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微网中下垂控制策略及参数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16:26

  本文选题:微网 + 下垂控制 ; 参考:《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为提高逆变器的P-f和Q-V下垂控制在中、低压网络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虚拟电感与外接输出电感的联合控制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逆变器多环控制策略,推导其状态空间方程,建立完整的小信号模型,并依据此提出了虚拟电感与外接输出电感参数选取的"配比原则"。应用该原则可有效降低二者取值,克服了单独使用虚拟阻抗控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过大外接输出电感带来的功率损耗问题。在线性和非线性负载两种工况下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和依据"配比原则"所选取的参数不仅提高了逆变器的输出感抗,降低线路参数对下垂控制的干扰,而且精确微网电源间功率分配,有效抑制环流。本文为传统下垂控制在中、低压网络中应用提供了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P-f and Q-V droop control in medium and low voltage networks, a joint control method of virtual inductor and external output inductor is proposed. A new inverter multi-loop control strategy is designed, its state space equation is derived, and a complete small-signal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is, the "matching principle"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virtual inductor and the external output inductor is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alue of the two, and overcome the influence of using the virtual impedance control alon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the power los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output inductanc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linear and nonlinear load condition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and the parameter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ing principle" not only improve the output reactance of the inverter, but also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line parameters to the droop control. Moreover, the pow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microgrid power sources is accurate and the circulation is effectively suppressed.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droop control in medium and low voltage network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环保工程成套有限公司;
【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3ZR1444400)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13DZ12004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0800219169)资助项目
【分类号】:TM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2 张纯江;王晓寰;薛海芬;阚志忠;邬伟扬;;微网中三相逆变器类功率下垂控制和并联系统小信号建模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3 孙孝峰;吕庆秋;;低压微电网逆变器频率电压协调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8期

4 郭天勇;赵庚申;赵耀;程如岐;赵二刚;祁超;;基于风光互补的微网系统建模与仿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21期

5 张纯;陈民铀;王振存;;微网运行模式平滑切换的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20期

6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7 张明锐;黎娜;杜志超;徐而峰;陈洁;;基于小信号模型的微网控制参数选择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8 张明锐;杜志超;黎娜;陈洁;;高压微网孤岛运行时频率稳定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铖;刘建华;潘莉丽;;基于虚拟同步电机原理的微网逆变器控制及其仿真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2 董英瑞;杨金明;胡海平;;分布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协调控制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2年02期

3 阚加荣;谢少军;;提高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稳定性的一种功率运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4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5 余蜜;张宇;康勇;单鸿涛;段善旭;;基于改变环流阻抗的并联解耦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10期

6 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7 肖朝霞;方红伟;;含多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暂态稳定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S1期

8 王阳;鲁宗相;闵勇;时珊珊;;基于降阶模型的多电源微电网小干扰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9 张纯江;王晓寰;薛海芬;阚志忠;邬伟扬;;微网中三相逆变器类功率下垂控制和并联系统小信号建模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10 蒋冀;段善旭;陈仲伟;;三相并网/独立双模式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肖朝霞;方红伟;张献;;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耀;赵庚申;程如岐;郭天勇;;微网中直流母线能量优化利用方法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祝明华;谢亦丰;熊连松;李琛;卓放;张海龙;;扰动条件下直流微型电网特征参数的实时在线计算方法[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阳;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雷之力;微网谐波振及电压暂降的评估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卫民;基于微电网运行的光伏逆变电源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鞠洪新;分布式微网电力系统中多逆变电源的并网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于玮;UPS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何中一;PWM逆变器的控制及并联运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张丽;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事故解列与供电恢复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亓迎川;电压型逆变器分布式控制并联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钟辉;含有微网的黑启动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林王清;逆变器模块组合化及其同调制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钟诚;微电网中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何宣虎;含移动储能单元的微网控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卢彦杰;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岳伟;微网并网装置控制策略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付俊波;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优质电力保障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赵巧云;基于光伏发电微源的微网动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桂盛;基于微电网技术的多保障供电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淑英;张兴;张崇巍;;基于下垂特性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年02期

2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3 张明锐;刘金辉;金鑫;;应用于智能微网的SVPWM固态变压器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4 段善旭,夏斌,康勇,陈坚;电力线通信在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5 杨子龙;伍春生;王环;;三相并网/独立双模式逆变器系统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1期

6 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24期

7 刘海波;毛承雄;陆继明;王丹;;基于无互联线控制的电子电力变压器并联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5期

8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综合控制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7期

9 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10 郭力;王成山;;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网动态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赢;夏明超;;基于PIC18F87J60的微网电能质量监测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年01期

2 王锡琳;;含有光伏电源的微网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佳佳;陈金富;范荣奇;;微网高渗透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4 陈书波;;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2期

5 张俊潇;;含分布式电源的20 kV新型配电网规划[J];陕西电力;2010年05期

6 胡海松;张保会;张嵩;张伟刚;;微网中的储能设备及飞轮储能特性的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年04期

7 张昱;;分布式发电技术的运行控制[J];云南电业;2011年03期

8 李俊;刘小宁;张广明;;微网中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稳定性及其容量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吴霞琴,刘倩,许兵,孟晓云,章宗穰;SOD在薄层电池金微网栅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电化学;1997年02期

10 魏智;利用单总线传输数据与电源[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宪国;;微网的潮流控制策略浅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梁惠施;范明天;张祖平;;微网中复合储能的互补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昱;廖威;马早康;;微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章;宋海峰;;微网中的储能技术研究[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7 陆健;牟龙华;;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网的复合式综合保护初探[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卫平;雷禹周;张晓强;刘元超;赵徐森;;非理想变压器双开关正激变换器峰值电流控制的小信号分析[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洪峰;陈金富;段献忠;;微网发展现状研究及展望[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军照;明确我国微网发展研究方向[N];国家电网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郝宏升 通讯员 宋立新;集聚太阳的能量[N];国家电网报;2010年

3 记者 苑玉虹 林玟均;国内最大的水光互补微网电站年底发电[N];青海日报;2011年

4 中国电力科学院院士 郭剑波;大电网未来呈现四大形态[N];国家电网报;2011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郭力方;内蒙古“整风”将推产业加速集中[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黑艳楠;突破核电工程 精密控制测量常规作业[N];大连日报;2007年

7 王琳;浙江公司着力提升整体科研能力[N];国家电网报;2010年

8 记者 张国庆;IBM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落户北京[N];国家电网报;2010年

9 记者 陈静;智能电网技术大有可为[N];经济日报;2010年

10 凌玮;河南破解光伏发电并网难题[N];华中电力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黄杏;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范元亮;微网发电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杨占刚;微网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徐立中;微网能量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彭双剑;微网运行和电能质量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刘梦璇;微网能量管理与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王瑞琪;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协调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贤正;适用于低压微网的多微源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张纯;微网双模式运行的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孙云岭;微网运行控制策略及并网标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高树顺;基于互联网结构的能源微网控制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5 张一峰;微网分布式电源及其运行控制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宋辉淇;基于CCM反激开关变换器的高效低输出电压直流电源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7 孙友涛;基于单周期控制的三相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宫力;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杰;Quasi-Z源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蒋敏;含分布式多电源的微网控制策略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5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825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