝缘的一般准则。研究中,以装有金属扩径护套的110kV裸导线为例,进行了电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表明:带薄层绝缘金属扩径护套的效果最佳,最小放电距离与高压裸线相比减小了60%;接触式带内半导电涂层环氧筒护套防护效果与金属扩径护套相近,但只能短期使用;非接触式带内半导电涂层环氧筒护套不能起到防护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discharge accident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afety distance between human and construction vehicle and high voltage bare wire in 110kV substation live operation or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Three kinds of expanded reinforced insulation sheaths with thin layer insulating metal are studied to reduce the minimum discharge distance of high voltage bare wire in 110kV substation.Non-contact epoxy tube sheath with inner semi-conductive coating and contact semi-conductive coating epoxy tube sheath.The minimum discharge distance of three kinds of sheathing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radius and diameter of semi-conductive layer are estimated. The optimum size of the diameter-expanding insulation structure is obtained, and the general criterion of expanding the diameter of substation high-voltage bare wire is obtained.In this stud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110kV bare wire with metal expanding sheath is carried out.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in-layer insulated metal expanding sheath is the best, the minimum discharge distance is 60% less than that of high-voltage bare wire,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ontact semi-conductive coating epoxy tube sheath is similar to that of metal expanding sheath.But only for short-term use; non-contact semi-conductive coated epoxy tube sheath can not play a protective role.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TC13E460)
【分类号】:TM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鲁守银,马培荪,戚晖,厉秉强;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研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17期

2 郭日彩;许子智;徐鑫乾;;220kV和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研究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7年06期

3 胡毅;王力农;邵瑰玮;刘凯;刘庭;胡建勋;;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及安全防护[J];电网技术;2007年23期

4 刘洪正;刘凯;孟海磊;黄振宁;;±660kV直流输电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11年11期

5 毛凤麟,王雪松;复合绝缘子均压环对电场分布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00年04期

6 戚晖,厉秉强,顾载新;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绝缘防护技术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3年05期

7 胡涛;胡毅;李景禄;龙立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J];高电压技术;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挺,李日隆;复合绝缘子均压环应用研究[J];电瓷避雷器;2004年03期

2 应伟国,周松尧;500kV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芯棒脆断的预防措施[J];电瓷避雷器;2004年06期

3 林苗;;避雷线对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问题研究[J];电瓷避雷器;2009年04期

4 陈国义,程广俊,冯盼增;从一起鸟粪事故论合成绝缘子的结构[J];电力安全技术;2003年06期

5 王佩华;邓丹;;城市电网的环境影响与防治对策[J];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04期

6 郑江;林苗;;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中相导线防雷问题研究[J];电力建设;2009年02期

7 韩钰;马光;陈新;谭晨;;铜钢复合材料及其在变电站地网中的应用前景[J];电力建设;2009年10期

8 应伟国;棒形悬垂复合绝缘子芯棒脆断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电力设备;2005年10期

9 程极盛;;超高压线路用复合绝缘子芯棒脆断原因及防范措施[J];电力设备;2007年07期

10 丁浩寅;邰能灵;崔新奇;甘建忠;范春菊;;大型超高压变电站运行条件下的电气改造方案[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国义;;关于雾闪和湿闪的原因分析[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王全兴;冯振波;毛韶隽;陈诚;;一起220kV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断串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A];第十九届输配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福林;李想玉;韩晓东;王刚;;复合绝缘子芯棒耐酸程度的探讨[A];2012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杨红贵;李建云;;500kV小湾送出紧凑型线路带电更换绝缘子技术探讨[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洪正;刘凯;孟海磊;黄振宁;;±660kV直流输电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姜辉;;500kV复合绝缘子沿面电场和电压分布现场实测及提高运行可靠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光金;小样本工程造价数据的智能学习方法及其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威;输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于光远;山东济南电网220kV变电站在运行条件下的大规模改造[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梁敏;含铜钢及铜钢熔覆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4 石帅军;合成绝缘子在运行中发生闪络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5 唐香华;超高压合成绝缘子均压环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任晋旗;输电线路绝缘子雷电闪络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5年

7 邵进;基于电场分布的覆冰合成绝缘子结构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赖向平;直流正极性下冰柱—冰板间隙中放电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陈海东;合成绝缘子电场的陡变与不明闪络原因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志国;火电厂凝汽器清洗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胜利;500kV带电作业中应注意的3个距离[J];电力安全技术;2002年10期

2 聂国一;关于带电作业最小接近距离的规定[J];电力建设;2004年11期

3 范建斌;廖蔚明;李庆峰;丁玉剑;;±800 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的试验研究[J];电力建设;2009年07期

4 于幼文,金永纯,高毅;我国500 kV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设备;2004年06期

5 郝旭东,龚延兴;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研究[J];电力设备;2005年02期

6 马为民;李亚男;周静;;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和可用率指标研究[J];电力设备;2007年03期

7 张福林,张善钢;复合绝缘子运行过程中芯棒出现脆断原因初析[J];电网技术;2000年01期

8 王绍德,李耀玲;昌房500kV紧凑型线路运行特性分析[J];电网技术;2000年02期

9 舒印彪,赵丞华;研究实施中的500kV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J];电网技术;2002年04期

10 于幼文,金永纯;昌房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中的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文;于钦学;岳振国;金金元;程湘东;李丹丹;钟力生;;高压电缆铝护套三种制作工艺的性能对比与分析[J];电线电缆;2011年01期

2 杨修成;;双芯平行线挤包塑料护套新工艺[J];电线电缆;1985年05期

3 苏朝化;矿缆用高抗撕黄色氯丁护套橡皮配方的研究[J];电线电缆;1995年04期

4 程耀瑜;路宏年;张榆生;胡潬;;光电线缆护套偏心的在线检测[J];测试技术学报;1996年02期

5 周蓁;;松裹聚乙烯薄膜护套——生铁管道一种防蚀技术的最近进展[J];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1977年04期

6 刘伯洲;刘玉芝;;高强度彩色氯丁护套橡皮[J];电线电缆;1982年02期

7 许建雄;不同硫化条件对氯丁护套橡皮性能的影响[J];电线电缆;1994年01期

8 唐崇健;新型8字形自承式电(光)缆护套挤出模具的设计[J];电线电缆;2001年04期

9 李非;李竹;梁文;;内窥镜用一次性护套的安全有效性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2010年10期

10 林振荣;;新型粘结剂涂层的层压结构护套电话电缆[J];电线电缆;197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英志;王永红;鹿中晖;夏永生;;不同线缆护套材料在高原高寒环境中的试验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夏永生;鹿中晖;李英志;王永红;;线缆防蚁护套在南方土壤中的埋藏试验[A];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然;谭向宇;杨卓;赵现平;王达达;张少泉;王科;彭晶;程志万;丁薇;刘红文;王卫东;常亚利;;基于有限元电场分布计算的绝缘护套耐压实验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4 夏永生;王永红;鹿中晖;李英志;;MDPE线缆护套材料在不同土壤中的短期试验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史忠震;张卫;陈强;杨立;李青青;;高速微型永磁电机转子护套过盈配合的计算与分析[A];第十八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赵永昌;王振方;叶秀成;;35kV绝缘管母外绝缘护套烧损故障分析[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7 赵延华;;高压单芯电缆护套接地电流的数模与应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二届优秀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兴平;;多根电线电缆绝缘和护套同心度测试方法的研究[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新凉;陈思,

本文编号:1772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772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